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意蕴与科学建构

2024-08-06许贝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关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教学质量水平。“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育人导向,把“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和学风建设的基本要素相结合,从德、智、体、美、劳各个育人环节上发力,推进高校优良学风的科学建构。

关键词:学风建设;五育融合;高校育人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20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教育,要在根本上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高校要把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先进技术理念、扎实技能素养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五育融合”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学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教育论述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要。“五育融合”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方向,学风建设是高校实施“五育融合”的根基和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1“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本质内涵

“学校风气”简称为“学风”。最早关于学风的论述见于《礼记·中庸》,分别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具体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为博学,审慎向别人进行询问与请教,遇到难题时学会思考并解决问题,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行合一可以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总之,强调学习不仅囊括学的内容及行为,还包括对于知识的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实践的过程。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风问题和党的建设逐渐融合,学风的内涵因此而被赋予新的内容。这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整顿党的作风》中,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主要从思想方法入手打开学风新局面。文中详细阐述了学风的本质内涵,明确指出学风问题“就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要把思想方法问题作为学风的重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这是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风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一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目前常用的工具书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学风一词的定义是“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教育大辞典》中将学风描述为“学校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及采取的学习方法”。由此总结,学风包含学生个人态度层面的知识渴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也包含学校集体层面学习氛围、学习成果和考风考纪等,这些都是学风建设的关注要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学风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学风是的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氛围,治学风气,教育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概念,是一个学校教育情况的综合体现,不仅包含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治校之风,也包含学生的学习风气。狭义的学风单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具体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展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技巧。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学校为营造优良学风而采取的系列方法举措,既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管理服务人员的作风。三者相互促进,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2.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举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习惯产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不少学生因为受到抖音等平台的影响,行为方式变得更为浮躁,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等消极情绪,这极大影响到高校建设优良的学风。高校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吃苦、敢奋斗、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在政治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将党的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目标和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建设优良学风的过程中与思政教育的手段与方式相结合,可以实现1+1>2的情况,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2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展学风建设,既注重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的综合开发,也追求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学生在“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两者间的有机转化。学风教育贯通于专业教育之中,以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为重任,学习先进的学习理念、新颖的学习方法,都是学习的必然内容。但学风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调适学业压力、锤炼学习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学生“自由个性”的自主发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3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必行之策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优良学风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校风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良学风可以反哺高校校风,学风和校风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延续和践行校风所倡导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单纯、学习价值观是否正确、学习兴趣的高低都和一个学校的校风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优良学风可以蕴涵深厚的学术文化,高校学术文化原则上由学术观念、学术道德、学术精神和学术环境4个部分构成,优良学风对这4部分有很大影响。首先,优良学风可以构造学术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学术目的的正确定位、对学术发展的孜孜以求、对学术本体的正确认识。其次,优良学风传承学术精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扬诚信之风、进取之风、创新之风。再次,优良学风可以衡量学术道德水平,对于学生形成公平公正、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学术氛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总之,优良学风可以形成学术环境,有利于高校营造风清气正、严肃认真、治学严谨的学术风气;优良学风可以改善教学质量,激励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增加教师教学成就感,倒逼高校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科学建构

3.1德育立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强根铸魂,励志笃行,德育是“五育”的核心与灵魂,居高等教育的首位。培育优良学风,应当深挖德育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运用思政课育人的优势,在课程中引入国家和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报国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党课培训等活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形式,通过课上课下潜移默化,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感悟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视频化、网络化,以学生为主体打造主旋律题材的短视频和动漫作品,在官方抖音、小红书、B站等媒体平台发布,让新媒体发挥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引领作用;号召学生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青年宣讲团,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开展宣讲活动。

3.2智育立心:引导学生夯实学术根基、提升认知能力

启智赋能创新引领,智育在“五育”中构成能力基础。发挥榜样人物熏陶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邀请国奖获得者、知名校友等先进典型传授经验与方法;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增强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提前确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方向;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任课教师齐抓共管制度,严格上课考勤周报制度,将出勤情况纳入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加强督导听课、线下备课等内容;建立帮扶机制,举办“英语四六级帮帮班”,建立“学业典范先锋队”,开展“学业典范团”,组建“学习搭子”,放大学生朋辈互助的连锁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学风+宿舍”新模式,开展宿舍内涵建设,鼓励宿舍成员以团队形式报名参加学校的各类宿舍评比活动,构建学习型宿舍,发扬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学风建设。

3.3体育立身:引导学生增强身体素质,砥砺意志品质

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体育在“五育”中提供体质准备。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基本工程。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如拔河、篮球、排球、毽球、荧光夜跑等运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特色品牌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甚至通过选拔参加“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全国无线电测向比赛““啦啦队体操比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开展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行为习惯;构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实现以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教学主体的转变,实现由课堂教学为主向以课后自主锻炼为主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由考试考查向平时锻炼习惯表现与体质达标情况结合的教学考核的转变。

3.4美育立情:引导学生尚美怡情,提高审美素养

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美育在“五育”中贡献精神力量。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关键途径。构建特色鲜明高校学生艺术团队“1+N+X”育人模式,打造高素质美育品牌,丰富多元化美育内容,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美育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的平台与契机,合理运用大学生艺术团、宣讲团等社团资源,编排原创舞蹈、戏剧展演和朗诵展演,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美育课程是高校美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开设艺术鉴赏类选修课程,用艺术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校园环境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有导向和鼓励的功能,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大家在校园开展戏曲名作巡演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也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利用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举办文化节,为学生提供在探索中寻找美的平台,开展系列创意手工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5劳育立品:引导学生塑造健全品格,创造人生价值

砥砺品格锤炼本领,劳动教育是对各育成果的检验。“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培养劳动素养的指示要求。高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引领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建立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开展“除草除杂美基地,劳动教育促成长”“劳动教育正当时,蔬菜种植伴成长”“快乐劳动,幸福成长——劳动教育宣传周”等系列活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赋予学生乐观向上的自信品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集体的作用,信任他人、依赖团队,增强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在劳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探索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活动,进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6]王秀彦,高春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7]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刘义玲.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路径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03).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10]骆郁廷,吴楠.启发自觉与制度规范——学风教育的双重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