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

2024-08-03梁旭东

现代阅读 2024年13期

银白色的水波声势浩大,扑向沙岸,又在微风吹拂下化为零碎的泡沫。赤红的阳光撩拨似的在湖面上跳动,而那些悬着的水雾则被渲染成暖黄,上下浮动着,有如金色的沙环。仔细瞧着,每一滴水雾都似一个小字,连读起来,便是由洞庭湖与岳阳楼共同书写的一首诗。

视线一转,岳阳楼闯入我的视野,檐角翘起,将阳光勾勒出柔美的轮廓。那抹朱红在暖黄阳光与银白水波里更显明媚,远远吹来了被翻晒过的风,温热温热的。那一瞬间我似乎感受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温度,那一瞬间范仲淹的人物形象也有了颜色。

他的人生底色,也必定是这般中正典雅的朱红。

走近看,玄墨色的石碑上用烫金字文上了《岳阳楼记》,朱红柱身上也萦绕着繁复纹路,纤细与粗壮的结合,更加摄人心魄。范仲淹不也是如此吗?他一介书生,却试图以一己之力振兴北宋国运,用生命践行着“文正”谥号的内涵。

不是“文正”谥号成就了范仲淹,而是他以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成就了“范文正公”这个谥号。

站在岳阳楼上,远远望去,芦苇轻轻飘扬,远山的形体在阳光的浸染下依稀晕染了湖面。湖水微微荡漾,波澜处亦闪烁着暖融融的黄光。

当年范仲淹理想中的世道,也是如此吗—宁静和乐,五谷丰登。

世人皆知唐人吕温的“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却不知这岳阳楼里,处处都是范仲淹的剪影。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忠诚臣子之望,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赤诚文人之心,而他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既是对初心使命的坚持,也是对振奋国运的责任的坚持!

原来,从不是岳阳楼成就了范仲淹,而是范仲淹成就了岳阳楼。那“三千里襟带”,半数是在范仲淹的光环笼罩下的。

就在这一日,我透过岳阳楼,邂逅了那位悲天悯人的“范文正公”。

教师简评

本文作者以游览岳阳楼的游踪作为线索,从登楼前远望,到近处观赏,再到最后登楼远眺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其中,作者以多种感官重现景色,不论是视觉所见的颜色,还是感觉到的温度,都让作者不由联想到范仲淹。作者在观景时,脑海中不断地浮现范仲淹的诗文名句,让这篇游记颇具文化气息,又能引出作者对范仲淹心怀天下的责任感的深入思考。

(谭嘉慧)

(同步链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