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综述
2024-08-06陈永清郑子杰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而后主要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结构要素、评估、影响因素、培养模式和机制这5个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综合各文献资料对研究生科研能力5个方面进行了述评,认为评估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应从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关键词: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40
0引言
2023年9月,教育部、和财政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202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影响广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培养优秀的高研究水平研究生。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高校是否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时候,要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目标。因此科研能力培养对我国研究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严进宽出”已成常态,还停留在追求规模、拓展范围阶段。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研究生的入学人数从2012年到2022年人数翻了一番,从58.97万人增加至124.2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了下滑的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有学者通过不同视角、不同方法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在时间上相对久远,方法上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在当前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研究生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这也是未来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吴思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注重理论研究,缺乏走向经验和实际操作的实证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实证研究方面缺乏重视。高岩认为,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发表等级不高,被引用次数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较弱,实证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研究生的科学素质评估及其培养对策进行深入探讨。这样的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可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探讨方向。
1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根据CNKI数据库查找并进行数据清洗,保留了中文数据库中的学术期刊和硕、博士论文,排除了报纸、年鉴、图书、专利等其他文献,时间范围从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按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公式为:主题=“研究生”and主题=“科研能力”,得到1027篇相关文献,检索公式主题=“学术型研究生”and主题=“科研能力”,得到98篇文献;按篇名进行检索,篇名=“研究生”and篇名=“科研能力”,得到179篇文献,篇名=“学术型研究生”and篇名=“科研能力”,仅得到3篇。可见,我国学者关于研究生整体的科研能力方面作了许多研究,但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较少。
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就单独某一学科类别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关文献较少,且尚未发现专门论述某一类型院校社科类学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文献。但关于研究生整体科研能力u2OoM9++jHN/waJ/+oL+Jw==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文献资料比较丰富,这几类文献资料虽没有对某一学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直接的剖析和研究,却有不少间接的客观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
目前,我国现有的对科研能力的公开阐述主要体现在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但并未就具体的科学研究能力加以说明。
学术界对于科研能力的含义界定各有不同,巩亮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将科研能力含义的主流观点分为“活动说”“综合说”和“产出说”,高瑞也认同这种说法。其中,“活动说”认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个人在科研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技巧或技能。王彩霞提出的“综合说”认为,科研能力是个体完成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身心条件。“产出说”认为,科研能力是个体产生创造性知识成果的能力。
1.2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
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既有其个性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共性。从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来看,不同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侧重不同角度。尽管不同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侧重点与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大多学者都提到了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及实践能力。
王彩霞认为,科研能力由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评价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敏锐观察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组成。郑宇梅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构成分为4个:创新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科学创新思维和方法、创新意识与发现问题能力、知识结构及学习力。总体来看,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一个多方位、综合性的概念,需要在不同领域和方面进行全面深入探索。
1.3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估
科研能力评估是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评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许多,但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研究生整体科研能力的评估研究,学术界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
张进以某农业高校为例,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对研究生的ESI学术能力进行分析评价。邬锦雯等以测试卷的形式获取研究数据,采用熵权法赋权、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发现,国内的这些研究主要都是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并同时采用了回归分析法、模糊综合判断法等各种分析评估方法,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作出了整体评价。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评价科研能力应该考虑到科研任务的性质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在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方面所需的能力。
1.4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朱志勇认为,研究生的能力不是由谁培养出来的,而是学术组织环境对学生某些方面的综合作用。为此,他提出“学术能力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国内学界对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就内在因素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其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等有关,与其在本学科领域是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相关。外在因素方面,学者们认为,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作用对其科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学校的制度政策、科研硬件设施等则对学生的科研活动有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4.1实证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的个体和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最大,而外在的学校因素则影响最小。张梦晓以H大学文科类学术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差异分析等方法,发现导师的实践指导影响力大于个人的实践动机影响力,学校的实践环境影响力则最小。
国内大多数学者通过将问卷调查、访谈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而对不同维度和视角下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张建琴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学术能力获得”“学术训练”“学术理论教育”3个大方面为基础切入,并依据每个方面下所包含的小维度进行因子分析。近年来,则有部分学者偏向于研究不同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不同效应。陈旭等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导师科研能力、学习方式和海外留学经历对管理学博士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有正向影响,而学生入学年龄和导师社会服务能力对其的影响则相反。贾海彦等以S省高校的调研实践为基础,从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科研实践协同培养的视角出发,发现学科建设、学术动机、学术环境、学术品质、导师影响等科研实践因素,明显影响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协同培养效应。
1.4.2质性研究
高瑞与张梦晓分别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将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研究水平提高的主要影响因子概括为环境性因素、交互性因素、主体性因素。兰丽霞以G大学某学术共同体为例,只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式调查,认为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教师、学术活动本身,以及学校文化环境。总之,国内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虽然各执己见,但存在一些共性,提供了基本模式,即以个人、导师以及环境等各主体要素为基点,全方位综合反映各因素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2文献评述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有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形成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训练起到了理论启发与借鉴意义,也成了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思想依据。
可以发现,国内学术界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讨重点基本一致,从科学研究能力的构成方面、制约要素方面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问题、成因和措施等展开探讨。尽管研究手段存在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的不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尽管对研究的问题、成因与措施探讨的视角和切入点不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具有许多共同点,体现在研究结论上普遍认为学生学术水平不容乐观,其根源归于高校在学术组织环境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上。尽管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研究,却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首先,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概念和结构要素,国内学术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许多研究中常常是一个抽象概念,没有具体量化指标。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能力评估和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主要通过质性分析、实证分析进行研究,其中实证研究大多没有完整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通过某一高校作为案例,评价主体单一;相关研究结论多为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缺乏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深入剖析和分类讨论;忽视了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形成的个体差异性等。基本上没有学者基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缺乏大量数据进行实验观察与定量分析,这就留出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关于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我国学者主要是从研究生科研制度建设、研究生培养机制、导师指导作用、研究生自身等方面进行探讨。
其次,对于不同层次院校不同专业门类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高低及其侧重点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文科硕士、理工科硕士科研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因学科性质、科学研究方式等的差异而不同,如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学习要求与研究倾向也不同;各个阶段、层次的学生所侧重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不同。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学者大多围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研究,分别将不同类别高校、或某一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非常少。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发现,社科类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普遍不强,这些与理工科类研究生有很大不同。
如何构建可行的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如何识别影响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提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和完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推动人文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思.上海高校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
[2]高岩.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107109.
[3]巩亮,张万红,程会强,等.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与评估[J].江苏高教,2015(04):8488.
[4]高瑞.人文社科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3):156162.
[5]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6]郑宇梅.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06):239241+272.
[7]张进,刘信洪.高校研究生esi学术能力分析与评价——以某农业高校为例[J].晋图学刊,2019,(05):6166.
[8]邬锦雯,陈思婷,韩洁.基于熵权法的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价研究——以图情档学科硕士研究生测试数据为例[J].科教文汇,2022(08):14.
[9]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06):9299.
[10]张梦晓.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D].湖北大学,2018.
[11]张建琴,王强,胡敏,等.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2):2829+252.
[12]陈旭,郭心雨,刘磊.“双一流”建设中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2(01):3844.
[13]贾海彦,周慧,韩祎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的协同培养研究——基于s省高校的调研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0(08):5661.
[15]兰丽霞.文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