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历史空间保护与环境更新设计研究
2024-08-05刘煜麒杨莹覃业兴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下高校校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初步提出校园历史空间的保护与环境更新策略,把握不同视角下校园历史空间的构建方法,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的要求。希望借助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历史空间研究实例,促进高校重视校园历史空间的保护工作,并为校园历史空间的环境更新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校园历史空间;景观风貌;高校校园
一、校园历史空间概述
校园历史空间是校园内具有历史性的空间或环境。本文提及的校园历史空间是指现存于校园中,由建校时设计并建造的校园建筑及空间环境,具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综合了建筑、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校园历史空间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承载了校园的历史变迁,对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校校园历史空间保护与环境更新策略
(一)保护策略
1.实施活态保护,延续校园历史精神
高校是一个整体,校园历史空间承载着高校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持续变化且蕴含历史价值的“活态”特征[1]。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急需进一步延续其历史精神,满足因时而变的使用需求,并以历史性为前提进行统一考量。
2.实施重点保护,划定校园保护核心区
高校校园历史空间建设年代和景观质量参差不一,校园保护核心区是具有历史主体地位的区域,对各景观要素和历史风貌的保护要求较高。核心区内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形式,或采用小尺度介入方法,以重点区域保护带动整个校园历史空间的特色形成。
3.实施有序保护,确立阶段性保护目标
保护校园历史空间也是在保护学校的历史风貌,延续其历史文脉[2]。在保护方法上,应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对不同类别的校园历史空间进行优先级排序,确立阶段性保护目标,并定期维护和监管校园历史空间的保护情况,实现高校校园保护与环境更新的平衡。
(二)环境更新策略
1.完善历史景观结构,体现历史延续性
校园历史空间的环境更新是在原有校区基础上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还会继续更新。因此,不能脱离校园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特征,包括外观风貌、校园生活、文化传统和空间结构等内容。当代校园历史空间设计多趋于表面化,割裂了校园空间与传统风貌的联系,究其根本是缺乏内在历史的延续性。
2.融合构建新旧空间,还原空间整体性
为了使校园内各空间构成完整的系统,需要对校园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尊重传统历史与文脉。同时,应确保校园新旧空间的自然过渡,以空间结构为基础,搭建合理层次,展现序列寓意,将其内涵纳入校园历史空间形态中,使建筑、景观、空间结构相融合,构成校园整体环境,进而增强师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优化细部景观元素,表达景观连续性
对于每一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来说,都应从整体上将其视为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协调及特性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3]。景观空间各要素之间只有相互关联,才能创造积极、生动的景观序列。因此,校园历史空间应深入校园本身,对各细部景观元素进行统筹考虑,表达景观连续性,并提升校园历史空间的灵活性。
三、校园历史空间的现状
(一)问卷调查及结果
为了知晓校园历史空间的使用现状、人们的了解程度和基本满意度,针对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历史空间设计非量表类问卷,单选题占9题,多选题占4题,填空题占2题,共计15题,调查对象为校内学生、教职工及家属。本次调查问卷样本150份,实际回收141份,回收率94%。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样本调查对象对校园历史空间的了解程度不高,非常了解的占极少数,总体来看,调查对象对校园历史空间有基本的印象,但缺乏统一的整体感;第二,半数以上的样本调查对象对校园历史空间现状较为满意,认为校园历史空间有较大的吸引力,会推荐给朋友及家人,而认为不太满意且需改进的也占较大比例,部分空间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第三,样本调查对象认为该校最具代表性的校园历史空间排名靠前的是化石林、地质人雕像,对于校园历史空间中标志性景观和人文底蕴较为重视;第四,样本调查对象认为现有校园历史空间内设施使用和场所利用率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日常交流沟通或驻足停留的功能需求;第五,样本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校园历史空间具有标志性,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彰显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二)现存问题
1.历史场所感缺失
高校校园除了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生活的空间外,更重要的是弘扬学术精神和营造学习氛围,将历史传统带给人们,而这些都体现在校园建筑、环境或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中[4]。由于校园建筑和景观环境不断地被改造建设,为了提高内部使用率,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本历史空间格局的校园风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历史场所感的保留。
2.缺乏内在连续性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审美变迁等因素,校区内既有的历史空间相对独立,后期建筑及设施的营建切断了校园历史空间的内在连续性。因此,校园历史空间缺乏聚合感和统一性,整体肌理较分散;建筑之间的开放空间利用率不高,缺乏有序且充满活力的校园场所氛围。
3.使用需求应对不足
当下师生们对灵活开放、平等交流、与自然联系紧密的空间需求更多,想要获得宁静平和的空间感受,以激发创造性与活力。而当下的校园环境往往功能单一且实用性较差,满足不了使用者的新需求。
4.新旧景观承接断层
高校校园是满足师生日常使用并持续发展的场所[5]。校园历史空间环境在逐渐进化过程中,校园人文氛围减弱,校区后期新建的现代化景观与早期校园历史景观的风格差异较大,甚至部分空间破坏了原来的整体风貌,场地的塑造效果欠佳,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毫无关联的拼凑,且相应的景观环境没有同步跟进。
四、高校校园历史空间设计——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
(一)校园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也是1952年全国建立的第一批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一。校区发展至今已70余年,是同时期建设高校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基地。总体来看,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园环境建设经历了“创建——搬迁——发展——重建及振兴”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段,自创建以来经历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反映在校园物质空间形态和人文特征中。
(二)历史空间建造概述
1.分区规划
中国地质大学新校区的第一次校园总体规划由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承担并完成,进行了明确的分区规划。其分区规划的特点是将教学科研区和生活居住区分开布置,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安排于两区中间,使校内人员互不干扰,保持相对安静且独立的校内环境。西校区以操场为中心,体育馆、教学楼、食堂一应俱全,东校区设立了医院、球场、居委会、眷属楼等,二者一动一静,构成了校园的主体框架。
2.主要轴线
中国地质大学校区的主要轴线大致分为三条:第一条位于学校西区北部,是由教二楼(原探教楼)、荷韵堂、体育馆为代表组成的景观轴线;第二条是由文华楼(环境学院)、主楼、院士长廊连接的中部轴线;第三条位于东校区,是由地质年代走廊、四重门、化石林连接的东西走向轴线。师生的校园学习活动基本集中在这三条轴线及周边区域,也意味着保护和更新主要景观轴线上的校园历史空间对于塑造校园整体形象、传承和延续校园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空间功能布局
中国地质大学建校初期的校园规划形成的空间功能布局延续至今,主要有学生区、教学区、教工区和体育区。教学区位于校园中心,其他各功能区环绕四周。随着多年的发展,各功能区之间缺乏有机的空间联系。学校空间功能布置紧凑,主要为了满足保持校园功能完整性的基本要求。
4.道路交通组织
道路交通组织多依附于校园建设和规划发展而形成,其形式影响着校园景观和其他公共空间。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内部道路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主要道路连接主入口大门和校园中心景观,由人行干道和车行道组成,担负着东、西两区的重要交通线路。次要道路纵横交织,主要是混行道和步行道,负责串联并引导至各景观,以及功能区间的日常联系。
(三)历史空间环境更新设计
1.整合校园历史景观轴线
将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联系成便利的空间网络,使学术主线、生活主线、绿化主线相融合,在整合过程中把握历史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结合,形成完整的历史景观轴线。
东西横轴以“图书馆—图书馆前广场—校门—地质年代走廊—四重门—化石林”的顺序排布,形成体现建校历史的序列性空间。南北纵轴以“主楼—院士长廊—校友园—图书馆—博物馆”的顺序排布,通过轴线串联,历史空间景观排布能够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彰显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历史沉积,充分展示历史空间在校园内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营造校园历史场所感
在校园环境更新设计时,既要熟谙校园历史和文化真谛,又要注重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强调特定空间的个别因素与整体因素在环境上和谐的对话关系[6]。将校园传承的精神动态展现在校园历史空间中,处理好校史风物的新旧协调关系,延续历史风貌。
此外,丰富的校园历史空间可以提升校园的空间层次,成为连接学校各个区域的纽带,以节点强化历史空间统一性。同时,赋予校园历史感和自然感,使之与校园历史轴线有机结合,增加视觉连贯性,从而营造生动的视觉交往环境。
3.细部呈现校园风格特色
校园雕塑属于校园物质景观的一种,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它蕴含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通过解读校园内的雕塑作品,可以领会其设计思想及文化理念,从而使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景观不仅要满足安全性等要求,还要使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7]。
校园局部把校徽、校训与景观小品相结合,设置纪念性景观如校训石,每一处景观石都是校园历史的叙事要素,让师生在此思考、停留,给人带来启迪。校园历史空间细部除了体现景观记忆的传递外,还可以布置景观小品,展现校园历史空间的个性。通过塑造历史空间的标志性特征,提升师生的校园认同感。
五、结语
如今,大多数高校往往一味地追求校园的现代化建设,而忽视了对校园历史空间的重视和保护,使师生对校园历史空间的认知仍处于片面化、碎片化的阶段。了解高校校园历史空间是师生了解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为研究对象,并结合问卷调查,提炼出目前在发展过程中校园历史空间面临的问题,通过问题导向对校园历史空间保护和更新提供有力的设计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亮,王鑫,林家阳.中国大学历史校园保护因素评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2):24-31.
[2]俞佳春.校园历史文脉的保留与传承[J].山西建筑,2008(7):31-32.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EB/OL].[2022-03-13].https://wenku.baidu.com/view/a4d35746f04
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1.html.
[4]储光.校园规划中的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3.
[5]郭苏明.场所精神的延续:由高校传统校区更新谈起[J].华中建筑,2008(2):142-144.
[6]张玲.初探历史文脉在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张皓若.浅析突出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21(12):94-95.
作者简介:
刘煜麒,硕士,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杨莹,硕士,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覃业兴,湖北华创慧聚全过程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