APP下载

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创新探索

2024-08-06杨茜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历史是文化的一部分,历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具有素材丰富、叙事灵活、宏观微观视角兼具的优势。根据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从4个方面进行了历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探索,包括讲述中国案例、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打破课程思政的刻板印象、树立榜样人物进行价值引领,以开拓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情境。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工商管理;历史元素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61

0引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提出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

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公司治理等多门核心专业课程。工商管理类课程理论丰富、内容广博深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工商管理类课程许多理论源自西方,包括课程结构、课程理论、课程教材等,课程内容中涉及的许多案例也多以西方企业案例为主。这导致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较大的困难,比如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融合容易僵化、刻板、突兀,流于说教等。基于此,本文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将视角聚焦教学实践层面,围绕“挖掘一个历史元素,设计一个思政融入点,讲好一个课程案例,做好一次价值引领”,以工商管理类课程为例,对历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进行实践探索。

1历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的优势

文化自信背景下,把历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中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历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自信首先要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历史的丰富性、叙事性以及兼具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使其有可能成为课程思政的绝佳切入点。

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取之不竭,历史是丰富的资源库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国家,这是中国具有而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重视修史、以史为鉴、以史育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历史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历史评价等都可以作为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来源。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在纵向素材的挖掘和运用方面具有延续性和跟踪意义;中国史和西方史在横向素材的挖掘和运用方面具有比较性和交流意义。历史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具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历史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的紧密联系使其与课程思政之间有较大的跨学科互通的融合可行性。

1.2历史元素多以故事形式承载,叙事教学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很大的不同在于历史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历史学最早确立的基本学术范式是叙事。将总结经验、明辨是非、宣扬教化、立一家之言等各种主观意图贯穿于叙事过程中,既是传统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基本方式(许兆昌,人民日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故事是最适合人类心智模型的信息模式。叙事尤为关注人类行为是如何通过故事而组织起来并且赋予意义的。而意义恰恰是课程思政承担的一部分功能和价值所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践中,生动的叙事教学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将历史元素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融合,可以设计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跨学科带来的视角差异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想象力。

1.3历史兼具宏观与微观优势,二者结合能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功能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承载着“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使命。由于历史与政治、思想、哲学的密切联系使得其在国家政治价值观定位、人生价值观引领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培育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这三方面的价值观引领既涉及宏观层面也涉及微观层面。从宏观叙事的视角将历史元素与工商管理课程结合,可以跨越周期、跨越国别、跨越民族、跨越学科地进行比较、分析和洞察,探索其规律、趋势及影响,使学生能够从更大、更广的视域来认知、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内容,领悟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思想格局、前瞻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微观叙事的视角将历史元素与工商管理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深入剖析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树立榜样和典型,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社会学习的方法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功能,使学生能够从细节上管窥,见微知著,探索、发现和揭示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思考力、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思维。

2历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的创新思路

将历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不应囿于一则故事的讲述,一个案例的引用,碎片化地采撷,而应该系统地规划思政创新思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盲点和不足,从4个方面探索四个创新思路。

2.1提炼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案例,弥补工商管理类课程内容中国元素的不足

工商管理类课程多以借鉴和参考西方内容,课程案例也多以西方企业案例为主。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困难。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融入不同课程往往需要“借题发挥”,工商管理类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借不到题”,中国元素不足。题的来源很重要,这就需要“东西合璧,融会贯通”,借鉴西方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补充中国案例、提炼中国智慧。而历史是中国案例的素材来源之一,历史素材的丰富性使得“借题”有了很大空间。

2.2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扭转课程思政刻板僵化、说教化倾向

课程思政跨越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如果在课程教学中嵌入不佳,容易陷入说教化的藩篱,教学效果打折扣。所以,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要和谐自然。历史的人文性、叙事性具有独特魅力,将其与工商管理类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根据情境巧妙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转课程思政刻板僵化、说教化倾向。

2.3打破课程思政的刻板印象,不囿于传统视角

由于思政与哲学、政治的密切联系,难免让人产生刻板印象,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存在挑战。其实思政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阔,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外,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这可以打破思政的刻板印象。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如将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历史元素与工商管理类课程内容融合。

2.4发掘典型人物,运用榜样力量,做好价值观引领

如何让价值观引领润物无声,历史中有很多榜样人物,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发掘榜样人物的闪光点,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进行隐性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

3历史元素融入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

针对上述创新思路,结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本文进行了4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包括丰富思政素材、设计教学方法、突破刻板印象、引领榜样人物。

3.1采取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案例丰富思政素材

针对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国案例中国元素不足现状,有意识地加入中国企业的案例,提炼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多元化。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介绍SWOT方法,一些教材选取柯达、摩托罗拉等西方企业来举例,由于跨文化因素及信息差,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可以用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的案例说明。通过对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中一块“戒欺”牌匾故事的解读,使学生理解这个中华老字号之所以130余年以来被誉为“江南药王”,得益于“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人的生命安全,尤为万不可弃”的训诫。在思政方面弘扬了老字号“诚信为本”的优良传统,告诫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做人要诚信,做企业要戒欺。

3.2根据历史元素特色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历史的浩瀚常常让我们选择教学素材时能够进行横向比较或纵向跟踪,以此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有关权力的章节介绍了个人权力动机和社会权力动机。前者追求权力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后者追求权力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或愿景,将组织的利益置于首位,很少通过权力来控制他人。由此,可以用教育心理学感知觉规律中的对比律来设计教学,通过民国时期两个典型人物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权力动机差异来解读,孙中山为了黎民百姓,提出“天下为公”理想,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是典型的社会权力动机产生的行为;袁世凯为了个人皇帝梦,不惜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自行称帝后遭到民众唾弃,引发护国运动,是典型的个人权力动机产生的行为。运用历史元素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对两种价值取向印象深刻。从思政角度勉励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运用权力为社会作贡献,而不是谋私利。

3.3善于用历史的人文性、叙事性、综合性突破思政的刻板印象

历史在人文性、叙事性方面的优势往往能取得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企业伦理课堂上,讲到外部伦理中的社会公益内容时,可以运用历史叙事情节性、冲突性突破思政的刻板印象。比如通过微博截图,还原2021年鸿星尔克为河南灾区捐款,引发轰动的社会效应事件,同时揭秘鸿星尔克名字的由来,即“鸿星”是传承保留“红星”的意思,“尔克”取自于布尔什维克,连起来就是保留红星,铭记父辈“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诲。通过对这个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典型企业典型案例的解读,不仅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还从思政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3.4选取彪炳史册的榜样人物进行价值引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耀着很多彪炳史册的榜样人物,他们的人格品质、人格魅力是课程思政进行价值引领的优质素材。在领导力课程中,领导特质的章节介绍了有助于发挥领导力的个性特征,如自信、勇敢、坚韧等。可以在历史中选取典型人物进行讲解。比如设计建造京张铁路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11岁时由清政府派至美国留学。回国后顶着西方列强的嘲讽与觊觎,忍辱承受着国内政治层面的掣肘,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体现了领导力特质中的自信和创新,引发学生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并润物无声地触达了思政的内涵,即中华民族代有才人出,前人的卓越品质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0606(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2021-06-25.(2).

[3]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40101(3).

[4]张鹏.高等数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8):4850.

[5]顾雷雷.思政元素融入工商管理类课程——“以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0):122125.

[6]赵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对外经贸,2023(1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