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建设研究
2024-08-05柴方美
摘 要:随着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公共空间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通过深入了解学习型公共空间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基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从定义、设计、智能化、管理及参与度多个角度出发,提出较全面且合理的学习型公共空间建设策略,旨在为构建学习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持,并为非学历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和现实基础,进一步丰富学历教育的学习场所形式。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公共空间;共享型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建设研究——以四平市为例”(2022CJY027)研究成果。
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学习型公共空间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下所涉及的学习型公共空间以室内为主,例如图书馆、科技馆、书店等,关于室外、虚拟学习型公共空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室内、室外、虚拟公共空间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学习型公共空间建设策略。
一、学习型公共空间概述
(一)公共空间定义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指的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内外共享空间,室外部分涵盖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等;室内部分包括学校、图书馆、商业场所、办公空间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还包括虚拟的公共空间。
(二)学习型公共空间定义和类型
1.学习型公共空间定义
学习型公共空间是指为了促进人们学习知识、技能以及文化交流而设计的公共场所。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服务,以及广泛的社交互动机会,通过学习、合作和创新来帮助人们提升个人能力。学习型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场所,提高个体的审美素养、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2.学习型公共空间类型
公共空间的范畴较为宽泛,主要包括室内公共空间、室外公共空间以及虚拟公共空间三类(表1)。目前,城市传统公益类室内学习型公共空间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现代收费类室内学习型公共空间包括自习室、绘本馆等。室外学习型公共空间包括各种运动场、研学基地、科普公园等。例如,城市绿地公园为植物学相关专业提供室外研学实践场地。再如红色文化主题广场,市民进入此类空间中,能够深入了解、体验到相关的红色文化,是促进城市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方式。近些年,线上学习、借助虚拟VR技术学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学习型公共空间虽然类型各异,有些空间的学习型功能是显性的,有些空间学习型功能是隐性的(表2),但它们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服务和社交机会,为市民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提供有效途径。
(三)学习型公共空间发展历程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M. Hutehins)于1968年首先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提出,逐渐引起很多国家和社会组织的重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推动了年轻人对自由和个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他们开始怀疑传统教育体系,希望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非营利组织创建了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学习空间,为年轻人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共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空间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发展。21世纪,数字和网络技术大规模普及,学习型公共空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很多学习型空间为人们提供在线资源及数字服务,并将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同时,创客空间、数字媒体实验室等新型学习型公共空间也开始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学习体验。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从最初简单的阅读场所到现在多元化、数字化、创新化的发展模式,反映了人们对于学习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学习型公共空间现状
(一)学习型公共空间的界定
目前,人们在定义学习型公共空间时,普遍认为教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传统显性学习型室内空间才属于学习型公共空间,对兼顾学习功能、隐性学习功能的学习型公共空间缺少关注。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公园是放松、休闲的公共场所,而忽略了其隐性的学习功能。具有不同种类植被的公园,其实也可以作为生物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1]。
(二)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分布
以四平市为例,四平市有两个图书馆,一个位于铁西区老城区,另一个位于铁东区新区。新区图书馆在面积和设施上均优于老图书馆。老图书馆的基础设施陈旧,需要大面积进行更新,且其特点和优势均不明显。此外,四平市还有一个科技馆和一个文化馆。铁西区和铁东区都有自习室,许多自习室都集中在学校附近,主要面向学生群体。然而也有个别自习室位于商业区,其受众不仅限于学生,还包括有学习需求的市民。从数量来看,四平市的学习型公共空间尚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需要适当增加其数量。从形式来看,学习型公共空间相对单一。在筹建方式上,政府部门主导较多,市民的参与度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室外学习型公共空间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一江山岛红色主题公园以及具有隐性学习功能的植物园、南湖公园等。
(三)学习型公共空间使用情况
经调研,使用学习型公共空间的人群主要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学历教育型群体,主要是不同学龄段的在校学生。这类群体在学习型公共空间的使用上,明显偏向于校园图书馆和周边自习室,同时也会适度利用室外学习型公共空间,例如室外考察类基地、研学基地等。第二类是非学历教育型群体,指的是那些除了学生外,对学习有需求的广大社会人群。他们主要依赖各种技能培训机构、虚拟学习空间以及室外学习型公共空间来满足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对自身知识结构与技能的完善和提升产生了高度的关注。可见,不同群体会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型公共空间类型。
三、不同人群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
不同人群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以下围绕儿童、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四类人群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进行分析。
(一)儿童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往往是在非正式的学习中进行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往往通过游戏、体验、活动等学到知识。因此,儿童对于学习型公共空间具有较高的要求。这类学习型公共空间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并兼顾家长的陪伴。具体来说,儿童学习型公共空间应当具备以下特点:第一,空间设计需确保儿童安全,如建设防滑地面、采用圆角家具等;第二,提供游戏空间和益智类玩具,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第三,设立家长参与区,让家长陪伴儿童并参与学习过程;第四,需要家长、志愿者等担任导师或活动组织者,指导孩子学习和玩耍,维持空间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青少年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
青少年群体往往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因此,一个设计合理的学习型公共空间对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具有重要影响。这样的空间应配备舒适的座椅、供电插座和免费Wi-Fi等设施,以满足青少年的基本学习需求。同时,丰富的学习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报纸、杂志、音像制品和科技产品等,以便他们随时查阅和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此外,学习型公共空间还应为青少年提供社交互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虽然学校的图书馆通常是自主学习的首选之地,但其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例如寒暑假不开放、已毕业的学生无法继续使用等。为了满足青少年的学习需求,一些收费型自习室应运而生。这些自习室通过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避免其产生惰性。
此外,青少年还需要一些室外学习型公共空间,如研学基地、实践基地等。这些空间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假期实践的场所,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中年人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
中年人通常工作已经稳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或培养兴趣爱好。因此,他们对阶段性、临时性的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较多。例如,图书馆的会议大厅举办的某项技术讲座、公园中的无人机表演,或是在相机店举办的摄影沙龙等活动。这些活动场所都是临时性的学习型公共空间,为有共同爱好和需求的人提供了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交流学习的机会。
对于中年人来说,学习型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提升专业技能的地方,还是一个缓解工作压力的场所。这些空间应提供足够的座位和适当的照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有机会与他人交流、探讨对同一专业领域的见解。
(四)老年人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学习成为丰富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学习用途来讲,老年人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充实生活,体验社会存在感和价值感。因此,学习型公共空间应为老人提供符合该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并设置适当的休闲交流区,让老年人融入集体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在空间中适当增加适老化设计,满足老年人群体的使用需求。另外,老年人受到生理、群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更适合在虚拟公共空间学习或者就近选择学习型公共空间。
总之,不同人群对学习型公共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建设学习型公共空间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及设施,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人群学习和社交的需求。
四、学习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及成果
——以四平市为例
传统学习型公共空间通常指教室、图书馆、科技馆等,但随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推广和教育的发展,学习的途径和场所都更加多元化。在公园里欣赏艺术品、在红色主题的广场了解红色文化等都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这样的空间兼顾了显性学习功能和隐性学习功能。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去深入研究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建设才是合理的[2]。
(一)学习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1.建设多元化的学习型公共空间
学习型公共空间设计类型应多元化,每个人学习的内容不同,需要的场所形式也不同。学习型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对传统学习型公共空间进行创新,在不易改动的老旧空间中加入时代所需的新设备,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对于新建的学习型公共空间,其设计更应体现灵活性。设计者可根据区域的整体规划,打造大型学习场所或微型学习空间,既可以是固定的场所,也可以是灵活的移动空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后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或学习组织者的安排,轻松更换地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另外,虚拟学习型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数量正在逐渐增多。这种空间类型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突破时间、地域和身体条件的限制,为众多热爱学习的人提供更多便利。无论是忙碌的职场人还是身体不便的人士,都能通过虚拟学习空间来开展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建设可以是政府主导的,也可以是私人营利性质或公益性质的。只有建设多元化的学习型公共空间,通过多种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空间,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设计多样化的学习型公共空间功能
学习型公共空间功能应多样化且具备复合型、共享型的特征,能够满足学习者交流、互动、体验等多种需求。空间划分要灵活可变。在常规的公共空间融入学习功能,例如,放置互动型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不仅让人感受到趣味化的设计和空间参与感,还让人在互动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3]。对于公共空间所具备的隐性学习功能,可以进一步发挥和强化其优势,深入挖掘非常规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学习功能。
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来说,不能单纯地从学习功能角度考虑,应从实践角度出发,设置活动和游戏空间,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满足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需求。对于青少年来说,空间功能应个性化设置,不能局限于常规的学习空间,要多提供体验式学习区,如室外的半封闭学习亭、组合学习椅等,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场所,又能让青少年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急需提高自己的行业技能,因此可以从社区的角度出发,组织临时性的学习型公共空间,增设展示功能,为他们提供技能展示的机会。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的是为了缓解被社会抛弃的心理感受,希望在学习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可以适当增设休闲功能,为他们提供交流空间。如今,学习型公共空间正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旨在提升教育环境价值,为学习者提供丰富、高质量的学习空间。
3.智能化建设学习型公共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型公共空间应该配置智能化设施,例如自动感温的窗帘、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借阅系统等。此外,还可以提供数字化设备,帮助人们进行学习和展示。对于一些隐私性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个人工作汇报等,则需要提供隔音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室外学习空间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选择适当的方式并融入智能化设计。
4.完善管理学习型公共空间
完善管理在学习型公共空间建设中不可或缺。首先,需要优化人员配置,设置清晰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其次,建立管理制度和规范,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对应的政策,以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效率和透明度,保障使用者的权益和安全。对于管理者来说,其应根据学习者的活动需求来调整空间的使用。例如,完善预约制度、规范自习室的开办条件和经营方式等。再次,优化资源配置。学校“一座难求”的问题在寒暑假时尤为突出,但考研、考级等学习任务并不会因放假而中止。在企业进入淡季时,不少公司会进行休整,可以将资源和社会共享,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引导并赋予室外公共空间学习功能,让学习型公共空间不局限于室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满足不同学习人群的需求。因此,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政府、学校、社区、相关组织机构等多方合作。最后,建立反馈途径,及时收集用户反馈。如设置意见箱、开展问卷调查等,主动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建议,并鼓励用户积极向管理部门反馈问题,以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这对改进学习型公共空间的服务和体验至关重要。
(二)学习型公共空间设计成果——以四平市为例
本方案针对四平市城市公共绿地进行改造。原绿地使用频率较低,整体布局不合理。经过重新改造后,新方案不仅满足了市民对公共绿地的使用需求,还融入了学习功能,使城市公共绿地具备了一定的显性和隐性学习功能。如图1所示,在原公共空间中布置了小型昆虫蝴蝶的自然科普知识展板,同时设计了蝴蝶造型的廊架,使进入空间休闲的市民在不经意间就进行了学习。
学习型公共空间为社会中各类学习群体提供了学习场所,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满足了市民学习的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市民终身学习的现实基础。学习型公共空间的建设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政策,有利于构建多维度教育模式和全民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同时,学习型公共空间建设也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形式,使城市公共空间得到有效利用,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为大众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凤佳.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2]王燕枝.社区公共阅读空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场景构建和机制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21(19):3-8.
[3]李进生,黄晋.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对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9-32.
作者简介:
柴方美,硕士,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