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的三个维度

2024-08-06闪月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话语是时代声音的形象表达,是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语词符号系统。当前,要讲清楚浙江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经验,需要利用话语的描述交流功能、解释塑造功能与引领教化功能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浙江风采的共同富裕话语体系。描述交流功能为构建话语体系设规定叙述前提,解释塑造功能为构建话语体系提炼标识概念,教化引领功能为构建话语体系明晰价值导向。这能够有效提炼浙江近年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生动话语,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浙江智慧。

关键词:话语功能;共同富裕;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02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共同富裕话语,主要体现为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理论阐述、宣传口号和人民群众的日常表达。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具有丰富的共同富裕话语资源。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进一步提出“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要求。深刻总结和大力推广浙江省推进共同富裕尤其是相关话语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浙江省域的共同富裕话语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聚焦如何构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问题。

1文献回顾

“话语”(discourse)最早作为语言学术语,主要指语言结构与运用。马克思认为,语言是实现情感、表象与观念的最直接与广泛的手段。话语是语言符号与价值观念的统一体,它“既有一定的符号、概念、词句、语音、语法等所构成的语言符号,同时又反映了特定的认知、情感、意志”。目前,从话语构建角度探讨“共同富裕”的研究为数不多。比如,有学者从国际视域、马克思主义语境与中国话语3个方面讨论“共同富裕”概念;有学者以《人民日报》为文本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有学者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嬗变,在此基础上分析共同富裕话语的理论渊源与文化基因。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成果以凸显话语实践价值为主,关于话语内涵的学理分析与具体构建方法的研究较少。另外,对浙江省共同富裕话语尚未形成具有专门性、整合性的研究成果。

话语的功能不仅在于反应主体思想与意志,交换主客体双方信息,而且在于能够介入人们的实践、塑造社会事实、引领社会舆论。因此,我们可以从丰富多元的话语理论中选择合适的分析框架,从话语的描述交流、解释塑造和引领教化这3个功能出发,深入把握共同富裕话语的叙述前提、标识概念与价值导向。

1.1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具体实际

一是将共同富裕话语置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加以审视,深挖其对于浙江改革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与提炼,关注话语生成的语境与历史进程中的话语建构规律。对话语的分析必须包含对它的生成语境的分析,需要拉长历史镜头,将浙江共同富裕的概念、语词、文本置于它们生成的语境之下,梳理出彰显各个时代特色的话语。例如,“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21世纪以来浙江工业勇于突破发展瓶颈,不断升级生产方式的跃迁之路。“腾笼换鸟”,本意是把原来的鸟弄走换只新鸟;“凤凰涅槃”,指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

二是在继承旧话语中不断发展新话语。话语尤其是重要的概念往往是社会历史发展长期沉淀的结果,也是在对旧话语的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这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至关重要。而成熟的新话语可以承载更多思想价值,具有新的语义生长空间,必然取代过渡词。例如,从“四千”精神到新“四千”精神,从“温州模式”到“义乌经验”,从“经济强省”到“亩产论英雄”“数字浙江”,都反映了浙江不断开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率先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治理有度的省域治理现代化模式,城乡协调、社会治理、民营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在螺旋式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省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1.2融汇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

从目前国内既有的关于话语研究的成果来看,一些学者按照不同的依据或标准对话语进行了分类。按照不同的话语要素、功能、言说主体与表达方式,已有研究大体将话语区分为政治(官方)、学术(精英)与大众(或生活)3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这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

大众话语是流行于人民群众中的言语习惯与表达方式,具有通俗性、朴实性,主要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感性经验的表达。学术话语也被称为知识话语或精英话语,是基于社会实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政治话语置于学术分析框架内,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把政治逻辑以学术的言说方式讲清楚,最后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与群众的检验,因此具有学理性、抽象性特征,侧重于形而上的逻辑建构。政治话语是统治阶级意志和统治方式的体现,具有权威性、稳定性特征,侧重于意识形态建构。近年来,浙江在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浙江省共同富裕话语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浙江人民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以高度政治责任感与担当作为的实干精神不断打造标志性成果的叙述。其中,既包含如“共富工坊”“两进两回”“数字浙江”等表达党的政策、口号等政治话语,也包含如“医共体”等具体领域学术话语,以及如“亩均论英雄”“掌上办事”等具有明显群众语言习惯和风格的大众话语。

2解释塑造功能为构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提炼标识概念

话语只能表达一定语境中的“真理”与“真相”,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客观、准确、无误地反映和再现真实的世界。所以,话语对社会存在具有解释功能。也正因如此,在一定语境下生成的话语遵循着一定的建构规则与表达机制。基于话语的解释塑造功能,话语主体通常会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一重要问题作为话语议题,以此激发话语客体关注并进行有效对话,并在讨论中产生集群效应。对共同富裕话语的建构,回答“浙江做对了什么”,应主动设置议题并重点提炼浙江发展优势。

2.1抢占议题设置先机

一是抢占议题设置先机,凸显话语所蕴含的核心意志与诉求。话语主体审时度势,主动设置议题以影响话语客体对议题属性和内容的判断。对议题的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策划相关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浙江模式的自发性特征比较认同,但是对其自觉性特征认识不足。其实,浙江省各级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自觉性是推动浙江模式不断自我完善演化的重要动力。产业空间布局、城镇化结构等重要资源空间配置,也都需要政府前瞻性的谋划和强有力的推动。

二是注重主动正面解读。主动设置议题需要拥有对知识的解释权,才能建立为我所用的话语。例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表明了浙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富民强省的发展模式,而且是能够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发展模式。这些标志性表述表明,浙江的开放经济并不是为了向外输出过剩产能,而是优势互补与需求对接。

2.2提炼发展优势概念

提炼发展优势概念,应当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统一,深入挖掘浙江被赋予“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使命新担当背后的内在优势。具体而言,要从现实层面讲清楚浙江改革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富民”“强省”发展目标。长期以来,浙江致力于打造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一方面,要保持现有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体系创新,扩大创业者群体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队伍中。例如,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等。这些都是引领中小民营市场经济发展的范例。“扩中提低”表达了浙江缩小收入差距的基本导向。

3引领教化功能为构建共同富裕话语体系明晰价值导向

话语、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表明,话语是直接反映现实的,同时也过滤、加工、改造着现实;话语不仅可以解释世界,而且可以作为知识和权力的工具影响着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

发挥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有助于疏导人们的消极情绪,塑造培育共同价值有利于激发人们投身于远大理想的实践行动。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再到“弄潮儿向涛头立”,“走他人未走之路、闯他人未闯之关、建他人未建之功”,无一不彰显着浙江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另外,不同话语交锋的背后往往存在不同群体的诉求。所以,话语要依靠厚重硬实力的保障,才能在实践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引领、组织人们按照一定的话语模式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生存发展。增强共同富裕话语背后的硬实力,通过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典范、数字经济强省、海洋强省、“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其他省份走好共同富裕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3.1彰显新时代新征程的价值取向

如果可以兼顾话语客体的利益、感受与诉求,那么话语在传播中就可以增加话语的亲和力,促进客体对话语价值的理解、认同与支持。构建共同富裕话语,能否提高站位,基于共性诉求提出共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话语的共生性,也影响着话语能否激发人们的兴趣、化解思想上的矛盾,从而促进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重要窗口”的丰富内涵与战略意义,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贡献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浙江智慧。

一是着眼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提炼好浙江经验中“共建”“包容”“可持续”等价值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与包容性。浙江用“网格化管理”“三治融合”“数字社会”等概念,逐渐消弭共同富裕蓝图与现实社会的治理方式、运行模式之间的沟壑。“包容”意味着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二是充分彰显新发展理念对浙江实践的指导作用,深刻揭示“八八战略”作为浙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总路径的总体效应。“创新”价值观在浙江可追溯到自古以来形成的海派文化,并在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与改革开放形成的“四千万精神”中不断与时俱进。浙江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变“摸着石头过河”为“开着大船过河”,变“无过就是功”为“无功就是过”,厚植先行先试先闯的创新土壤,大力弘扬崇尚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数字化改革实战中努力把浙江打造成省域治理的范本。“协调”在浙江主要体现为致力于经济、自然与人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城市乡村、陆地、山区与海洋各个方面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绿色”是建设美丽浙江的亮丽底色。绿色经济发展打通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双向通道,坚持建设“两美”浙江,率先走上了一条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新路。“开放”是浙江在新发展阶段继续优化产能全球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3.2提升话语背后的“硬实力”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话语与思想观念同样不能先于物质生活实践而存在,话语能否被接受并不断深化创新,取决于背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支撑。事实上,这就是话语背后的“硬实力”。提升共同富裕话语背后的“硬实力”,有助于更好发挥共同富裕话语的引领教化功能。这就要求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努力交出新时代“重要窗口”的优异答卷。

一是努力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建设”重要窗口,突出党建引领的话语优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话语讲好党的故事,主动用党的话语去占领意识形态高地,通过话语创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对打造变革型组织和提升领导干部塑造变革能力提出新要求。要聚焦“政治建设”永恒课题,涵养政治好生态,突出政治站位,抓好党建引领。

二是努力成为新时代“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窗口,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表达。在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中,汇聚集个人、国家、民间组织、官方组织等方面为一体的“话语合力”。这需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导向,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夯实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础。

三是努力成为新时代“数字赋能智慧治理”重要窗口,加快智慧城市的话语创新。首先,要普及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改革已经进入收获成果的新阶段,要保持节奏不松劲,按照省委提出的时间点要求,倒排进度,加快推进组织部门数字化改革工作出成果、出经验。其次,要建设统一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扎实推进典型应用场景的推广试用和提质完善,打通市县乡村各个层级,各个应用平台之间需兼容且要能够接入城市大脑,形成区域化整体智治单元。

新时代新征程,浙江应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构建彰显地方风采的共同富裕话语体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话语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浙江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

[2]丁建定.“共同富裕”的国际视域与中国话语[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6).

[3]杨勇,黄宣谕.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3,(02).

[4]王金,孙迎联.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嬗变、逻辑证成与时代观照[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2).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6]刘亭.浙江做对了什么?[J].浙江经济,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