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月度测评七)
2024-08-03
单元 1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3题。(2024年初三二模上海崇明卷)
“黑科技”为“双十一”快递提速
◎都芃
①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4亿件,同比增长23.22%。过去一到“双十一”,部分快递驿站便会“爆仓”。如今,这一窘境基本不再出现,科技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能AR眼镜:解放双手提升效率
②智能AR眼镜支持双目全彩AR显示,透过率超过95%,在显示高清内容的同时还不遮挡人员视线,能够实现双手操作和信息获取两不误。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台拥有独立计算能力的智能设备。
③在拣货出库环节,佩戴这款智能AR眼镜的工作人员无须再用手持设备扫描货物,他们在找到货物时,眼镜便可以自动完成扫描操作。当需要扫描多个货物时,只要货物在这款智能AR眼镜的“视野”范围内,AR眼镜就可以对包裹进行快速识别,并确认货物的箱数与件数,确保拣货过程高效,避免缺件、漏件情况发生。
④该智能AR眼镜不仅能够扫描货物信息,还能够将货物在仓库中的具体位置等信息在镜片上通过AR技术进行显示,快速指引工作人员找到货物所在位置。同时,佩戴该眼镜的工作人员还可以边走边查看货物信息,不再需要东奔西跑,降低了工作人员与仓库内物流车辆等发生碰撞的风险。
包裹分析系统:确保快递完好无损
⑤保证包裹完好无损送达用户,是快递企业的基本责任。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在包裹分拣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除了加强人员管理,科技手段也逐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⑥例如,某物流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快递包裹智能分析系统能够有力保障包裹安全,提升物流效率。其研发的违规动作检测子系统,能够对覆盖中转场和网点的几十万个摄像头所拍摄的视频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识别作业人员的违规动作以及违规评级,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提醒和预警,极大降低了快递的破损率。
⑦该公司研发的外包装破损检测子系统则能够及时发现破损包裹,避免进一步损害托寄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子系统通过工业相机采集快件高清图片,进行外包装破损智能检测,能够实时发现快递破损情况并介入处理,避免包裹被进一步损坏。
智能头盔:守护快递员平安出行
⑧庞大的物流网络中既有“大动脉”也有“毛细血管”。每一个快递包裹能够被准时送到用户手中,离不开快递小哥的辛勤付出。
⑨在配送过程中,快递员常需与商家及用户进行电话沟通。智能头盔中内置的蓝牙模块,可以与快递员手机无线连接,快递员可通过单击或长按2秒的方式接听或拒接来电。考虑到长时间佩戴蓝牙耳机会给耳朵带来不适,蓝牙耳机采用外放式立体声,让快递员久戴不累。同时,智能头盔内置的麦克风具备风噪抑制功能,即使快递员在雨雪天气或大风天气接打电话,通话质量依然有保障。
⑩智能头盔还具备语音接单功能。配送过程中,手机上相关App会对骑手进行多种语音提示,比如接单提示、到店确认提示、顾客打电话提示,以及超速提醒、低电量提醒等。骑手可以直接语音回复或使用快捷按键进行确认。光线昏暗时,智能头盔能开启自感应尾灯,最大限度保障快递员安全。
⑪“黑科技”为“双十一”快递提速提供了强大支持,在“黑科技”的助力下,我国的快递行业有望继续引领全球物流发展趋势。
(来源:《科技日报》2023年11月14日第8版,有改动)
1. 第⑧段画线句中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在文中分别指的是和
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两题。
(1)根据文章内容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文中三项科技不可以互换顺序,请简要分析原因。
3.以下对上文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023年我国揽收快递包裹较去年上涨近四分之一。
B. 智能AR眼镜可以对包裹进行快速识别并确认数量。
C. 包裹分析系统能够智能检测外包装破损并介入处理。
D. 智能头盔具备语音接单功能但只支持快捷按键回复。
试题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表面上是考查词义,实际上是在考查修辞手法。画线句“庞大的物流网络中既有‘大动脉’也有‘毛细血管’”中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都属借喻中的喻体。在这个句子中,本体和比喻词均未出现,要回答它们分别指什么,需要先明确它们的本体分别是什么。由小标题“智能头盔:守护快递员平安出行”和后语境“每一个快递包裹能够被准时送到用户手中,离不开快递小哥的辛勤付出”可以推知,这里的“毛细血管”是指“快递员”或“快递小哥”。快递员从属于快递公司并从快递公司向四面八方送货,故此,“大动脉”自然是指“快递公司”或者“物流公司”了。星罗棋布的快递公司和日夜穿梭的快递员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物流网络。
2.第(1)题考查学生概括说明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需要概括“智能AR眼镜:解放双手提升效率”和“包裹分析系统:确保快递完好无损”这两节文字的基本内容。由“智能头盔助力安全高效配送”可知,需补充的语句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说明对象,二是功能效用。前两节文字分别是对“智能AR眼镜”和“包裹分析系统”的介绍,“智能AR眼镜”的作用体现在分拣出库上,“包裹分析系统”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破损包裹的检测上,前者是为了提高效益,后者是为了保障安全。
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顺序的能力。题目中的“三项科技”指“智能AR眼镜”“包裹分析系统”和“智能头盔”,分别对应分拣、检测和投递三个主要的物流环节。很显然,“三项科技”的说明顺序,也就是物流运作的时间顺序或先后顺序。将三项科技的说明顺序“互换”,会颠倒物流主要环节的进程,违背人们一般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
3.该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A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或许会将注意点放在“上涨近四分之一”上,但这实际上是对“增长23.22%”的十分严谨的话语转换,没有错误。其实,问题出在“2023年”上,原文中数据统计时间是“2023年11月1日至11日”,而不是全年。选项将某一时间段替换为全年,亦将同比增长替换为年度增长,偷换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B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文字是“AR眼镜就可以对包裹进行快速识别,并确认货物的箱数与件数”,可见,能够“快速识别”的是“包裹”,能够“确认”的是“货物的箱数与件数”而非“包裹”。D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文字是“骑手可以直接语音回复或使用快捷按键进行确认”,“智能头盔具备语音接单功能但只支持快捷按键回复”显然窄化了智能头盔的语音接单功能。因此,只有C项的分析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单元2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4~7题。(2023年中考天津卷)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着河边柳树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爬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有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有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有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3月27日第20版,有改动)
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第④段引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有何作用?
6.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这么多寻常人要来水乡寻梦?请结合全文分析。
试题解析
4.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过渡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结构上讲,过渡段是连接前文和后文的桥梁,有之则顺,无之则会让人感觉阻滞和突兀。因此,“承上启下”可看作过渡段的主要功能。但答题止步于此是不够的,关键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应该对“承”的是怎样的“上”,“启”的是怎样的“下”,作出明确的回答。就该题而言,上文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写出了游客们纷至沓来的境况;下文则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的诗意、宁静和慢生活。“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概括和对应的是前两段中的内容;“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引出的是下文的内容。从内容上讲,过渡段意味着前后文写作思路上的转换或递进。这里的过渡段是一个疑问句,有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作用。
5.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描绘了一派清新明艳的江南春光,细致而深婉,历来为人所激赏。回答这两句古诗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是要对诗句的审美意蕴有较为准确的体味;二是要结合语境,对诗句的表达效果有较为具体的分析。第④段中“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说明这两句诗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且能够引起广泛共鸣;而“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则说明人们在水乡寻梦源于一直潜藏于心底的江南情结。总之,古诗入文,能丰富内容、增添情致。
6.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关键语句的能力。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可以进行个性化理解,选择独出机杼的角度。画线句是一段描写性文字,生动而传神,一般而言,从表达方式或词语运用 的角度切入比较合宜。题目中的“结合语境”十 分重要,这是要求,也是提醒,意味着应将句子 放在段落中甚至文章整体中去观照,以真正体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论 从哪个角度着眼,最后都要归结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如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既有“倚”“看”等动作描写,也有“发一下呆”“凝神”“回过神来”等神态描写;既有人物描写,也有景物描写。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动词传达出的悠然出神、沉醉其中,拟声词传达出的安谧静好、闲适邈远,都是应该关注的。这个句子是作者拟想的在水乡小街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对慢时光的向往以及远离城市喧嚣之后的那份悠游自在。
7.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内涵与指向,进行合理的话语转换。“为什么这么多寻常人要来水乡寻梦”的问题,亦即“水乡到底有什么吸引寻常人之处”的问题,当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去作答时,一个看似抽象和笼统的设问就变得十分具体和明确了。全文是围绕着“水乡寻梦”展开的,水乡“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以及“水乡的诗意”“水乡的宁静”,还有置身水乡时人们与儿时记忆欣然重逢的感觉,都是水乡让人一往情深的魅力所在。值得说明的是,仔细审题是完满作答的前提条件。题干中的“寻常人”和“结合全文”是需要特别注意和认真推敲的。对前者的准确理解,将保证分析视角不偏移;对后者的充分把握,将保证答案要点不遗漏。
单元3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2023年中考重庆A卷)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来源:《左传·庄公十年》)
8.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如出一辙
D.公问其故/故弄玄虚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onqKxSmx8ClDbOpAGGS0hene2Uf92fDETY0wiZp+4IE=(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rR0Wg0VFk/WpFje2l6jsDdraZrGRO8vBygG0MR6EbUs=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握,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11.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来源:《左史比事》,作者:[清]高建章、高麟超)
【注释】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试题解析
8.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见”“加”“辙”“故”都是常见字,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常用的方法。该题的设计避免了对知识点作单一考查的弊端。A项中的“见”分别是“被接见”和“看见”的意思;B项中的“加”分别是“虚夸、夸大”和“增加”的意思;D项中的“故”分别是“原因”和“故意”的意思。只有C项中的“辙”,都作“车轮碾出的痕迹”解。故选C。
9.该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第(1)题中的重点字词是“信”“孚”和“福”,“信”是“信用”的意思;“孚”是“使信服”的意思;“福”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是“赐福、保佑”的意思。第(2)题中的重点字词是“彼”“盈”和“克”,“彼”是代词,指齐军;“盈”是“充满”的意思,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克”是“攻克、战胜”的意思。
10.D项“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中,“详写战争起因”和“略写取胜原因”错误明显,对该项作出判断并不太难。本文写战争起因十分简略,仅以“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作了交代,故“详写战争起因”理解有误。第③段用补叙的笔法写曹刿对战争取胜原因的分析,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这段文字不吝笔墨,实际上是对第②段战争实况的详细的复盘。故选D。
11.该题考查学生在材料对比、分析中,评价人物、提取观点的能力。作答时应着重围绕“奇”字展开,分析曹刿和毛遂这两个“奇人”与众不同之处。以曹刿为例,由“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由“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见识不凡的人;由曹刿对“何以战”的追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善于谋定而后动的人;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等文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民本思想的人,也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由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行事果敢、能够根据战场情势作出正确决策的人;由“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己知彼、深谙战争之道的人。
参考答案
1.快递公司,快递员
2.(1)①智能AR眼镜助力快速正确分拣出库。②包裹分析系统助力破损检测及时止损。
(2)三大科技在快递中的运用是按照从快递分拣出库,到快递站点包裹破损检测,再到快递员配送三个快递物流主要环节来写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先后顺序,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所以不能互换。
3.C
4.第③段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对水乡美丽图景的描绘,引出下文水乡寻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5.这两句古诗写出了江南水乡充满诗意的美景,引发了人们对水乡的想象与憧憬,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蕴。
6.示例: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闲暇时人们在河边发呆、入神的情态,表现了人们此时闲适的心情和对水乡慢生活的喜爱。
7.水乡的美景,能令人如痴如醉;水乡的诗意,能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的生机与情致;水乡的宁静,能过滤市井的喧嚣,令人内心沉静;水乡的慢节奏,能让人感受生活的亲切与悠然;徜徉水乡会勾起遥远而温馨的记忆,让人思考生活。
8.C
9.(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0.D
11.①曹刿:政治上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②毛遂:善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十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