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8-05刘雪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7期

课题来源:2022年度新疆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党建课题“文化润疆驱动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课题编号:GXDJ2022007)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雪花(1981-),女,江苏沛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和汉语言教学与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高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如何发挥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不仅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目前,高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作用还不凸显,尤其是在优化建设和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上有待提高。该文对高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才培养;建设作用;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6(b)-0139-04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ies

LIU Xuehua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ksu Xinjiang, 843000, China)

Abstract: As a university, how to play a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subject that we need to think about seriously. Culture is the blood of the n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peop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train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but also adhere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running schools and cultivate successors to the socialist cause. At present, the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under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not prominent, especially in the path of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spreading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needs to nibVQ/SZ7wghMCmIlH372NC9TvGzY3T8Ia+MUh4FKkc=be improv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ath of realization.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ultural confidenc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Construction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高校具有学科荟萃、人才集聚、智力丰厚的优势,承担着传承创新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和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桥头堡”,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继续发挥人才优势、智力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高校可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可以在中华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高校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人才聚集地,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及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多重社会职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当使命,奋发有为[1],发挥自身优势,自觉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2]。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3],正是这些特性,铸就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五千年从未间断。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重要内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新要求赋予高校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

2 高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向

担当文化使命,展望美好未来,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互学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1 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必须主动肩负起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等四重文化使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多措并举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这是高校担负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首要任务。

2.2 要坚守中华文化

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4],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5],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基础。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传播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明互鉴。推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

2.3 要坚持守正创新

高校在文化创新中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7],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8];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9],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4 要善于主动传播

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高校应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筑牢“根与魂”,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和鼓励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赓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3 高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

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更加芬芳浓郁,才能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凝聚力量更加坚不可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可见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终落脚点,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需要开设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高校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及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要求高校全面接受党的领导,坚守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阵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1 以中外校级合作交流为媒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要积极加强中外学术交流,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和研讨会,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学习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平台,积极引导国际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创造一个持久、健康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开展中外校际合作,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使国外学生有机会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内学生走出国门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可以利用高校艺术团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到国外举办文化展览和演出,通过音乐、舞蹈、书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各国人民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3.2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坚守好人才培养的学科阵地

高校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守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阵地,加强高校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材建设。要推动高校教材的本土化建设,既要充分体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充分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还要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保证教材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强化对高校教材建设的引领。积极探索开设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国学经典、中华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文化认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鉴别、创新能力,对大学生文化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和培养,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豪感。积极探索语言文字课程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3.3 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感

高校是连接古今中外、传承历史文化的桥梁,是大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要通过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如经典研读、中医文化、传统礼仪等,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与广博,提升个人文化素养。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如组织穿汉服、诵读经典等社团活动,举办书法、绘画、诗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大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搭建舞台,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的每一句、每一笔,每一画之中都可以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组织师生整理古典书籍、查找史学档案等,探索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深层内涵。

同时,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呈现形式。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高校要善于运用好网络传播,积极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如鼓励音乐、美术、民族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新的可能,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应注重环境对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熏陶作用,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警示标语牌、永久性标语牌,在学校官网主页有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内容;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弘扬优秀语言文化,强化校院两级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品牌,在品牌创建过程中,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优秀语言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师生,形成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高度契合的校园文化品牌,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语言文化交流、文艺汇演等活动,以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化环境,提升师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3.4 以服务社会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促进乡村振兴

积极探索国语教学新模式,在乡镇建立国通语培训基地,在教学培训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政治内容,用优美的古诗词以及现代短文提高村民学习国通语的兴趣,引导村民了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增强村民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建立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周边乡村的推普工作并通过创建项目,助推乡村振兴。

3.5 大力营造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

持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3]等关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师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自觉意识[14]。组织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少数民族学生国通语能力测试、强化培训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营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良好氛围。稳步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学校必须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学校的工作语言和基本交际语言,持续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体系建设与日常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有机融合,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学校要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建设[15],积极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体系,持续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稳步提升学校总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应用情况作为教师任职和职称评审的基本条件,作为选拔任用、岗位晋升、年度考核、评优选先的重要指标,明确奖惩机制和依据。加强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约束教师严格落实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16],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材审查和学位论文抽检范围[17],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纳入教师授课、教案、讲义、板书、课件、试卷、课程考查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考核[18]。

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语言文化类国家统编及相关规划教材、一流课程与教学成果的申报与建设[19]。针对教师结构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提升教师队伍语言文化素养。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开设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国学经典、中华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文化认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鉴别、创新能力,对大学生文化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和培养,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豪感。积极探索语言文字课程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4 结束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历史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要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文化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二是高校要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三是高校要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四是高校要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巍,谢维扬,李倩倩.重建过去:探源工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探索与争鸣,2023(6):49,177-178.

[2] 李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明[J].共产党员,2023(21):39-41.

[3] 田心铭.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两个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23(6):1-7.

[4] 华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J].记者观察,2023,(17):1.

[5] 任理轩.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N].人民日报,2023-08-09(9).

[6] 柯艺伟,张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时代特征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4(2):1-9.

[7] 尹立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主题:基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3(11):25-34.

[8] 王蓉.浅谈青年工作者的研究视域和方法内容[J].新西部,2023(11):150-152.

[9] 曹丽华.信息化背景下理工院校大学英语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J].现代职业教育,2020(23):156-157.

[10]马恒燕.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J].宁夏教育,2021(Z1):18-20.

[11]袁锦琴,吴常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120-123.

[12]于帆.守正创新谱写中华文化新华章[N].中国文化报,2023-06-06(1).

[13]程悦.极端亚文化对思想异化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3,39(5):64-69.

[14]王俊.云南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问题和进路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4(3):57-63.

[15]临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沧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临沧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6):8-22.

[16]樊斯文.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师口语》双线混合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4):123-126.

[17]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4):25-28.

[18]洛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青春期健康,2023,21(3):4-7.

[19]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