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反思及课程设计
2024-08-06王聪文吴丁盈柴艺温毅娴
摘要:在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研学资源匮乏、研学教师缺乏经验、研学课程设计不足、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结合湖南省攸县市罗家坪村的农耕文化研学教育课程,对农耕文化研学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探索了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教育的新模式,将“农耕+现代科技”“农耕+红色精神”“农耕+民俗艺术”的思想融入农耕文化研学课程教育中。
关键词:农耕文化;研学;课程设计;痛点;反思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开展农耕研学活动创新了德育方式,科普助力“双减”,有利于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识,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1文献综述
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国外学者指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源于3种基本范式的融合,即“向外边界运动、经验主义哲学和北美的冒险主义”。Oelkers(1996)认为,研学旅行的产生是源于1890—1933年的进步和教学改革运动的思想。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代替当前以课堂、学科为导向的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Ewert(2007)指出,将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过程分解为步骤和阶段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整体性的学习过程往往包含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和不确定的结果。Boud(2000)提出研学旅行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个人的成功经验和管理事务的经验,引导学生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从国外文献分析来看,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自然和建筑环境中提供有意义的背景经验,补充和扩大课堂教学。
陆庆祥、程迟(2017)等学者提出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考虑学生的体验、寓教于乐。邹太龙(2019)提出,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处理好研学旅行中理论知识学习与参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胡航舟(2019)提出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三阶段九步骤,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过程概括为“搜集信息和选择资源、课程纲要设计、主题单元设计”这三大阶段。
我国研学旅行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与现象描述层面,主要关注的是研学旅行内涵、特点、价值意义、理论基础等问题,对研学旅行的反思视角以及从课程设计视角来研究研学旅行的较少。本文将从研学旅行的现状出发,分析研学旅行教育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反思,并结合“研学+”的理念对农耕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设计。
2行业前景
前景一:行业需求主体庞大
我国中小学学生数量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2713.87万人,全国普通初中在校学生人数达到了5120.6万人,全国普通小学在校学生人数达到了10700万人,相比2019年全国小初高在校学生人数稳步提升,直接反映了我国研学旅行需求规模的增长(见表1)。
前景二:研学旅行政策陆续出台
近年来,国家多个部门不断出台有关政策(见表2)促进研学旅行行业发展。这些文件的出台,在研学旅行的时间和空间上都给予了研学旅行行业支持,让研学旅行、ba47ee5a2754c74ab1d069872e3a558b劳动实践等成为全国各地文旅、教育等领域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3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现存痛点
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教育活动是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有力途径之一。结合当前大部分农耕文化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来看,农耕文化研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痛点。
3.1教师缺乏研学教育经验
目前研学旅行由于缺乏专门的导师管理机构,使研究导师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化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很多导师缺乏相关研学教育经验,导致研究导师的讲解缺乏指引性的分析,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出现传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聊等问题。
3.2缺乏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研学产品
在目前的农耕文化研学教育中,很多研学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大部分研学相关的机构推出的研学产品可概括为:红色革命主题、天文地理科技主题、民族艺术主题等,对于农耕文化主题教育的空缺尚待填补。
3.3农耕文化研学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研学课程评价体系中,对学生掌握的农耕知识的过程评价较少,主要采用小组汇报、课后作业、研学作品展示等方式,没有真正感受研学课程给自身带来的价值。没有建立健全的综合评价体系,无法全面评价分析学生参与研究旅行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制约了农耕研学教育的发展。
4对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反思
4.1农耕研学教育中课程设计不足和问题
(1)农耕文化研学课程缺乏跨学科整合。现有研学教育往往缺乏跨学科整合,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在研学教育课程的实际设计中,单科教师涉及其他学科课程内容时存在内容过于浅显表面、深度不足、活动设计简单肤浅、与相关学科知识配置不一致等问题,难以将各学科知识与农耕文化研学灵活应用。
(2)农耕文化研学课程缺乏可操作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形式。当前农耕文化研学课程设计多环节流程,但是受研学基地资源限制,缺乏可操作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形式。目前农耕文化研学产品的课程设计大多是参观类、讲解访问类等“简单化”的活动形式,缺少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的深层活动设计。
4.2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耕文化研学教育需要相关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其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研学体验。因此,要加强对研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教师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并定期与其他农耕研学基地进行交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2)增加研学活动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农耕文化研学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研学活动中,研学活动应根据研学基地的地理特征、区域特色、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定制,驱动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度参与。还可以整合学校和社会中的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研学体验。
(3)提高研学课程设计的质量和创新性。在研学课程设计上,需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设计优质的研学课程。结合研学基地的特点和学校目标,将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培养方案、教育内容融入设计中,构建研学教育新型课程。
(4)加强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设。农耕研学教育需要加强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设,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和反馈,对教学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在研学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支持。
5“攸县市罗家坪村”农耕文化研学教育课程设计
5.1课程计划
本文以湖南省攸县市罗家坪村为例展开研究,兼顾课程的体验性、教育性、娱乐性、休闲性,结合课程设计理念“农耕+”,例如“农耕+现代科技”“农耕+红色精神”“农耕+民俗艺术”等,从文化和实践两大类开设研学课程。
X/NQwUoeEpJAe7JlBt67mPp7K4VeuHqerb4DFoy5f8M=课程预计从生态农业教育、红色教育、传统文化课程和军事教育4个方面展开,通过开展具体的农耕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登“乡村大舞台”以及进行军事拓展项目的训练安排,加强学生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见表3)。
5.2课程实施
结合攸县市罗家坪村的资源,课程实施如表4所示,主要为实践体验、参观体验、民俗体验和生活体验。
6结语
新时代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农耕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教育能够有效保护和宣传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但在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痛点和不足,对此应加强研学课程设计的质量,对研学课程进行充分设计与创新,结合实践完善课程内容。同时还应对农耕文化研学教育人才加强培养,关注学生个体化的差异,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农耕研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OelkersJ.Reformpdagogik:einekritischeDogmengeschichte[M].JuventaVerlag,1996.
[2]EwertA,GarveyD.Philosophyandtheoryofadventureeducation[J].Adventureeducation:Theoryandapplications,2007:19-32.
[3]BoudD,CohenR,WalkerD.Usingexperienceforlearning[J].Buckingham,UK,2000:117.
[4]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2):2226.
[5]邹太龙.中小学研学旅行亟须处理好五对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911.
[6]胡航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基于T市的案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7]任凤慧,孙虹.资源禀赋与我国旅游业经济绩效影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1,21(06):6368.
[8]李娌,张微,刘伊清.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内涵、原则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9):6366.
[9]卢立涛,王泓瑶,高峰.治理视域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模式、问题及反思[J].中小学管理,2019,(07):58.
[10]周雪.历史学科教学与研学旅行融合实施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