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地郊野公园景观设计探析
2024-08-05林世扬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在完成城市建设后对自然山水的需求越发强烈,经常为了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水。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特征正是山地郊野公园的特质,因此其渐渐成为市民出游的第一选择。城市山地郊野公园的建设水平能反映一个城市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同时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展现出来。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连接是当下城市山地郊野公园设计的重中之重。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市健康步道项目为例,简要分析城市山地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以期为今后其他地区城市山地郊野公园的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山地郊野公园;景观步道;自然山水
近几年,城市山地郊野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其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山地郊野公园大多地形复杂多变,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泥土、岩石等裸露率高,部分山体可能因早年间的不合理开采,存在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同时,部分现代山地郊野公园的设计不结合实际,盲目运用设计理念,存在与山地环境脱节、与城市脱节、与文化脱节的现象。因此,保持与山地本质紧密相连、与城市紧密连接、与文化紧密契合,是城市山地郊野公园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城市山地郊野公园与山地、文化、城市间的关系
(一)城市山地郊野公园与山地的关系
山地郊野公园作为与自然生态关系最紧密的公园类型之一,其与山地相辅相成的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山地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山地郊野公园的设计与发展,如公园在选址、选线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周围山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要尽可能在不影响山地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建设。保护山地是山地郊野公园建设的第一要务,需在维持原有地形地貌、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打造生态旅游、文旅休憩、便民健身等多方位景观功能。
(二)城市山地郊野公园与文化的关系
山地郊野公园虽然是以山地景色、生态性为主的公园,但其同样可以作为文化载体来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如在公园的构筑物、小品、植物设计中,均可以通过具象或抽象的符号来体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在城市山地郊野公园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公园的整体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而且可以拉近市民与公园的距离,体现出一种亲切感与松弛感。
(三)城市山地郊野公园与城市的关系
在当下,作为人们游玩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山地郊野公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与从前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在山地郊野公园的建设中,与城市的联动、在交通上的便利性决定着该公园的人气与地位。同时,公园中方便游客前来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的布置,也是山地郊野公园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二、竹山县城市健康步道项目实例
(一)竹山县概况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属十堰市。其地处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三大山脉之间,东邻房县,北接郧阳区,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1]。
竹山是创世神话女娲炼石补天之处,早在80万—10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竹山古称上庸,传说是黄帝六代孙——丹朱的封地,商周时为侯国,秦汉时置上庸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始称竹山县,迄今已有1 475年历史。史载,庸国人是当时城邑建筑和青铜冶炼技术的领先者,为中华文明史书写了灿烂的一页。随着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浪潮,竹山地域文化广泛汲取了周边文化之长,融秦、楚特色于一身,文化底蕴深厚[2]。
(二)基地现状及所存问题
由山、水、林、城构成的风水格局,南山优质的生态风貌,丰富的景观地形,宽阔的观景视域,蓝绿空间轴线,以及竹山特色的城景风貌,为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禀赋。南山有相应的山林通道,但是位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边上,且缺乏明确指引,极易被忽略。山上有一些标识及路径,但信息不连续,路径功能也严重缺乏或破损,致使人烟稀少。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山林观光体系,是本次设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城市格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项目基地山与城隔离,场地格局与城区割裂,山、城、水对话难,场地大量蓝绿空间缺乏人气,现有设施荒废,制高点未利用,优质的山体、水体、绿地闲置,无法满足游憩需求。眼前,需要整合城市、江水、山体之间分裂的基础设施及缺失的慢行环线,引流上山,引人入园。山水融城是竹山县面临的挑战,现存的滨江步行道路、城市道路、城市门户广场与南山自然资源割裂,弥补这一设计缺失是本次介入的主要目的。
2.地形地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拟建场区的地形大部分为斜坡,至于是否存在滑坡及地面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还需进一步请岩土专业人员进行核验,以确保场地按设计高程整平。对边坡进行支挡后可适宜本项目的建设。
3.自然资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活动的增多,使城市与山林之间的界面多了许多斑驳的土坡、加固的边坡、疏水引洪等工程设施,这些使得山体内部的体验感缺失。生态方面,山体遭到极大破坏,自身修复效果不佳,边坡存在大量斑秃,林相单一。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和视觉破坏之间找平衡,也是设计需要直面的议题。
(三)设计原则及理念
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对接周边规划、绿地系统及山体规划,与现有观光道体系衔接,实施系统化、网络化策略。第二,特色性原则。打造竹山地标性休闲步道,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富有现代气息的健身观光道。第三,人性化原则。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舒适的游线布局、合理的驿站点配置。第四,生态性原则。尊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肌理,确保对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历史人文资源等的影响最小化,避免大挖大建[3]。另外,在休闲旅游城市构建的设计理念上,突出“生态、便民、健身、休闲、共建、共享”六个方面。
(四)总体方案
以山、水、林、城为自然基底,整合破碎的交通地块边界,缝合割裂的空间轴线,按照“一山四组团、五轴十美景”的总体设计规划,用串珠的形式,通过一条主线——慢行步道,将沿线十个重要景观点串联起来,以看山、看江、看城为特色,形成“园中有园”的风水格局。
“一山”,指竹山的形象生态门户——南山。“四组团”分别为全景竹山—乡谷花溪—竹山广场组团、魅力南山-山林会客组团、城海叠翠—拓野趣园组团、“秦巴之心”形象入口组团。“五轴”指的是打造五条功能各异的空间轴线,与周边土地形成景观视觉通廊,引导人群深入场地。“十美景”呼应竹山县八景,串联多样空间,可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其中,这些景点有园,有阁,有桥,有谷,各具风格,主题多样,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观光、取景需求。“南山十景”具体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秦巴之心(图1),第二部分是拓野趣园、沧浪叠翠,第三部分秦巴高地、极目睹源、桃源圣水、静谷远望,第四部分是纵览南山、女娲逐影及全景竹山。
1.总平面设计
十堰市竹山县南山公园郊野步道景观建设工程的建设范围约1 000公顷,其中包括5公里无障碍坡道,以路桥结合的方式由东至西贯穿南山,组成大环线。同时,与现有公路紧密接驳,留有九个重要接驳出入口,形成不同趣味、不同长度、不同休闲程度的小环线。节点的建设及项目全线游览观光设施的配套,以及环境照明整治、智慧化设施的完善等,均致力于展现“揽城、瞰江、沐林、串园”的郊野生态旅游环境。
步道主线规划考虑南山山体实际情况,并对接竹山县总体规划及现有车行公路,将郊野步道建设引向看山—看城—看水的总体建设愿景。连接竹山最富有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秦巴艺术中心,沿山而上,同时将俯揽睹江滨江休闲绿带、落日夕照纳入观光道的总体环境。郊野休闲步道起于秦巴艺术人文中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形成通廊,串联节点。
项目节点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实际情况,结合山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条件,形成观光道休闲驿站,配置服务功能设施,丰富观光道沿线。
2.南山十景设计
第一部分,“秦巴之心”形象入口。充满活力的入口广场毗邻游客中心,在此构建立体景观空间可以解决路口复杂的混行交通问题,后期其也能作为南山公园的主要入口,为游客提供游赏、参观、休闲和社交互动的机会。人行桥的增设能联通多样空间,传颂丰厚的人类文化、宏达的诗歌文化、神圣的道教文化等秦巴之巅的文化绝唱。
第二部分,拓野趣园、沧浪叠翠。沧浪叠翠节点利用基地大面积开敞梯田,打造农业主题艺术景观,创造入口意象,并植入节庆与表演,打造大地艺术活动片区。拓野趣园节点依托基地优势,发展亲子互动游乐与瓜果采摘体验类型的项目,打造亲子农场游乐片区。另外,可结合果农文化展示,塑造竹山形象,联动周边节点,利用电瓶车游览系统联动基地。
第三部分,秦巴高地、极目睹源、桃源圣水、静谷远望。以“山林会客、桃源花海”为主题,打造自然科普、山林会客及桃源花海三大板块,通过独特的自然美学,将休闲、文创、亲子、艺术、科普等业态功能串联起来,拟建设成为竹山县南山会客厅。
第四部分,纵览南山、女娲逐影、全景竹山。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呈现载体是各类空间的特色资源,通过把城市山水、人文“找出来、亮出来、串起来、连起来”,形成城市特色空间体系,让“林荫路、滨水空间、城市绿道、线性绿地”发挥关键的串联作用,形成城市空间特色和美景系统。山顶视线优良,既可观城,又可观山景,故新建架空无障碍栈道1 600米,使登高揽胜的空间更完善。
3.种植设计
竹山县南山植被绿量有余,但植物景观单一。竹山县林相季相改造是当地近期实施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将结合本次生态设计内容有序进行,根据设计所选树种及设计主题实施林相的改造。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广大游客对休闲观光、亲近自然的需求。在植物景观构建中,既要能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也要给人以舒适的体验。在植物选择上,多采用有香味、有保健养生功能的种类,避免采用对人有害、易污染环境和易受病虫危害的种类。第二,坚持实用性原则。以绿化为分隔空间的手段,结合场地功能进行绿化配置,形成相对私密、安全的小空间。第三,坚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营造生态风景林,确保功能协调。在林相改造时,要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游道的设置和观赏点的不同配置植物,突出不同的主题色彩。第四,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是本地的最适生种,为本地群众所喜闻乐见,也能体现地方风格和特色。在景区绿化和林相改造中,可以地带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同时适度引入一些外来优良树种,增加景区的植物多样性,丰富公园的景观。
4.林相改造
关于植被色彩元素,可提炼《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补天使用的彩石,打造红、黄、绿交织的五彩南山界面。实现规模式片植,给游客带来视觉冲击力,营造“竹山宝地 五彩南山”的区域特色植被景观。统筹考虑片区的特色,形成片区独特的植物空间,满足“近自然、群落式、低养护、可持续”的绿化景观要求。
三、结语
本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生态自然环境和现代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山地类休闲景观带,构筑多元化的空间体系与休憩功能节点,构建一条主轴观光带和多条连接支线,充分体现“生态、便民、健身、休闲、共建、共享”的理念,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指数。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打造生态友好环境的同时,还能发挥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实现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有效串联,为打造竹山县城市名片、展示城市形象、推动城市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梅,邱孝高,艾玉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鄂西山区县市域关系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十堰市竹山县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山地城乡规划.成都:成都市人民政府,2021:7.
[2]常开起.鄂西北竹山民间锣鼓探微[J].大众文艺,2011(24):207.
[3]吕永华.四好农村路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0(3):121-122.
作者简介:
林世扬,硕士,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