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思想下苏州园林匾额楹联意境空间研究
2024-08-05马笑天
摘 要:匾额楹联作为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营造“诗境文心”的核心职责,它与山水、建筑、花木等物质景观相互交融,在有限的物质空间中激发出无限的想象、情感与意境,展示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审美追求。《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苏州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思想贯穿于园林营造的始终,体现在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等诸多方面,尤其在匾额楹联与周围景物的结合所塑造的意境空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立足于有无思想的视角,从有生于无、有无相生两方面解读苏州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深入分析其中融合古今哲思、人与自然的意境空间。
关键词: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道德经》
文人园林始于魏晋、兴于隋唐,宋时成为私家造园的主流,明清两代则发展到鼎盛。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地的文人园林也随之兴起,尤以苏州、杭州、扬州等地为胜[1]。至清代,苏州构有宅第园林130多处,大小官僚、文人雅士争相造园形成风尚,代表性的园林有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多由文人、官员题咏,其内容与意境体现了题名者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修养水平[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贾云集,文人雅士通过筑园追求山水之乐、寄托感悟哲理,其造园思想与意境内涵直接体现在匾额楹联中。对匾额楹联与其所处环境进行研究,可以深入分析苏州园林造园手法中蕴含的中国古典辩证哲学思想。
一、《道德经》中的有无辩证思想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对老子世界本源及发展规律的呈现与概括[3]。老子由有形的特殊上升到无形的普遍规律,形成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其中,有与无是一对重要的辩证关系,反映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老子从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等方面,阐述了有与无的辩证统一关系。
《道德经》把有生于无的具体过程描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是原初的道有了概念,可以名说;“一生二”为概念切割,即是与不是;“二生三”,有了是与不是、内与外的区分,一定还有二者之间的分界和边界,这个分界和边界就是“三”;“三生万物”,有了这三个要素——“内、外、边界”,万物就划分出来了。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外、边界”划分,由“是、不是、边界”确认,因此“内、外、边界”“是、不是、边界”就把浑然一体的道切割划分出万物[4]。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道的范畴内,有无同一,无即万物本源,有即化生万物的动力源,因此可以理解为,道生万物之本,分阴阳之性,阴阳交互,万物生生不息[5]。“玄同”,即达到了道的高度的“同”,“玄同”之“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见,相反的事物是相对存在的,这是事物普遍的规律[6],例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正极的作用力与负极的作用力也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如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等,都随着相对关系的变化而变化[7]。因此,有与无相互对立存在,但又在道的层面达到统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有无相生。
二、有无辩证思想在苏州园林中的表现
苏州园林深受《道德经》中有与无的辩证思想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景观的造型与布置上,更多体现于文学性语言与景物的结合。山、水、建筑、植物是古典园林的四大构成要素,但园林不单是物质的堆砌和视觉的美观,更可以传达精神和意境。这是因为古典园林“除了按重量规律对形而下的物质进行精神性的艺术安排外,即除了把形而上的精神转化为有重量的物质实体——建筑等类型外,还着重地借助于文学这门‘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充分发挥文学语言形而上的审美功能,使园林建筑的造型以及山水、花木更能渗透审美主体的精神因素,使物质和精神互渗互补,相得益彰”[8]。古典园林中,山水、建筑、花木等物质的有与文学精神的无相辅相成,以物质景观限定有形的视觉空间,又以文学语言延伸无限的精神空间,物质景观是文学性的支持,语言文字又拓展了园林的边界,达到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苏州园林在造园的过程中处处皆有文学的指导,可谓因文造园,而楹联匾额是园林中文学的直接表现。在造园之初,往往由主人借由诗文意境构思园内景观,概括意境;在营造时,则追求“境若与诗文相融洽”;园成后,则以匾额、楹联点睛,开拓意境[9]。因此,苏州园林造园是有生于无的典型。园林中文学性的匾额、楹联,借由古典诗文引导人们进行诗意联想,丰富景物的审美信息,对园景进行点缀、形容、拓展、升华,极大丰富了赏景的信息内容和精神内涵,使园景超越空间和时间,使人因景生情。物质建构的园林因匾额楹联得以文学化、精神化,是谓有无相生。
三、有无辩证思想下苏州园林匾额楹联的意境空间
苏州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不仅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能概括景致、引导视线,更是寄托情怀、抒发志向的价值表达,是沟通天地、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在有无辩证统一思想的指导下,苏州园林的匾额楹联配合周围景物,可以在有限的物质空间中营造无限的想象、情感与意境,展现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审美意趣。
(一)有生于无:沟通古今的哲思
在时间层面,苏州园林匾额楹联中往往将历史上著名先贤典范或文人雅士的思想与精神融入园景,借以抒发心志、效法古人。历代名人的诗文典故、文化思想、生活境遇等,均是苏州园林借以抒情明志的来源。
第一,苏州园林中的匾额楹联最常提炼自诗文典故。《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明清时期苏州园林的常用主题,如“归园田居”“五柳园”“耕学斋”“三径小隐”“锄月轩”“真意”“涉园”“还读我书斋”等匾额,化用陶渊明的诗句以表达自己遵循本性,追求身心自由、自然舒适的生存状态[10]。用典方面,网师园濯缨水阁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表达了对曾参、颜渊、大禹和陶侃这四位古代贤者高尚人格的倾慕,还有“抱瓮轩”“樵风径”“问梅阁”等匾额均出自典故。
第二,儒释道思想在苏州园林的匾额楹联中均有体现。儒家思想方面,拙政园小沧浪亭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展现了儒家的处世态度。留园楠木厅匾额“藏修息游”出自《礼记·乐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是儒家对学习修性的感悟。佛家思想方面,沧浪亭“看山楼”取自参禅的三种境界:初看山是山,再看山不是山,复看山又是山。这句话指达到彻悟境界,明心见性,去除一切加在主体身心上的束缚、障碍,从而显露主体本自具有的“本原清净心”[11]。另外,表达佛家思想的匾额楹联还有“印心石屋”“闻妙香室”“闻木樨香轩”“静观人事外;得句佛香中”等。道家思想方面,网师园匾额“集虚斋”出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表达了内心的超脱尘俗、清逸明朗。狮子林匾额“得其环中”出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表达灵空超脱的境界。
第三,匾额楹联往往暗示园主的仕途境遇或寄托其品格情操。沧浪亭的建造者苏舜钦因避谗畏祸,不得已远离政治中心而携妻子来吴中:“岁暮被重谪,狼狈来中吴。中吴未半岁,三次迁里闾。”他在此傍水筑亭,号沧浪,因有屈原一般忠而被谤、无罪被黜的遭遇,故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表达他“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的心境[12]。网师园“濯缨水阁”也有相同的意趣,均借屈原的境遇暗示自己,表达了园主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匾额楹联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志向等精神,依托于园中景物而又超越景物,可以认为是在空无的物质环境中生出有形的思想感悟,也可看作无形的哲理使有形的景致产生情思,是谓有生于无。
(二)有无相生:人与环境的和谐
在空间层面,苏州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造园理念,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山石、建筑、花木的造型与布置合乎天然、顺应规律。匾额与楹联则进一步在空间上拓展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从意象暗示、空间拓展、感官综合等方面构筑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
第一,苏州园林匾额楹联中以意象体现季节、气候、山水、花木、禽兽、虫鱼等自然的方方面面,如“春光”“秋深”“听雨”“云起”“明月”“远山”“流水”“红莲”“鹤归”“鸣蝉”“梅影”“修竹”等[13]。其中选用的意象既包含了此时此地周围环境的景致,又拓展出不同时令季节、气候变化下的景象,通过有无相生引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拙政园“待霜亭”取自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因亭旁原植数株橘树,引导游人想象橘子红时霜降的景象。网师园“露华馆”取自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与馆南的牡丹园相得益彰,描绘了牡丹盛开时娇艳的景象。此外,还有“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殿春簃”“海棠春坞”“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等匾额楹联,均结合周围景物,使用多种意象组合表现优美的园林风光,从自然的各个方面表达人与环境的和谐。
第二,匾额楹联使人们的视线不再只停留于眼前的景物,而是转向更广阔的园外空间乃至天地。如沧浪亭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借苏轼《赤壁赋》,用“清风明月”概括眼前的景色,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描述亭外假山与水面形成的近水远山的视错觉,将视线引向更广阔的园景。留园清风池馆楹联“墙外春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上联写园外的青山,下联写门前的流水,使游人的视野从园外转向园内,从远景转为近景。曲园主厅楹联“曲江观涛,沧海观日;灵岩听雪,惠山听松”,以中国四大著名胜景的典型特点为联,让游人的思绪超脱园林之外,引向壮丽的想象空间和富有禅意的意境空间。
第三,匾额楹联可以调动人们的多重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综合性的感官组合,暗示环境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与情思哲理。如沧浪亭曲室楹联“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以风声、水声衬托环境的静,营造静谧幽雅的意境。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回环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融形、色、声、情于一体,表现了不同季节、气候中的景象,又融入男女爱情,综合多重感官和想象,表现充满活力的秀丽风光。另外,狮子林“柳絮池塘春暖;藕花风露宵凉”综合了视觉与肤觉,拙政园“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兼具视觉和嗅觉。
苏州园林中的匾额楹联通过写景、状物、通感等手法,使园中景致得以增色、升华、扩展,匾联以物质景观为依托,景物因匾额楹联而有情。在气候变换、季节更替等条件下,匾联中描绘的虚景又在物质空间中呈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在意境空间中达到统一,是谓有无相生。
四、结语
苏州园林是我国造园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现了文人审美意趣的精华。它们大小不一,主题各异,但营造过程中皆蕴含了有与无的古典辩证思想,以有限的物质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境空间。园林中,山水、建筑、花木的形态与布置虽遵循自然,但仍由人有意识地完成,因此人的情感、理想、感悟都借助景物传达出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匾额楹联成了苏州园林中具有文学性的部分,可以直接传达信息,表现园主的思想感情,引领游人的思维从有形的物质空间进入无形的精神境地。园林的匾额楹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可以引申出超越时空的意境空间,对其营造过程中运用的传统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的保护和现代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笑天.浅析个园假山“四季”立意的争议与表现[J].美与时代(上),2020(11):92-95.
[2]王钰,朱强,李雄.畅春园匾额楹联及造园意境探析[J].中国园林,2020(6):130-134.
[3]魏质方.《道德经》中的价值主张及其现代启示[J].美与时代(上),2020(5):73-74.
[4]吴汉民.概念发生与《道德经》“道”的解读[J].学术研究,2016(3):39-47,177.
[5]徐莹.在道法自然与辩证自然之间:基于《道德经》《自然辩证法》文本的考察[J].山东社会科学,2021(7):67-74.
[6]裴凌暄,黄文宗.“有无相生”思想在正负形标志设计中的转化效果[J].艺术百家,2020(5):169-175.
[7]李天道,魏春艳.“有无相生”与跨文化文学比较[J].当代文坛,2009(6):102-105.
[8]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37.
[9]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90.
[10]郑晓锋.天人合一: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生态智慧及文化启示[J].文艺评论,2021(6):66-74.
[11]胡遂.无修之修、顿悟成佛的禅宗方法论与境界论[J].湖南社会科学,2015(6):1-5.
[12]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2.
[13]殷虹刚.苏州园林匾额楹联传统和合思想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4):56-63.
作者简介:
马笑天,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建筑学与环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