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阈下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路径研究

2024-08-05李姗珊张程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6期

摘 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艺术工作者始终在追求能够推动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的实践成果,以艺术设计创新创业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以辽宁省沈阳市大孤柳村的“稻梦空间”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稻梦空间”的发展概况,阐明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在“稻梦空间”中的作用表现,总结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实践进路,旨在为新时代农村地区的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构建一种新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乡村振兴;稻米文化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加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景观,对于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提升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艺术工作者应当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使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了以艺术元素融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针对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本文采取个案研究法,以沈阳市“稻梦空间”为例,深入剖析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其实践进路。

一、“稻梦空间”的发展概况

“稻梦空间”,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大孤柳村,是一个集创意农业和旅游服务于一体、以锡伯族文化和稻米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性景区。该景区占地面积约三万亩(1亩约666.67平方米),由稻田画观赏区和休闲体验区等部分构成,旨在以自然生态展示为核心,演绎传统农耕的创造性、艺术性表达。此外,“稻梦空间”还发挥着科普教育的功能,积极向公众普及农耕文化相关知识,推动着锡伯族文化和稻米文化的有序传承、创新展示。同时,“稻梦空间”所取得的成绩与景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他们围绕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不断提高“稻梦空间”农产品质量,积极开拓销售渠道,让“稻梦空间”的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稻梦空间”的发展历程中,以大地为“纸”、稻田为“布”、禾苗为“笔”的稻田画项目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丰富稻田画的视觉效果,相关工作人员与创作团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引进并培育了十余种不同颜色的水稻,为稻田彩绘的创作提供了材料基础;另一方面,借助卫星定位技术实现了在农田中定点定桩连线,为稻田彩绘的创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稻梦空间”以稻田画这一独特的田园美景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此旅游。目前,“稻梦空间”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提供了多样的娱乐活动和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通过登高或乘坐观光车,欣赏精美绝伦的稻田艺术景观;可以走进文化展厅,了解稻米文化和锡伯族民族文化的历史与内涵;还可以体验高空滑索、秋千、水上漂流、射箭、露营等丰富活动。据“稻梦空间”方面数据,园区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当地居民年创收近500万元,成为国家级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另外,“稻梦空间”已经拥有全国顶尖的稻田画设计与种植技术,“稻梦空间”相关工作人员将技术输出至海南、广西、山东等地,指导作画的收入每年可达300多万元[1]。

二、“稻梦空间”中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的

作用表现

稻田画项目的有序开展和落实,赋予了农作物独特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意义,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为大孤柳村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使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沈阳市大孤柳村,位于平原地区,有着水稻种植的天然优势条件。长期以来,该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受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以水稻种植为主,集中性地、大规模地种植这一粮食作物。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稻梦空间”创始人张爱忠赴日本考察学习,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多种不同颜色水稻交错种植的有效方法和实践路径,并将其应用于当地稻田景观的建设中。

在稻田景观的建设中,张爱忠首先针对大孤柳村水稻种植集中这一问题,对村内的水稻种植区域进行了重新排布和整合划区,并将黄色、绿色、黑色、紫色、白色、赤色、橙色、暗绿、浓绿和龙地红等不同颜色的水稻进行穿插种植。在此基础上,组织团队以农田为画布,以不同颜色的秧苗为画笔,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稻田画卷。这一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将艺术表达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为乡村增加了众多具有观赏价值和审美意义的艺术景观,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同时,在此影响下,当地旅游业迅速发展,交通流量显著增加,村内增设了“稻田小火车”(图1)专用线路,为当地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赋能乡村文化传播

作为以稻田为画布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稻梦空间”中的稻田画在大孤柳村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承载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稻米养育了大孤柳村的历史文化,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锡伯族人,锡伯族人对家乡以及家乡的水稻有着特殊的情感。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由沈腾、马丽主演的单元《神笔马亮》以“稻梦空间”为取景地(图2),将这种情感形象化地呈现在银幕上。主人公马亮(沈腾饰)积极响应号召,放弃自身发展的机会,怀着对家乡的热爱自愿投身乡村建设,竭尽自身所能为家乡奉献,既体现了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乡土情结,用喜剧的形式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唱响了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2022年,沈阳举办了“一带一路 一路有你——2022‘沈阳城迹 非凡十年’外媒记者沈阳行”活动。在此活动中,外媒记者通过实地参观访查,目睹了沈北新区“稻梦空间”“种”出旅游业、开启“美丽经济”的盛景。吉尔吉斯斯坦《丝路新观察》报社记者乔尔波奈·图尔达库诺娃发文说:“如何强调大米在中国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它不仅是一种主食,也是中国的一个文化元素。如今稻田也变成了艺术题材,沈阳农民在稻田里创作出令人惊叹的画作。”[2]由此可见,稻田画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对传播当地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其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也传递了当地无私奉献的精神文化。

(三)助推区域旅游发展

目前,稻田景观已经成为“稻梦空间”旅游发展的一张名片,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稻梦空间”景区每年均会策划设计不同主题的稻田画作,旨在为游客呈现高水平的艺术盛宴。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景区特别创作了一幅规模达150亩的稻田画《我爱我的祖国》。这幅画以“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为主题,巧妙地将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元素融入稻田画中,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此外,景区还推出《我心永恒》《美丽盛京》《美人鱼》《青色生活》《流浪地球》等各具特色的画作。这些作品以大地为画卷、秧苗为画笔,营造出逼真、生动、唯美的场景,赢得了各地游客的好评和赞誉。

此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受众,形成普遍宣传效应,“稻梦空间”景区以影视作品、短视频、网站页面设计等多种社交媒体为有效介质,让各具特色的稻田画与多样的传播平台连接,形成热点旅游线路,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例如,景区全力配合浙江卫视综艺节目《青春环游记3》的制作拍摄,完成了《青春环游记》主题稻田画的制作,让全国观众领略了“稻梦空间”稻田画卷的艺术魅力。

三、乡村建设中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进路

(一)挖掘本土资源,建构品牌形象

乡村景观因其多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质。在开发乡村地域资源时,设计者要高度重视场地精神的体现,尊重其原有场地气质和文化内容,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地势地貌,因地制宜进行艺术实践创新和品牌形象塑造,以达到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在乡村场景化建设中,将场地精神与隐形文化表达相结合至关重要。设计者是挖掘场地记忆的探索者,需要深入研究场地的文化脉络和历史痕迹,对隐形文化进行充分的表达和阐释。

以“稻梦空间”为例,该景区在当下取得的成绩,正是源于对本土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水稻种植作为当地的主要农业活动,为景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空间。通过精心策划和不断探索,景区将常规的水稻转化为充满艺术感的稻田彩绘景观,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创造新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稻梦空间”景区的建设历程,为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乡村建设需充分考量自身本土资源中的优势条件,深入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开发具有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观光项目,建构自身的品牌形象。

(二)运用数字技术,增强交互体验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各行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稻梦空间”的案例证明,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推进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同样需以数字技术为动力,实现本土资源的视觉呈现与文化传播。

首先,应将数字技术手段融入艺术表达,进行数字艺术创作,建立艺术与观众间全新的互动模式,提升观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如有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构造立体的艺术景观,让人们沉浸式地进入阅读景观的过程,直观地感受乡村艺术的魅力。此外,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载体,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建设高度融合。一是以大数据分析提供更精确、更智能的决策依据。通过分析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二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赋予艺术景观可复制性和高度渗透性,让地方特色的品牌项目得到广泛传播。

四、结语

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进程中,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具有美化乡村人居环境、赋能乡村文化传播、助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如何以艺术的形式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相关艺术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在此语境下,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应充分挖掘本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围绕乡村智慧农业发展,打造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用艺术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内生动力,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荆翡,李艳伟.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及路径[J].艺术百家,2023(3):33-39.

[2]袁璐.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J].商展经济,2024(4):44-47.

作者简介:

李姗珊,大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张程贺(通讯作者),硕士,大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画、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