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研究
2024-08-06汪雪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治理逐渐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但从现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乡村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关中地区为例,从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乡村组织自治能力弱3个方面论述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包括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个方面。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所作报告指出,农村当前发展的任务是最繁重最艰巨。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归根结底,取得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民,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是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恢复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可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与政治观念,可以使农民准确认识自己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更好落实乡村治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1农民主体意识概述
主体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人。落实好乡村治理需要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三大主体共同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政府,政府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的是制定规则的角色,也是主要实施者;其次是村委会,村委会上承政府下接村民,为村民宣传解读政府文件;村民是农村的主体,他们不但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乡村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力量。三大主体中由于村民的认知与文化水平有限,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往往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主体意识是指公民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个公民,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而存在。因此,要想实施落实好乡村治理,就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一系列方式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农民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个公民,是政治生活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农民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既好又快地实现。
2培育农民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2.1理论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农民不但是农村的主体且人数众多。因此,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强大力量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首要的现实需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参与感,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在乡村治理中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因此,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可以使农民的认同与归属感得到增强,使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使农村发展更加和谐与稳定。
2.2现实必要性
我国当前的乡村治理体系仍然是以“重城市、轻农村”为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单一0kqpTMJsOrS+OWnff5AE4IcSTZPVW9mcdqGYfLb1BsM=化,医疗、教育事业相对城市来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等,这些原因使得一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务工。留在农村的中老年人长期受小农思想影响,认识不到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层建筑的建设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关中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的收入较低,从事农业活动的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农民的大工作量、低收入造成大多数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农民主体意识整体不强,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文件的颁布,表明我国社会的法治建设正在不断加强,文件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加强与完善,农民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的主体性意识不强,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淡薄,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相关政策文件的实行。
理论与实践证明,乡村良好发展的关键是农民,他们是乡村治理中最重要的主体。若没有农民,乡村治理无法顺利实行。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是乡村实现健康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3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3.1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思维陈旧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总体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整体而言,受教育程度不高、综合素质缺乏。目前,农村的人才需求量仍旧很大,由于大量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才资源的损失,留下的农民长期受小农思想的影响,他们小富即安、缺乏自律,眼界狭小,只能看见眼前的事物,而无法想到事物未来的发展状况。除了村民之外,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也缺乏积极性,不担当、不作为,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在工作中处于摆烂状态。而有些基层干部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在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所下发文件的理解有限,在向村民传递文件精神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并且传递的方式多为照本宣科或集中讲授,无法激起村民们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传达的效果差强人意。虽然乡村中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在城市中见识得到了一定的增长、视野得到了开阔、综合素质相对得到了提高,并且自身具备一定的能力。但他们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并没有改变自卑思想,总是存在自我贬低的想法,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无法对家乡的发展作贡献。这种主观性的自我认知使大家对乡村建设产生了恐惧,无法全面激发农民主体意识。
3.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乡村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影响社会秩序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农民之间发生利益纠纷等。这表明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村民受小农思想影响,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事情长远的发展,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对公共设施的建设毫不关心。这种“高度利己主义”使农民在参与村集体事务中的积极性不高并找各种理由拒绝参加。农村作为一个熟人社会,大家联系紧密,对于积极参加公共建设的村民,有的村民则会认为属于出风头表现,这种意识大大地限制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使村民对自己的主体意识认识不到位。
3.3乡村组织结构松散,自治能力弱
目前,关中地区的城乡差距较大,广大青壮年选择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导致乡村的老龄化严重,乡村主体治理能力减弱。一些乡村组织带头人的能力有限,与乡村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对新技术的不熟悉、对文件的理解不到位、执行工作的方式单一等方面,对村民们提供不了公益性、互助性的服务。一些村组织的管理不严格、工作纪律不规范,凭借经验与面子、人情做事,干部们在公共事务上的参与率不高、意识淡薄。由于村组织的群众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在群众思想工作问题上收效甚微。
4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4.1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村民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乡村治理实施的难易与成效,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率。只有农民文化水平、素质与主体意识得到提升,才能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应通过邀请畜牧业、种植业方面专家开讲座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促进他们自己的认识,使其掌握新时代的知识与技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其次,要针对村干部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在工作中要全心全意服务村民,一切以村民为主,维护农民的利益,使村干部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以自身为榜样踊跃参与乡村建设,从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
4.2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乡村治理能否取得成效,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关键环节。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首先,可以在乡村醒目的地方设立公告栏,也可创办网站、APP等信息渠道,定期发布与治理进程、项目等有关的信息,实现治理事项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让村民充分了解治理的方向和进展。其次,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加强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最后,可举办培训、座谈会等活动,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使其重视乡村治理事务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可成立议事会等群众性的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可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让村民直接参与治理全过程。使他们通过参与治理得到满足感、参与实务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对乡、村组织和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领导的直接组织。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方面,要对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进行培养强化。要做到一切为了村民,一切为了发展;另一方面,要在乡村治理中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充分运用乡村治理资源。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体制才能愈发健全。
5结语
乡村治理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从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个维度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其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剑宇.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表达的递进式逻辑及其优化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3):6271.
[2]汪洋.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J].中国市场,2022,(01):2527.
[3]刘红凛.世界舞台中心角色变换与百年变局:历史逻辑与发展要求[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9):1321.
[4]于健慧.农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意识: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分析[J].理论探讨,2021,(04):9196.
[5]林花.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J].新长征,2021,(12):5253.
[6]丁玲,许晓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困境及发展路径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654658.
[7]中共中央.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EB/OL](2020-12-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2/07/content_5567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