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赓续弘扬

2024-08-06何悦陈斯琪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各有其独特内涵,作为民族精神的精要和革命精神的缩影,它们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坚定理想、艰苦奋斗、服务人民、团结统一上。老一辈革命者在烽火岁月中铸就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正直高尚的品格,老一辈建设者在火红年华里凝聚艰苦创业的风貌和敢于创新的活力,是巴蜀红色热土的精神富矿。全面比较形成并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的红岩精神与三线精神,读懂其“精神密码”,有益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赓续前行、奋楫争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红岩精神;三线精神;共性特性;赓续弘扬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53

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标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彰显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的血脉之中。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凝铸起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唯有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方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跟时代,砥砺奋进,昂首阔步迈向复兴之路。

1共性:红岩精神与三线精神

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范围,但都为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指导,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激发和凝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1坚定理想、善处逆境的精神信仰和坚强意志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始终处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巢穴和特务横行的险恶政治环境中,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与敌人周旋搏杀于生死线上。在《新华日报》创刊3周年庆祝活动上,周恩来激励大家:“只要大家坚持信念,不顾艰难,向前奋斗,并且在黑暗中显示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胜利是要到来的,黑暗是必然被冲破的。”在南方局工作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公开阐明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坚定立场,及时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周恩来的率先垂范,展现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着南方局这个战斗集体。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酷刑折磨,表现出了坚若磐石的信念和意志。例如面对敌人严刑拷打的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发出了“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的呐喊。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严峻的国际形势、潜藏的战争威胁揭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数百万的三线建设者们扎根崇山峻岭、荒沟密林,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在祖国荒无人烟的偏远山区,一切从零开始,为了炼出第一炉铁,众多建设者们在炉火钢花中以重锤铸炼、火焰淬砺,铸就钢铁般坚强的三线“魂”。在那段火红的三线岁月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感支撑着三线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进行工业建设,到中西部建功立业的淳朴理想激励着三线人义无反顾进行开荒拓野。在这种精神意志的驱动下,中西部建设一派热火朝天。

1.2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崇高境界和英雄气概

纵观南方局在重庆的8年,正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处境最艰难、内容最复杂的8年。依托于抗战岁月的艰苦条件,南方局决定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把南泥湾精神带到红岩来,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坡空地开荒种菜、打水井、种果树,将节约所得全部用来支援解放区。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紧张,身处红岩村的同志们依旧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蓬勃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克服重重困难,筑起了抗战后方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

从关注“解决吃穿用”到聚焦“战备”,条件艰苦、工作艰辛、生活艰难是三线建设项目的普遍现象。战场上虽然没有硝烟和子弹,却不能没有冲锋陷阵、迎难而上的超凡勇气。千山万壑间,一个个缓慢移动的“大”字是野外勘测的同志们在测量地形。芦席棚里,昏黄的煤油灯照亮了建设者们用青春、汗水和热血绘制的铁路修筑新蓝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把“天堑”变成“通途”。如火如荼地三线建设,象牙微雕钢城崛地而起,成昆铁路横空出世,让一切质疑不攻自破,让世界看见了中国人民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看到了中国基建的硬实力。

1.3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指引下,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同志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居住在周公馆里的共产党人随时有被捕并被投入集中营的危险,但他们仍然坚守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以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照旧开展革命工作,将生死置之度外,时刻准备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牺牲生命。领导南方局的周恩来始终真切地从民族利益出发,为劳苦大众求翻身得解放同敌人斗争到最终胜利。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一声号令,便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心,千山万水赶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参与建设。即便道路坎坷难行,环境荒芜凋敝,建设者也能为了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无私奉献,挥洒青春和智慧,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成为顶天立地的民族脊梁。三线建设者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工业建设的火红热浪中,有力捍卫了国家尊严与民族利益,构筑起守护祖国江山的铜墙铁壁,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1.4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宏阔胸怀和大局意识

对于群众工作,南方局始终坚持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去团结人民群众,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路线。南方局制定了“三勤”政策和“三化”政策,指示党员同志以努力学习和认真工作的真诚态度去感召群众,从关心、帮助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入手去团结群众,通过展现自身人格力量使群众真正认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从而投身到党领导的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为中华民族利益而战。

三线建设不仅按下了西部工业的“加速键”,而且推动了民族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攀枝花钢铁厂建厂伊始便面临运输问题,靠着汽车运输、肩挑人扛,才迈出了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集众人智慧攻克炼矿难题,才保证了攀钢一号高炉按时出铁。原攀枝花市委书记秦万祥曾为攀钢初建的大协作精神赋诗:“各路大军齐参战,弄弄坪上主战燃。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数百万工人、知识分子、军人、科技人才和衷共济,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全国各族人民在团结奋斗中凝聚了维护祖国统一、捍卫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共识,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了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大局意识。

2特性:红岩精神与三线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岩人凭着不折不挠、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线人凭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燃烧着青春年华,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三线精神”。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为它们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孕育出了独特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

2.1红岩精神独具时代特色的内容: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在国统区艰险的政治环境下,南方局密切联系实际,用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争取了包括外国驻华使节、援华机构人员和新闻记者等爱华人士的积极支持。由于国民党的恶意中伤和丑化宣传,国统区部分中国人对中国共产党存在不少的误会和隔阂,乃至谈“共”色变,但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同志们充分利用各种场合,与中间势力广交朋友,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周恩来还通过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冲破了国民党的外交垄断,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努力扩大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是一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大染缸”。南方局在重庆一经成立,就面临全新而复杂的局面:国民党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防共、限共和反共方针,对南方局的共产党人构成严峻的生死、信念和意志考验。然而,周恩来带领南方局切实落实了毛泽东从思想上巩固党组织的指示,组织学习马列理论、历史(主要是党史)和当前运动即工作的特性和发展趋势(即规律性),结合工作实际,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普遍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精神境界。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在红岩村提笔写下《我的修养要则》,明确提出加强党性修养的七条准则,成为大后方的共产党员们筑牢党性根基的标准。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谨守“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党性操守,写下《狱中八条》,其中有四条是关于加强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即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南方局的同志们正是靠着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坚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才有了南方局全体秉持浩然革命正气,坚守重庆,为实现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挺过最艰难的岁月,开拓了统一战线的新格局。

2.2三线精神独具时代特色的内容: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勇于创新的生机活力

在三线建设中,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自力更生。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强权对新中国进行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三线企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其目的是以战备为中心,巩固西部边陲,加强国防建设,因此必须依靠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1965年,蜀地南端,金沙江畔,攀枝花只是一个开满木棉花的小小村落,是“地无一里平”的崎岖山地,各项条件艰苦卓绝。建设初期,三线人的生活状态便是“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天当罗帐地当床”“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一怕马蜂二怕狼,三怕横渡金沙江,四怕地震塌了房,五怕坏人放冷枪,五怕坏人(土匪)打黑枪”的顺口溜在攀枝花不胫而走。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临财政“吃紧”的局面,三线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一步步脚踏实地、淬炼自我钢铁之魂,凝练出自力更生的精神特质。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三线建设才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让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中西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三线建设时期,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前摆脱落后的局面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面貌,正是带领新生的共和国打破旧思维、构建新思维的表现。创新的前提是科学管理、严谨求实。攀钢的选址切实体现了集体决策的科学严谨。事实证明,作为资源导向型的攀钢企业,选址近矿、近煤、近水、近林,是科学严谨的决策。在金沙江畔现明珠的同时,中国航天城在西昌拔地而起,中国重装城在德阳落地生根,中国科技城在绵阳扬帆起航,西部地区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春天。在没有外部力量可依赖、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不利条件下,三线建设者立足国家需要,突破固有思维,激发创新创造生机活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

三线建设孕育出了三线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勇于创新的生机活力是其独具时代特色的内容,承载着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内核,续写了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

3赓续弘扬: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中华美德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要满怀豪情,更要脚踏实地。在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中华美德中,要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厚植为民情怀,练就过硬本领,书写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时代答卷。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事业。首先,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是贯穿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的一条红线,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时局里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弘扬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冲刺期、关键期,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像老一辈的革命者、建设者奋不顾身投身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一样,全心全意地投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时刻保持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实现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伟大斗争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诞生于斗争、发展于斗争、壮大于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依靠顽强斗争创造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红岩精神和三线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勤劳创造、艰苦奋斗、和衷共济、执着追梦的伟大品格。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只有让红岩精神、三线精神同新时代的中心任务相结合,为其注入时代活力,赋予现实内涵,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中,经受住顺境与逆境考验,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意志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决心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精彩答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00602.

[2]陈夕.中共党史专题史料丛书—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5.

[3]周洪双,李晓东.三线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N].光明日报,202103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