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三维审视

2024-08-06胡颖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6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解决国际国内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多次论述调查研究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着眼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的形成之维、主体之维、价值之维3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是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的统一,深刻回答了关于调查研究的认识论、目的论、价值论、方法论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应对和回击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关键词:习近平;调查研究;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01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要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根植于实践,围绕着为何开展调查研究、如何开展调查研究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新阐述和新见解,这些观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面向形成、主体、价值3个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现实意义进行梳理和总结。

1形成之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方法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传统为历史根基,以解决国际国内突出问题和矛盾为现实导向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1.1理论逻辑: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精辟论断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缜密而深入的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就是因为其在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了系统且详实的调查研究。例如,《摩泽尔记者的辩护》《资本论》《伍珀河谷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经典著作的创作,就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如果马克思没有深入到摩泽尔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状况,就不可能揭露资产阶级政府的官僚本质;如果恩格斯没有在曼切斯特展开21个月的调查,就不可能得出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剥削制度;如果列宁没有对俄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将这些第一手资料转化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系列论述和躬身实践的调查研究方法,为习近平形成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调查研究的历史经验总结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论断,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先后在1956年和1961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论十大关系》和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等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报告和政策,为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和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从容应对和战胜了来自各个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调查研究,10多年来他们调研的足迹遍布全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1.3现实逻辑: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变化的深刻思考

面对当前国内外的深刻复杂变化,涌现了很多新问题、新矛盾。从世情来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国制定新时代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就需要我们展开扎实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的政策方针。从国情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就是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矛盾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抓住改革的热点与难点、关键和重点。从党情来看,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群众、实际,广泛而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复杂变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形成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

2主体之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履职足迹,“调研先行”“调研问路”始终伴随着他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实践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调查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要调查研究”“怎样开展调查研究”等问题展开论述,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整体。

2.1调查研究的“认识论”

想要做好调查研究,前提是回答好“调查研究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调查研究完整、科学的定义。他认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也就是说,调查研究是一个整体,包含“调查了解”“分析研究”两个环节。其中,调查工作是研究工作的前提,研究工作是调查工作的根本和提升。调查研究的基础是“调”,通过看真事、会真人、听真话、摸实情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找准“病灶”;核心是“研”,通过对病根的深刻剖析和研究,对症下药,从而开好“良方”。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只有调查没有研究,就会事倍功半,这样的调查是没有任何效果和意义;如果只进行研究而不开展调查,就会脱离实际,陷入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的境地。因此,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2调查研究的“目的论”

“为什么要开展调查研究”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出发点。从调查研究的逻辑来看,“调查”是为了发现问题,“研究”是为了分析问题,两者结合后的终极目的就是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毛泽东曾经生动形象地将调查比喻作“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比喻作“一朝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调查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出对策,从而解决问题。故而,在面对各类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的问题时,调查能够帮我们把事情的真相、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研究准确,从而做到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精准施策。

2.3调查研究的“价值论”

“调查研究有什么意义”是新时代下坚持和开展调查研究必要性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阐述调查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调查研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密切联系群众和加强党员作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调查研究是制定和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做决策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对情况的准确把握。”这说明开展对情况准确把握的调查研究是制定和实施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能否制定一个科学正确且合乎实际的政策方针,取决于我们在此之前是否开展了充分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决策具有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建立在了解实际情况并充分研究之上的决策,往往都是符合实际且满足人民群众的,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就盲目地制定和实施决策,往往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拍脑袋”决策。“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决策制定前,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的探测仪;正确决策实施后,调查研究是检验效果的试金石。因此,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必经程序。

第二,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这说明调查研究作为一个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是一个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是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就像一座桥梁,连着信息与决策,连着党心和民心,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群众,真正俯下身子地搞明白群众在想什么、愁什么、要什么的问题,让调查研究真正做到聚民智解民忧,这样我们作出的决策部署才能更接地气、更合实际。

第三,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的基本功。面对新时代下的新命题、新形势和新挑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如何消除这一系列恐慌,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答案:“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是帮助领导干部科学分析问题、迅速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的主要抓手,也是提升执政水平、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考验的重要渠道,越是困惑,越要在调查研究中找思路、想办法。

2.4调查研究的“方法论”

“如何展开调查研究”是核心命题,科学的调研方法,有利于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只有回答好这一问题才能让调查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方法论来看,主要涉及调研对象的选取、调研手段的使用、调研工作的展开、调研成果的转化这几个方面。

第一,统筹兼顾选择调研对象。调研对象能否科学准确地选择,关乎调查研究的最终效果。对于调研对象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既注重全面性又兼顾特殊性。从全面性来看,要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切实了解各方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能以点概面,提出“当县委书记的能够跑遍每一个村,当市委书记的能够跑遍每一个乡镇,当省委书记的能够跑遍每一个县市区”。从特殊性来看,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把握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到工作局面开展好、先进典型有示范、问题困难矛盾多的地方去研究问题。

第二,与时俱进丰富调研手段。调查研究既要有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调研等传统调查研究手段,同时也“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与时俱进地运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

第三,问题为导向开展调研工作。漫无目的、盲目调研,就宛如大海捞针不能聚焦问题,调查研究必须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这是开展好调研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查研究的开展,就是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剖析问题,是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最终目标。比如,习近平在1990年“闽平渔5540号”事件发生后,敏锐地察觉“偷私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随后以问题为导向,走访了多个县域的码头、渡口,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有效遏制了福州走私、偷渡的问题的“闽海行动”。

第四,因地制宜转化调研成果。调研成果的关键是要学会研以致用,要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因地制宜思维,对于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研究不够透彻的调研成果、形成举措落地实施的调研成果,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上升为决策和措施,或继续深入调查和听取意见,或及时跟踪调整和优化。

3价值之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既是其长期坚持调查研究的思想产物,也是新形势下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指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个掌握政权的政党如果忽略调查研究,疏于自我革命,就会陷入自身腐败和衰亡的泥潭,最终失去民心和政权。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真正挑战来自于自身,如何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而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就是及时发现和解决“独有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研究这一利器,及时发现和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纠正政治偏差。

3.2是前进路上应对各项风险考验和回击各项挑战的重要武器

历史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作出正确决策和判断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因此,我们前进路上应对各项风险考验、回击各项挑战的破题路径就是调查研究。当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国外,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趋于平衡,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想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找到各种复杂矛盾交织的根源和解决疑难杂症的突破口,必须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寻求答案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和赢得未来。

3.3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和目标,在推进和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问题和挑战,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和获取全面且真实的数据和情况,从而更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将会遇到不少发展中躲不开绕不开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打通堵点、破解痛点、攻克难点,为解决实际问题和矛盾提供应对之策。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根主线。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中,感悟其思想伟力、汲取其实践力量,继承和发扬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主动将调查研究化为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以真调研、调真研的作风和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1).

[2]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90129(1).

[3]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18,(1)48.

[4]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34.

[5]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侧记[N],人民日报,20160221(1).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89.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6.

[8]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