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日语I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模式设计与实践

2024-08-06黄赛芳尹作涛郁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教学界的一大任务。课题组通过基础日语I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践,采用TBL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前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供学生在线上进行课前学习和准备,课堂教学时间用于答疑解惑、测试和应用性练习,为解决零基础入门大一新生的学时不足、思想深度与外语水平不匹配等痛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从课程建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辅助手段3方面提出了着重基于语法结构和课程知识构建线上课程,成长型思维培养和开发可以进行语音语调批改和反馈的朗读APP等建议。

关键词:基础日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教学实践;TBL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12

1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指出,大力倡导基于在线课程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截至2022年6月14日,在中国知网上以“混合式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如下结果:该主题论文共有3956篇,从年度发表数量来看,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研究主题来看,其中外语类课程研究459篇,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相关课程上,日语课程相关研究较少,仅23篇,且研究内容多为二外、会话、听力、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等课程,其中基础日语课程相关研究仅4篇,暂无核心论文,基础日语I课程相关的研究为0篇。RebeccaLauner(2011)的研究认为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进行输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所进行的意义建构。传统课堂中原本全由教师灌输讲解的词汇语法部分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意味着学生进入新课前的一种意义建构。

因此,课题组决定以现有线上课程为基础,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习通和腾讯会议软件,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和实践,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和成果,为探究基础日语系列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方案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2目标与学情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日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日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宽厚的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道德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能力、崇尚科学精神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基础日语Ⅰ是日语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高级日语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为日语零基础学生,具有4大特点:一是学生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被动学习的习惯一时无法改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二是多数00后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3~5小时,平时上网依赖手机和电脑;三是部分学生有习得性无助心理,对学习有畏难心理,遇到稍微需要花时间掌握的知识点容易退缩和放弃;四是部分学生缺少相应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痛点有2个。一是掌握知识所需学时与课程教学学时不匹配;二是学生思想深度与外语能力水平不匹配。基于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设置线上自学学时解决教学时长不足问题。思想深度与外语能力水平不匹配意味着相关教学材料的知识水平较低,思想深度较浅,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题组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决定采用(Team-BasedLearning,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资源开发、作业布置解决学生思想深度远远高于外语能力的问题。

3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与设计

课题组成员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确认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线上线下课时分配和线上教学内容。该课程共计164个学习负荷,其中理论52学时,实践52学时,自主学习60学时。教材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贺静彬等主编《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二版)》第一册及配套练习册。

3.1内容与资源建设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日语学习内容和自主学习方法。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课题组成员结合现有的慕课资源进行了课程资源建设。

3.1.1现有慕课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基础日语I》课程线上慕课资源如下。学堂在线(雨课堂)上有3门课程,分别是《基础日语》(暨南大学)、《基础日语(一)》(岭南师范学院)、《初级日语》(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上有3门课程资源,分别是《综合日语实践——基础日语I》(吉林大学)、《基础日语》(河南科技大学)、《基础日语I》(常州工学院)。学习通上有2门课程,分别是《基础日语I》(大连理工大学)《日语基础》(空军军医大学)。根据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吻合度标准,课题组最终选择采用岭南师范大学的《基础日语(一)》作为线上课程资源。

3.1.2自主建设资源

课题组自主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日语学习策略资源、日语课外听说读资源、作业库和课堂录影。日语学习策略资源包括学习通使用方法、元认知策略、词汇背诵策略、语法学习策略、听力练习策略、笔记策略等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常用的日语学习APP。日语课外听说读资源主要包括日本文化介绍、各行业常用日语词汇表、日常用语视频、初めてのお遣い、NHKEasyNews、日文歌及视频、《综合日语修订版》《新标准中日交流日本语初级》《新编日语》《新编日语教程(第三版)》等作为同步阅读资料。作业库包括每课的教材课后练习、配套练习册、每课的词汇·句子·语法和篇章的音形意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应用能力(明类型)考查(语法造句、主题写作、情景表演)、学生兴趣拓展和自学能力提升(唱喜爱的日文歌、听写和模仿经典影视片段、学习目标和计划制定、学习复盘、艺术节日文诗歌朗诵等节目表演)等内容。课堂录影是将每次上课过程完整录制下来,供学生课后重复学习以及请假的同学进行学习。

3.2教学策略与评价方法

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还处于懵懂的阶段。基础日语I课程知识点庞杂,肩负责任重大,加上学生中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较多,为了达到学生学会、乐学的目的,课题组决定采用TBL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前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供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和准备,明晰课程知识树和知识点,课堂教学时间用于答疑解惑、测试和全体应用性练习,应用如下教学策略(图1)。一是内容型策略,分为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采用结构化策略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和脉络,并化整为零,形成课程学习目标和每周·每日学习任务,降低学习难度,以起到引领学生入门,指明学习方向,逐步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养成成长型思维等目的,同时采用问题化策略,鼓励学生发掘问题,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二是形式型策略,包括情景教学策略、合作策略、游戏策略等,为学生创建日语应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小组情景演练等达到学以致用,在使用日语的过程中牢牢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和小组协作能力、交际能力。

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测验、作业、实践项目、课堂积分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图1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4混合式课程实施过程

开学前,课题组完成了教学资源准备、上传、学生软件培训、直播预约4项工作。开学第一课介绍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日语学习方法和策略、课程要求、考核方式、纪律要求、学习用品准备、各个章节的课时安排、每周的学习和作业安排。通过课程教学安排提出预习要求和常规作业。该课程每周4次课,章节教学安排如下:第一次课是该章节目标确认、基础会话和应用会话1的单词以及语法;第二次课是应用会话2和正文的单词·语法·日语初级语法概念;第三次课是基础会话·应用会话1和应用会话2·正文学习成果确认和答疑;第四次课是课后练习·练习册答疑和情景表演。

4.1课前

课前主要为线上,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观看学习通平台上的视频和文章,划出疑难点,填写调查问卷,完成单词朗读和背诵、句子造句、课文朗读和背诵。当学生参加线上直播授课时,需要提前10分钟登录学习通和腾讯会议,拍摄当天本人和课程所需学习用品的合照在学习通进行课前签到。

4.2课中

课程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一是全部学生线上课,采用腾讯会议进行直播授课和即时问答,结合学习通软件进行签到、讨论等活动;二是部分学生线下课部分学生线上课,线下课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同时采用腾讯会议进行授课直播和线上学生问答,线上学生学习通签到。课堂上,通过讲授、提问、反问、讨论、个人发言、小组发表、情景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鼓励和表扬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同时,通过学习通专项作业、单词听写、背诵抽查、情景表演等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正面评价知识应用错误等问题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识盲区,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勇于提出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与学生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实现协同学习,并由“学”转为“用”,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内化。

4.3课后

课后包括线上形式和线下自主学习。一是下课后,线上学生需要在30分钟内提交本节课课堂笔记照片打卡下课,并联系教师告知本节课积分;二是完成线上课程学习平台的在线作业(单词朗读、课文朗读、情景表演剧等)、在线测试和课后练习、练习册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点;三是随时通过微信跟教师进行交流;四是可以观看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和学习通里的教学视频,进行多次复习。

5评价与成效

5.1线上资源利用情况

章节学习次数5372次,发布作业45次,完成率80%,平均分89.97,发布话题67个,话题回复数1037个。线上资源整体利用率较高。但个别同学未能及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由于这些同学尚未到校,教师虽通过学习通、微信等方式多次提醒,仍未能见效。由表1可知,线上学习情况基本可以反映期末卷面成绩,线上学习情况可以视为该生在第一学期整体学习情况的一个缩影。

5.2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期末试卷依据教学大纲命题,从词汇、助词、语法、动词变形、中译日、日译中、句子排序、阅读等方面以单选题、填空题、翻译题等形式进行了考核。疫情原因,本应在2022年12月底进行的期末考试改为2023年3月下旬举行。零基础才学了3个月日语的学生,要在3个月后参加期末考试,是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度的一大考验和挑战。从考试结果来看,本试卷实考33人,优秀6人,良好10人,中等10人,及格0人,不及格7人。平均分75.47分,说明大部分同学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知识,16名同学获得良好及以上的成绩,说明近一半的学生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良好。

6改进方向

基于上述课程实施经验,课题组就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课程建设方面,目前的线上课程,基本是基于教材构建,每个视频内容为该教材章节的全部语法知识点,不同高校选用的教材不同,学时不同,导致线上课程无法直接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今后应着重基于语法结构和课程知识构建线上课程,教学视频内容细分为单个语法知识点,可以有效提高课程适用范围和利用率。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一是结合学生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二是在学习习惯培养初期应增加外部监管手段;三是增加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四是持续进行成长型思维训练,降低学生自我预期,鼓励努力和成长。

教学辅助手段方面,初级阶段学生的发音、语音语调的纠正、语音作业的批改花费了任课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急需开发一款可以进行语音语调批改和反馈的朗读APP。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0):4550.

[2][德]RebeccaLauner,康文霞编译.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5760.

[3]张雅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齐灿,张宏.基于SPOC混合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