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慢行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2024-08-05张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6期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快速交通建设基本完善,但慢行交通的空间受到大面积挤压,慢行群体的需求受到制约,并引发了可持续与交通堵塞方面的困扰。因此,许多大城市已经关注到建设慢行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县级市的城市中,对慢行交通的认识还较薄弱。以义乌市为例,深入剖析县级市城中街道空间存在的问题,聚焦慢行交通中的环境改善,归纳出针对性改善策略。

关键词:慢行交通;慢行环境;城市交通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

随着交通工具种类增加,通达速度提升,本文将扩大慢行交通的定义范围,囊括电动车、共享单车等类目,将慢行交通的速度范围定义为25 km/h。

(二)慢行环境

慢行环境是慢行交通的活动空间,通过不同的小品、道路设计、设施安排等方面来营造环境优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空间,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市民的生活安全,促进城市居民创造力的发挥。

二、慢行交通发展情况

(一)慢行交通的益处得到验证

国外慢行交通的发展已较为完善。例如:哥本哈根建立了完善的自行车交通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慢行友好城市;阿姆斯特丹从上至下制定了多种政策来提高民众对自行车的使用率;美国的慢行交通侧重环境空间的打造,考虑邻里单元、街道类型和步道空间。一些发达国家对交通的观点已经基本从“以车为本”转化到“以人为本”,通过采取政策为依托,落实到慢行环境的改善,最终促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以环境诱发人们主动选择慢行交通,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实现整体社会的绿色环保。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慢行交通的关注稍显滞后,但近几年在大型城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北京进行了一批慢行交通项目的尝试,以快慢分离为主要特点;上海在城市交通白皮书中为慢行交通明确了定义,保障出行的畅达、安全、舒适和清洁。此外,2023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核心内容为“科学编制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将“绿色慢行交通”作为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三个支撑建设专项行动之一。

通过国内外大城市对慢行交通的针对性设计,交通的拥堵以及环境的治理都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慢行交通的益处得到验证。

(二)县级市对慢行环境关注度不高

慢行交通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规划理念逐渐从“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而在县级市中,经济发展以及交通可达性的需求还未得到完全满足,慢行环境的搭建还是主要以点状分布在各个城市空间中,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规划。当前,县级市慢行环境的短板问题已经日趋严重,慢行空间被侵占,慢行出行安全受到威胁,慢行环境需要尽快得到改善。合理规划慢行交通,可以更好地提升义乌人民的生活品质,构建和谐完备的交通体系,慢行环境的建设是目前义乌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义乌慢行环境现状

(一)义乌整体交通结构

义乌整体交通结构现大致为以下几点:义乌中心区与义乌北、义乌西南两个副城区已小有规模,形成“八纵、八横、一环”的道路网主框架;义乌市内交通发达,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聚集地,总体规划中提出“一体、两翼、三片”,整体交通布局中,以“小商品市场”为中心,物流交通占据主要的市场。效率在义乌的交通中是主要基调,机动车在短时间内大量集中,很容易造成城区道路拥堵。大部分城区道路幅面过窄,城区建设时为了解决暂时的拥堵问题,许多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侵占,丧失了一部分的路权。2020年底,义乌常住人口185.94万,义乌牌机动车保有量71万辆,常驻小汽车110万,但慢行交通比例下降4%。

(二)义乌已有慢行环境

义乌为了减少私家车的数量,开拓晚上公交车、共享单车、骑行、步行等新的交通规划战略,做出了一部分的调整和改动。随着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自行车骑行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人们锻炼身体、享受生活的新方式。依据义乌市现有交通功能划分,慢行交通区域以休闲娱乐为主,例如,义乌建立的几条主要乡村骑行精品线(义乌最美山村小道——赤岸西海、义乌西乡富氧之旅——岩口湖环线、征服义乌骑行最高点——大草坪、绕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公路),以慢行运动的模式带动人们感受义乌的风景与人文精神。

依据义乌市现状,当地针对性出台了《义乌市步行、自行车交通体系专项规划》《义乌市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度部门决算》等,综合性分析慢行交通特性以及未来在慢行交通领域可以发展的范围。这些大部分都是面向短时间使用的旅游人群或者只是点状地穿插在已有的交通路线上,没有对义乌的慢行交通提出成体系的评估和整改。

四、义乌慢行环境现存问题

(一)慢行环境连通性较差

目前县级市中的慢行环境主要以点状出现,挑选几个节点进行修整,没有完整连贯的规划,经常会出现某一段路突然被截断,从城市路段突然切换到乡村小路,割裂感严重;机动车区域过大致使慢行环境受到挤压,例如新科路、贝村路慢行环境过小,只能容纳一个慢行交通工具通过,或是完全被机动车占用,成为停车点;慢行设施缺失,致使慢行断点及通行安全隐患等问题出现,整体的慢行环境连通性不够;某些路段由于中途规划改变形成了断头路。交通的连续性是保障用户体验感、安全感的重要一环,其不足会直接导致人们降低对慢行交通的选择意愿。

(二)慢行环境复杂

慢行环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慢行交通工具选择较多,交通目的地多样,有固定路线的公共型交通,也有自由出行的个人型交通,导致有很多不同的排列组合,距离、时间、空间都有较大的变数,并且在其中非通勤性质的慢行交通占更多数。人机、机非混行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路段只是简易安放了一些隔离带,或者是在地面铺装中做了一些区分,对于一些交通行为无法起到真正意义上的阻止或者警示作用。

慢行环境的复杂会导致慢行群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在与机动车道的交汇处,由于不同车道的速度不同,人机矛盾会更加激化,安全问题频发。慢行环境需要设计得更加安全,从慢行使用者第一视角出发来重新审视,提供更多硬性层面的保护措施,以此更好地促进人们主动选择慢行交通出行。

(三)慢行环境设施不完善

慢行交通所处的环境涉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一部分机动车道,不同慢行工具之间相互接驳,交接变化较为频繁。但是目前已有的环境设施还不够完善,例如:人行道被植物或其他车辆占据空间,绿化装饰等植被存在遮挡视线且观赏度不够问题,各车道之间连续性差,无障碍设施不齐备,缺乏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街头设施布置不当致使存在安全隐患。

城镇街道慢行要素布置不够实用直观,会造成人车空间大量混用从而失序,不舒适的交通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劝退选择慢行出行的群体,不完善的设施会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困境。因此,需要从每个路段不同的使用调性中找到用户的痛点,适时推进慢行设施的更新。

(四)城镇慢行界面整体印象平庸

城镇交通的通达性、发展方式与大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地理位置中,更靠近自然生态环境,交通的组合方式也更加便捷。但在目前义乌现有的交通环境中丹溪路景观、趣味性人行道较少,绿化率不高;宾王路带有的义乌特色装饰缺乏,人文气息不足;其余道路还存在铺装设计平庸等问题。义乌整体慢行环境的氛围感缺乏,无法与其余地区有明显的区分,造成义乌自有的城市特点无法凸显,并且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不高。

五、义乌慢行环境改善策略

(一)打造功能契合的分区慢行环境

慢行交通现状出现的连通性问题,可能是由于功能性导向不同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根据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打造功能契合的分区慢行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市域道路和城镇级慢行网络。市域道路串联主要的功能区空间道路,城镇级的慢行网络以通勤和休闲功能为主,不以通达度为第一要素,更加注重慢行使用者的感受。城镇级慢行网络的可塑性更强,慢行环境更加灵活可变,精确匹配特征需求,形成差异化发展策略。

(二)构建宜人的慢行环境

宜人的环境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完善慢行环境中的各类设施,另一方面是打造县级市自己的城市面貌,彰显特色。

慢行设施主要涉及功能性设施和非功能性设施。功能性设施包括:座椅、照明、共享单车停靠点、公交车站、公共厕所等等。良好的功能性设施是人们会选择慢行交通出行的必备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便利以及激发人们的出行热情,长此以往形成固定的慢行环境。非功能性设施主要涵盖导视系统、引导性设施等等。这一类设施是在功能性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使用者体验,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慢行模式,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友好形象。

基于县级市目前的交通状况,结合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出比较有城市特点的环境优化措施。既要打造雅致的景观体验,也要凸显义乌这个依靠小商品市场发展起来的城市特色,结合商业界面、步行街道、绿色等三方面,合理打造义乌慢行新形象。营造安全、有序、舒适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并且与其他的县级市形成差异,增加城市慢行出行吸引力。

(三)适当调节休闲路段慢行空间尺度

休闲路段的慢行环境中,使用者的速度总体不快,以观赏风景和娱乐为主,可以将此路段的机动车空间适当减小、非机动车空间加大,调整道路结构和尺度,优化道路两侧绿化环境和空气质量,两侧设置休憩区与慢行交通工具停放区,增加此类路段的遮阳避雨区域,满足舒适性与实用性需求。同时用不同的地面铺装进行分割,让参与不同娱乐活动的群体可以根据铺装的不同颜色选择通过的空间,减少强制性的分隔带,适当整体抬高慢行路段。在一定范围内既可以保障休闲路段人们活动的自由度,也可以增加安全性。

(四)完善公共交通站点慢行接驳

想要打造完善的慢行交通路线,需要将公共交通融合到非机动车的交通轨迹当中,以此来缓解可能会出现的通勤距离过远的问题。

义乌属于县级市,人口的居住环境比较集中,单次出行可能会覆盖多种目的,例如购物、社交、娱乐、通勤等等。加强公共交通站点与慢行空间的衔接,改善各种交通方式延伸带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明确公共交通工具的接驳范围,增加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率。打造完善的慢行接驳体系,形成“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完整空间体系,通过慢行交通模式的切换,缓解人口集聚和拥堵,提升通勤慢行效率。

六、结语

慢行交通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交通方式,慢行环境是慢行交通重要的承载体。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慢行交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以义乌市为例,对此类县级市的慢行环境进行现状分析。从义乌整体交通结构、已有慢行环境、存在问题等几方面展开论述,致力于从县级市自身出发,找到慢行环境可优化的内容。依据义乌目前已经提出的慢行环境政策,提出整体规划慢行系统、重构慢行环境观赏度、调节空间尺度和关注公共交通接驳点等几个方面措施,为政府相关部门、城市交通机构等在研究城市慢行环境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谢加红,聂鹏娟,肖伟智,等.远郊型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设计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J].交通工程,2024(2):15-22.

[2]王琴,郝琳哲.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绿道慢行系统设计研究[J].公路,2024(1):212-218.

[3]毛著佳.苏州古城区广济南路段慢行交通空间优化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3(11):68-70.

[4]姚锐.基于慢行优先理念的城市街道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上海市普陀桃浦片区为例[J].交通与港航,2023(5):22-28.

[5]周志邦,杨永昌.城市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空间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23(20):189-191.

[6]刘舒悦,李卓然.人本视角下济南老商埠区慢行交通优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3(16):95-99.

[7]刘静波.北京城市交通慢行系统完善研究[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15):33-35.

[8]李胜利,纪文渤,王磊.县城慢行交通系统探究:以济阳区为例[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3(14):45-47.

[9]赵晓娟.城乡发展中的慢行交通体系设计要点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3(3):86-89.

作者简介:

张羽,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