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茧房”视域下青年价值认同的困境与重构

2024-08-06王青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信息茧房”视域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认知出现偏差、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趋于迷茫、价值确立容易突破底线,价值认同困境重重。基于此,本文从蓄能赋力,优化青年学生价值认知;破茧重构,助力青年学生进行现实价值选择;融合创新,构筑青年学生理性价值认同3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对青年价值认同进行重构,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茧房”;青年学生;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29

0引言

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的智能算法和推送机制,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用户不经意走进了“信息茧房”。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指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令自己身感愉悦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一旦形成,人们会封闭在一定的信息空间内,所接受的信息内容呈同质化、片面化,圈层化的格局使得不同信息族群建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长此以往,个体会形成思维惰性,社会则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4月21日发布了我国首次专门针对青年群体的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定型,“信息茧房”的封闭性、排他性、信息窄化、群体极化的不良效应会加剧青年大学生沉浸在娱乐至上的网络世界,削弱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影响力,给青年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确立造成诸多困难,价值体系出现严重认同危机。因此,需深入探讨在“信息茧房”视域下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困境,打破“茧房”,重新建构价值认同路径,为青年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媒体环境,维护和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1“信息茧房”视域下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困境

1.1被解构的信息碎片:价值认知出现偏差

碎片化信息内容的获取已成为时代的特色,虽然这有利于大学生随时随地便捷学习,但当前信息传播由于受到商业逻辑的影响,更加偏向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和图像叙事等碎片化表达方式,这容易被年轻学生群体接受。“信息茧房”的个性化精准推荐迎合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习惯,只为大学生推送感兴趣的内容,长此以往,大量被解构的、缺少逻辑结构的、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大学生生活,以偏概全、以表代里、舆情反转现象频出,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呈现一种表面化、片面化、情绪化的倾向,同时对现有社会秩序下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产生怀疑,从而出现价值认知偏差和信任异化。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尚处于摸索阶段,碎片化的信息和多元思潮不断在个人“信息茧房”中聚集,他们极易被虚假、断章取义的信息和知识误导,形成肤浅的价值认知。大学生一旦对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或者混乱,很容易导致其人生方向、奋斗目标出现偏差,陷入是非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的模糊和迷茫中,从而可能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迷茫

主流价值观作为蕴含正确价值导向的信息内容,需要在全社会占据传播制高点和拥有话语主导权,才能发挥价值引领和凝聚力量的作用。“信息茧房”的出现顺应了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并呈现出信息传播主动迎合用户需求的趋势,这会造成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被解构、影响力被削弱,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迷茫。

首先,“信息茧房”的精准化信息“投喂”使得用户只能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流价值观往往具有理性、严肃性,与大学生娱乐化的信息取向相悖,故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大学生会被大量单一、无效的信息所包围,缺乏权威性的价值引导让大学生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深陷信息孤岛。

其次,“信息茧房”去中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推动了传播内容从原来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呈简约、直观、单一、夸张、标新立异的叙事风格,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考方式造成冲击,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丧失主动探究和自觉思考的能力,思维呈现平面化,实质是价值观的无立场化,价值取向的迷茫。同时,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他们享受“信息茧房”带来的舒适圈,沉迷于使自我身心愉悦的信息内容,反感和排斥社会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引导。在这样的空间中,大学生的认知会不断固化,思维不断僵化,逐渐丧失了价值判断的能力。

1.3隐蔽化的网络圈层:价值确立突破底线

“信息茧房”中的用户倾向于与兴趣相投、意见相近、信任度高的个体交流和分享信息,构建起价值观趋同的圈层传播结构。这些不同价值取向的圈群恰好迎合了青年大学生“圈地自萌、自娱自乐”的社交习惯,大学生会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契合自身偏好的隐形“舒适圈”。然而,这种隐蔽化的圈层具有一定封闭性和排他性,会不断销蚀理性精神的价值底蕴,甚至引发群体极化危机,造成大学生价值确立不断突破底线。

首先,“信息茧房”的过滤机制加剧了圈层中大学生的价值固化,智能算法依据兴趣“气泡”进行“过滤”推送,使得同质性的信息和价值观在圈群内反复生成和传播,网络圈层的信息壁垒日益牢固。大学生的价值确立是经过反复的价值选择和纠偏调试的过程,封闭的圈层环境中,主流理性的价值观难以突破壁垒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偏见不断固化。另一方面,网络圈层阻隔了不同群体的交流,容易引发群体极化与对立。受“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圈层内异质信息和价值时,迫于群体压力会选择沉默和屈服,长此以往,圈层内形成了沉默者恒沉默,活跃者愈活跃的思想状态,圈层内活跃者,即意见领袖的观点容易被群体成员接受和放大,易引发群体极化危机,加剧圈层内外的误解和对立。群体观念极化会干扰大学生独立理性的价值判断,引发一些非理性行为。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聚集的人群易变焦躁,容易被周围情绪所感染,容易冲动”。现实中常见的网络暴力、恶意举报等不良现象暴露了群体极化带来的危害。在这种隐蔽化的网络圈层中,价值走向不断趋于同质化甚至群体极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确立逐步突破底线,陷入价值认同危机。

2“信息茧房”视域下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路径重构

2.1蓄能赋力,切实优化价值认知

(1)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困在信息茧房中的大学生之所以价值认知出现偏差,与自身的信息素养缺失有密切关联。大学生缺乏信息素养会直接影响其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陷入被信息和技术支配的困境,因此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迫在眉睫。第一,学校需要重视第一课堂,可开设媒介信息素养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理性认知,引导学生明确有效信息对自身发展的作用。第二,学校要联动一二三课堂,开展系列实操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信息获取、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学会辨别有害信息,引导学生走出“信息茧房”。第三,大学生应当锻炼自身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有信息抱有批判性思维,避免被动消极地接收无效信息,学会深入分析、客观评价、理性传播,谨防被“信息茧房”束缚,避免在无形中被他人牵引和左右,将自己认为正确的错误信息传播出去。

(2)夯实思想道德理论根基。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人才培养、阵地建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人才培养一体化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政治站位、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大学生自身需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多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增强政治观念。同时,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构建正确的道德评判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理性思维抵不良信息的侵扰。

2.2破茧重构,助力现实价值选择

(1)完善网络传播生态。首先,算法开发者要不断优化算法推送机制,深层次分析大学生发展需要。在迎合大学生兴趣点的同时,根据学生的成长路径,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校园网络矩阵推送多元化的优质信息,包括社会新闻、专业知识、比赛活动展示、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不断拓宽推荐信息的广度,丰富学生的信息需求,引导学生关注正能量的有公共价值的内容。其次,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所以各媒体平台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内容为导向,以引领正确高尚的价值观为抓手,严格把关审核好信息,在各类社会热点、痛点、难点问题发酵之初,做好网络舆情“瞭望哨”,及时引导议题讨论走向,营造出内容多元、规范健康的网络传播生态,避免“信息茧房”视域下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侵扰。

(2)提升青年破茧能动性。首先要关注青年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现实困境,情感认同是价值认同的重要环节,要走入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正视他们的现实诉求,将网络媒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各阶段、全过程,搭建互助网络社区,将学生从形色各异的网络社群拉回到具有主流正向价值的校园网络社群中,主动回应学生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主动进行现实社交,走出舒适圈,回归现实生活,接触来自不同认知圈的同学,打破固有封闭的圈层壁垒。积极调动大学生圈层自治能力,通过不同文化圈层的交流,主动弥合圈层差异和裂缝,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共识。

2.3融合创新,构筑理性价值认同

(1)整合资源平台,构建全场域育人格局。要联动高校、社会、家庭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体系格局。学校要充分利用一二三课堂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等文化的先进性和价值性,联合专家学者、身边榜样等社会力量组建宣讲团,将具有价值的文化制作成有趣精良的线上资源,依托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多平台进行传播,拓宽思政工作场域。同时,高校要在学生群体中孵化认同主流价值观念的关键意见领袖,引导他们坚定政治立场,积极参与正能量内容传播,这些意见领袖能够带领更多困在茧房内的学生主动跨圈交流,通过朋辈育人让学生在无声中感受到理性价值的强大力量。

(2)丰富价值观教育实践形态,开放协商对话机制。信息茧房困境下,价值认知和选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被隐形滋养才能成为塑造价值认同的现实力量。在内容渗透上,以高校为主的教育者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例如将专业特色、学生兴趣爱好、党史理论宣讲等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节、青年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涵育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自觉。在实践载体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将理性价值注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构建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矩阵,传递正能量。线下利用校园资源、社会红色资源拓展育人阵地,带领学生走出去,丰富学生的视野,补足学生的“精神之钙”。在涵育方式上,深入到大学生茧房内部,研判学生网络话语逻辑,用开放协商的对话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避免使用命令性话语词汇。针对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观点,不要简单否定,可采用讨论、探索等开放的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对话。在知行合一中使学生感受理性价值的魅力,形成理性价值认同。

3结语

“信息茧房”困境下,青年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危机日益严重,深入剖析原因,重构价值认同路径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参与的话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联动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共同构建多元教育体系,为青年学生蓄能赋力,帮助学生破茧融合,不断创新价值教育新形态,强化学生价值认知,助力学生进行价值选择,从而构筑理性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N].人民日报,2022422.

[3]徐俊松,吴家华.信息茧房效应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436.

[5]张凡.莫困“信息茧房”[J].政工学刊,2020,(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