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2024-08-06杨吉圣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当今世界,未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关乎国家前途和人类发展前景的重要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通过掠夺和不平等贸易积累的资本发展到今天导致贫富严重分化,社会矛盾显著,政府处于难以调和的地位;中国经过探索,实行了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秉持和平,共赢的理念,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和平地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调发展,坚守和平,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减轻贫富差距,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新选择。

关键词:贫富差距;人民立场;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03

0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充沛的物质条件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综合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发展动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就是要先富带动后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的今天,不得不承认我国贫富差距也显现出来,共同富裕再次成为国家考虑的重点。“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系统论、人民性等要求,彰显了党积极把握历史主动并不断开拓创新、贯彻社会系统论并追求整体协调发展、践行人民立场并坚守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等本质意蕴。”我国政治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根基,人民性、和平性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相比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更具有优势。

1资本主义现代化

1.1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资本主义现代化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西方人的思想愈发开放和自由,在对世界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整个人类的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科技和文化基础。不得不承认西方人对人类现代化所起的带动作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解放之后,欧洲人率先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随后各式各样的机器被发明出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徐徐展开。生产力得到发展以后,欧洲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劳动力从农民转为工人,进行以机械加工为主的劳动。机械的运用使得欧洲人解放了双手,依靠操作机器进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生产的物资在短时间内就满足了当地的需要,面临着开辟新市场的迫切需求。

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随着资本的不断膨胀,人性的弱点不断暴露,贪婪、强盗逻辑在西方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物化之路,是‘物的世界’不断发展壮大进而物质主义膨胀的道路。”

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得益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率先在全世界航行和探索。发现新大陆后随即进行占领,毫不重视美洲原著居民的存在价值,对其大肆屠杀,建立殖民地,开始了对当地的资源采挖,由于缺乏劳动力,又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强征非洲人前往美洲进行劳作,换得大量的财富运回欧洲,由此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推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甚至需要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维护国家安全。比如两次鸦片战争打开我国国门,窃取了我国大量财富,瓜分殖民地,给我国造成深重灾难。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在这样一种强盗行径下发展起来的。

1.2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状

“社会是一个有着复杂内在结构并与外界一直进行着能量交换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有机整体,这要求人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注重社会的整体、全面与协调发展。”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虽然相对过去改进不少,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中心,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牺牲环境,对外扩张掠夺别国资源实现现代化等。”

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贫富分化加剧,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资本是逐利的,财富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只会是越来越多或者从一个资本家向另一个资本家转移,普通工人基本上不会得到太多的利益分配,造成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孕育的所谓世界精神,总体上是自由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不可能考虑社会整体利益,更不会主动提高他人利益。资本的无限循环增值,剥削工人劳动,使得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对抗性属性,当劳动力资源、市场潜力、环境承载力、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限度被触及,资本无法增殖自身,只能通过经济危机、战争、资本兼并等形式进行调节,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可持续之路。”

资本主义在现代化过程中或通过掠夺,或通过贸易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提高了西方国家的整体水平,其政府也在不断调控社会矛盾,提高国民福利待遇,但是资本的固有本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使得西方国家在根本利益没有受到挑战之前是不可能做出根本性调整的,中低层人民的生活与上层之间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2中国式现代化

2.1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基本逻辑和必然选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也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上就有共同富裕的思想,“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调均’是指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从而使结果较为均衡”,这使得共同富裕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共同富裕的提出既顺应现实趋势,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从根本思想上来讲共同富裕与我国传统并不违背,这就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根本基础。

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指导思想”,经过了一次次的实践都没能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的颓势,加上西方文明的不断冲击和打压,现代化遭遇着重重挫折。辛亥革命后名义上建立了民主国家,但各派势力明争暗斗,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党建立起人民军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理念使得党在历次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同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基础;为解决中国经济落后问题,周恩来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出现了许多挫折,但都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尝试,也正是在这些挫折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这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保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西方国家在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上进行打压遏制,我国必须应对新的挑战以提高中国话语权来回应西方的垄断地位,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被提炼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准备。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摆脱西方现代化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至上与个人自由至上的价值观,积极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2中国现代化的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显现出来,中国面临着未来如何走向的现实问题。“现代化从动态和纵向上遵循的是‘现代化起飞阶段相对注重发展动力、持续运行阶段相对注重发展的平衡和谐、当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要注重治理’的发展规律。”当下,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出现的其他问题。“随着距离中等发达国家门槛愈来愈近时,中国开始深入思考‘现代化的本质’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给出了答案,即并非在经济上达到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水平,而是共同富裕。”

与西方的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道路,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增进人民福祉,共享现代化成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3.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人民从革命和探索到改革和建设,深深扎根人民,想民众之所想,忧民众之所忧,是中国现代化的总舵手,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处于带头地位。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的信赖,赢得人民的尊重是建党以来不断发展巩固的结果,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朝什么方向走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蹄疾步稳地向着共同富裕迈进。

3.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注重整体利益,也更加注重人民利益,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本主导,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协调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利益。“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和保障、以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资料丰富为基础、注重解决农民富裕问题以及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都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所坚持和发展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得政府和国家的调控能力可以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在社会出现矛盾之后,政府可以及时出手将影响降到最小,同样在贫富差距面临如何走向的今天,政府可以运用调控手段,防止市场的随意发挥,更加注重人民的全体利益,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3.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以资本为中心”历来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其目的是实现资本的增殖。我国奉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为人民利益着想是实现共同富裕重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公平正义及共同富裕的最主要的因素,经济、社会和制度现代化的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是我国发展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才会得以实现。

3.4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调发展

与资本主义的物质现代化有着根本的区别的是,我国的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富裕,不是仅仅将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民,而是要物质和精神都富裕。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前提,精神富裕是物质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若精神方面没有得到富裕,那么共同富裕的社会将是不完美的,物质共同富裕也无法得到保证。只有人民的精神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也能得到提升,物质共同富裕才能得到保证,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我国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

3.5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新理念,无论是与谁进行贸易,都坚持平等开放,在发展的轨道上守望相助,互利共赢,最终共享发展成果。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可以延续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是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来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作贡献的群体都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今天的建设成果是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建立的,理应由全国人民共同享有,现代化的建设也应在保持共商的民主渠道基础上逐步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降低贫富差距,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协调发展”超越“物质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人与自然相对立”,“天下大同”超越“国强必霸”,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之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障,而想要经济快速发展又难以避免贫富差距。显然在中西方现代化的对比中,对于未来控制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4结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顾清扬认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通过中西方现代化的对比,凸显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西方社会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调和,社会矛盾会越来越深,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对利益的贪婪属性不会改变,政府也没有能力进行彻底调整。“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解决经济发展效率和社会公平问题。缩小不同群体之间收入、财产的差距,并从法律和制度上逐步破除存在于教育、就业等各领域的身份限制和制度性壁垒,保证不同群体的利益,不断增进不同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张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与模式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3,(06):3541.

[4]付洪秀,蔡文举.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密码、生成路径和文明意涵[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03):5460.

[5]逄锦聚,龙禹玺.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6):721.

[6]寇东亮,覃泳钧.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图景[J].学习与实践,2023,(11):312.

[7]张光先,钟晓敏.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J].财经论丛,2023,(12):2434.

[8]刘海春,张力一翔.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思想动力与价值超越[J].求实,2023,(06):416.

[9]韩庆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兼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成功创造和建构起来的[J].哲学研究,2023,(08):1526.

[10]张泽一,孙昭.海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审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06):2937.

[11]王倩,吴家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