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视域下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研究

2024-08-06王泽文何国强孙浩哲李政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落实实践育人视域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作为现如今大学生锻炼提升自我、认识了解社会、提升思想认知的渠道,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的《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实践育人;成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27

1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践育人中的价值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深化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教育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而社会实践则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主要教育渠道。大学生社会实践打破高校思想教育仅通过课堂讲述、理论学习等单一形式的现状,达成了思想教育的课外延伸,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通过实践参与到实践中来,深入基层、深入社会,亲身体验我国国情及社会现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核心载体

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实践育人的具体形式,从而提升了实践育人的实际成效,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学生综合个人实力的发展。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并运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2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缺乏专业性及规范化管理

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越来越丰富,但仍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的专业不同,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及需求也不同。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围绕着几个主要选题来开展,主要工作落在了实践内容与实践队伍的选拔,实践主题、内容与形式相对固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较为随意,缺少专业的、规范化的管理,使得各类实践资源无法实现完美整合,导致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2实践活动缺乏创新,实践流于形式

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认为参与实践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更多选择较短时间的实践项目,把社会实践当做任务完成,实践过程应付差事,实践流于形式。同时,部分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大多沿用固定实践主题,内容上缺乏创新思想与时代精神,只注重实践数据,忽略了实践的过程、意义及实践成效,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浮于表面形式,并未真正地起到实践育人作用。

2.3实践体系及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完善的体系及长效机制,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无法满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需求进行专门设计,从而无法对实践育人工作进行整体的谋划,导致实践育人实施效果不显著。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部门统一安排组织,带队老师多为管理岗教师,仅能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不能结合对应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对社会实践流程进行优化,以及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对应的专业教师以教学为主,并不涉及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企业、院系三者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渠道不足,往往导致社会实践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符,得不到企业与社会的认可,从而无法高效地推进社会实践育人工作。

3加强社会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协调推进理论知识育人

3.1合理配置专业课程,增设实践指导课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成效,我们应加强社会实践育人相关课程的建设,增设社会实践指导课程,从理论知识入手,在专业老师和课程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协同推进。在开设相应社会实践指导课程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课业压力较大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对社会实践指导课程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安排,将大学生的本职课程与社会实践指导课程相结合,以实践育人为第一要义,实现大学生本职课程与社会实践指导课程的平衡,从而凸显社会实践育人的成效。

3.2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

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中,要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内蕴含的实践教育元素,实现实践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明确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均为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形式,具有同等意义价值。作为实践育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强化第二课堂建设,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融合,使第二课堂变为第一课堂的依托、延伸以及升华,以此更好地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育人的作用。

4完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着力推进科学体系育人

4.1建立科学育人体系,推进全方位社会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完善与参与学生和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密切相关,一个科学的育人体系,不仅需要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同时也需要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确保社会实践内容得到有效的实行。我们应当切实考虑学生的诉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受众,进行对应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对于积极性较高,怀揣社会实践想法并且想尽快付诸实践的同学,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他们在准备不充分、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过早地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而针对那些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的同学,应当更多关注,从思想教育入手,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认识,认真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开始社会实践前,还应当充分掌握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并考虑学生专业的应用前景,将学生的专业和社会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应用,做到了学以致用,实现社会实践育人的全方位开展。

4.2组建科学研究团队,推进实践科研育人

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协会团体的作用,加快推进实践科研育人工作。针对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做到精准把控政策要点,总结凝练政策精髓,把握国家政策方向。在制定社会实践育人相关制度政策时,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以社会实践育人为根本,强化各社会实践育人方案的制度化建设。把握好国家社会实践育人的要求和准则,有针对性地与专业特点进行融合,更好地突出社会实践育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切实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其次,高校应全面加强社会实践的课题立项、专题报告以及成果培育,注重社会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成果推广等工作,协同推进社会实践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快落实社会实践育人研究成果与理论推广,将科研育人的成效扩大,实现育人效果的“乘法”增长。建立社会实践科研育人新体系,实现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新飞跃。

5加强社会实践育人资源整合,合作推进优质资源育人

5.1做好社会实践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而良好的宣传是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前提,高校应加大在宣传资源上的投入,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线上平台,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预热,让同学们能够更好了解和关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等线下宣传形式,对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深度挖掘社会实践中的先进事迹,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和宣讲,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使学生们领悟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5.2加大社会实践育人资源投入,做好社会实践支持保障

为了更好地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企业、学校、院系三级间应当加强合作,形成三级联动,共同保障社会实践的开展。考虑到企业和学校在社会实践育人中的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不同,故应增加企业和校院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加彼此间的了解,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确立合作目的与流程,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建立健全稳定的社会实践育人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社会实践中生产环境和技术水平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同学们提供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实践机会,这种合作过程中完美体现了各自优势,实现了相互的借鉴和提高。高校也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问题,保证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开展都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持。

5.3加强社会实践育人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社会实践育人质量

要提高社会实践育人质量,充分协调资源、整合资源必不可少。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时,应主动融入时代主旋律,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增加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内容,同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满足学生需求,再加大资源投入,对已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深层次、多维度地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开展组织灵活、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提高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6确保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健全,共同推进长效机制育人

6.1建立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依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可以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与其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等结合,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将其指导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设立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等奖项。提升教师社会实践成果的认可度,同时将社会实践成果和科研成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6.2健全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建立客观、科学、公正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高校应当重视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实践成果,杜绝把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和社会实践总结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表现的唯一评定标准。高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社会实践阶段性成果,以及指导教师和实践单位对学生的评价。针对社会实践项目拟定、准备、过程、成果及总结一系列阶段,制定详尽的评价指标和细则,对于进行社会实践消极的学生进行相应惩罚,避免流于形式。高校还应该为参与社会实践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数据库,跟踪学生社会实践每一过程,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为制定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提供支撑。加强社会实践分析和研究,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积累社会实践育人经验,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王静宇.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路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5).

[2]李海娟.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

[3]王凤鹏.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06).

[4]李子龙,王晓妮,刘维婷.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育人成效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22(04):200203.

[5]商丽莉.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21(08):2223.

[6]郝卿,陈振兴,薛建航.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04):610+15.

[7]王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2):6365+68.

[8]何辉.当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育人功能相结合[J].科技资讯,2021,19(12):221223.

[9]冯婷婷.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2.

[10]呼和,齐斯琴.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