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字不写夏,句句都是夏

2024-08-03罗雅丽

现代阅读 2024年13期

导语

夏天是四季中最灿烂奔放的季节,承春之盎然,启秋之萧瑟,衬冬之寒凛。在不少描写夏日的古诗词中,作者们不明写夏天,而是撷取能代表夏天的意象,生发夏日之感,典型如夏蝉、夏荷和夏梅,或以物彰时节,表显夏意;或借物抒情怀,暗蕴深意。本期“诗风词韵”,让我们置身夏日氛围中,一起听蝉鸣、赏荷景、品酸梅,感受古诗词中的夏日趣味。

夏日颂歌:蝉鸣声声报夏来

《礼记》中说:“鹿角解 , 蝉始鸣。半夏生 , 木堇荣。”夏日炎炎,生命盛放,在夏日颂歌中,蝉是最热烈的歌者,因此咏蝉诗也是夏日咏物诗的主要类型。夏日的蝉鸣本无深意,只因观照了创作者的心境,便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怀。

消夏之音

弄笔①斜行小草②,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③。

——[南宋]陆游《乌夜啼·纨扇婵娟素月》

注释①弄笔:执笔写字。②小草:指草书,汉字字体。陆游精于草书。③新蝉:初夏的鸣蝉。

初夏时节,词人闲来无事写草书打发时光,微醺后卧眠于榻上,心中再无一点凡尘俗事,靠在枕上静听蝉声。于作者而言,聒噪的蝉声并不令人生厌,而是平静悠闲生活中美妙的小插曲。这几句词笔调轻快、节奏舒缓,映衬着作者此时怡然自得的心境,渲染出清爽幽静的氛围。夏日的蝉鸣余音绕耳,抚润心灵,燥热随之消去。

时逝之叹

今朝蝉忽鸣,迁客①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唐]司空曙②《新蝉》

注释①迁客:遭贬迁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指。②一作耿湋(wéi)诗。

蝉夏生秋死,生命短暂。蝉鸣一夏,仿佛声声催人老,因此被不少文人赋予时光易逝的象征意义。在《新蝉》这首诗中,诗人独在异乡,忽听蝉鸣,顿感寒暑易节,时间悄然已逝,于是百感交集,郁结于心,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时世易变的感慨,另一方面也抒发了离乡客居、前路未知的怅然。像这样借蝉抒发时逝之叹的诗词不在少数,如杜牧的《闻蝉》:“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刘禹锡的《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高洁之寓

饮露①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唐]戴叔伦《画蝉》

注释①饮露:饮用朝露,多比喻修身洁行。

在古人眼中,蝉栖身高树、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写明了蝉的生活习性,诗人借蝉自喻,吟咏自身品行之高洁。“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则通过蝉无法躲避天敌螳螂这一自然规律,暗喻了如诗人这般不随波逐流之人无处安身、无法避祸的现实境遇,表现了对世道黑暗的无奈和讥讽。

诗词拓展

经典阅读诗风词韵

古诗词中的夏日之声

除了蝉鸣这一夏日颂歌中的华彩乐章,古代文人们在描写夏日之声时,也常用池蛙、黄鹂(即黄莺)等意象。

1. 夏日听蛙噪。“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初夏景色,“水满”对“草深”,“下鹭”对“鸣蛙”,前一句用“观”字写出了目之所见,后一句则通过“蛙鸣”体现了耳之所闻。从视觉到听觉的感官变化,让诗句具有错落又和谐的律动感,也显现了诗人泰然闲适的心情。

2. 夏日听莺啼。“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在这两句诗中,“绿阴”为无声的静物,“黄鹂”为有声的动物,寂和声交杂、静和动轮转,将夏日氛围渲染得愈发深刻。同时,这也是一种以有声衬无声的写作手法,来时和去时的山路绿荫没有变化,偶尔传来几声黄鹂的叫声,更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是经典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式的意境表达。

夏日画卷:风荷朵朵晕色开

如果要为夏日画卷挑选主色调,那最合适的一定是荷花之绮丽、荷叶之郁葱。古代文人墨客常使用荷花为夏“着色”,“荷”的意象也成为古诗词中表明夏季的经典时令符号。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①好

[北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②,前后红幢③绿盖④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⑤。烟雨微微,一片笙⑥歌醉里归。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欧阳修晚年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共十首。②旌(jīng)旗:古代旗帜仪仗。③幢(chuáng):古代的帐幔。④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⑤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⑥笙:簧管乐器。

这首词的上片从视觉出发,描述了西湖荷花盛放的美景。首句通过荷景暗示盛夏时节,并点明了游湖的目的,奠定了全词轻松的氛围基调。第二句“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荷花喻为红幢、荷叶比作绿盖,它们绕船相随,好似对自己前呼后拥的“旌旗”仪仗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划船载酒时荷花扑面的情景。

下片从嗅觉和听觉出发,写出了游湖时的热闹氛围,抒发了词人的闲适之情。“香泛金卮”和“一片笙歌”,体现了感官和视角的转变;“醉里归”则写出了词人惬意悠然的心情。词人撑船进入荷花深处,于朦胧细雨中赏花饮酒,酒香袅袅、笙歌阵阵,众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些都直观地写出了游湖活动的妙趣横生,也侧面烘托出西湖风景的美不胜收。在这夏日美景中,词人的失意和苦闷,仿佛都在微雨中冲刷、在荷池中涤净,只留下豁达和洒脱的心境。

诗词课堂

咏荷诗词中的“色彩搭档”

有些人认为红绿搭配“俗气”“扎眼”,但在夏日咏荷诗词中,红和绿却是最经典的搭配色。在荷叶的托举下,荷花的红更显明艳绚烂;而在荷花的映衬下,荷叶的绿也更显清新脱俗。两种颜色交相辉映,晕染出夏天的生机和热烈。红与绿的色彩搭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

1.“拥红妆,翻翠盖,花影暗南浦。”(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一“红”一“翠”,交相辉映,使得红色更艳、绿色更浓。而一“拥”一“翻”,则动静结合,将荷花争艳、荷叶摇曳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生动。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碧”一“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无穷”和“别样”两词,既体现了广袤无垠的空间感,又突出了鲜明协调的色彩感。

诗词小考

古诗词中的荷花别称

莲花、芙蓉、芙蕖、菡萏、藕花、水芝、水芸、水华等都是荷花的别称,它们或反

映荷花的不同形态,或代表荷花的生长习性,或被人们赋予美好的品格并被人格化。比

如菡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芙蓉、芙蕖等是盛开的荷花。而根据生长在水中这一习性,

荷花又称水芝、水芸、水华、水旦、泽芝等。此外,古代文人们还从荷花出尘的气质、

高洁的品性等象征意义,引申出了不少雅称,如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你知

道哪些古诗词中出现过荷花的别称或雅称?(答案请倒置查看)

1. 莲花: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佚名《西洲曲》

2. 芙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其二)》

3. 水芝:袅袅水芝红 , 脉脉蒹葭浦。——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

4. 芙蕖:

5. 藕花:

6. 菡萏:

夏日美味:酸梅涩涩清溽暑

夏天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梅子酸中带甜,勾人食欲,最是消暑。于是在有关夏日的诗词中,梅子便成了常客。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 南宋 ]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①,芭蕉分绿②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③,闲看儿童捉柳花④。

注释①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②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③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情绪。④柳花:即柳絮。

梅子的余酸还残留在齿间,室外的芭蕉正旺盛地生长着,绿荫映照在纱窗上。夏季白昼漫长,午睡后百无聊赖,诗人便悠闲地在一旁静看儿童扑捉空中飘飞的柳絮。杨万里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其作品风格以通俗质朴、富于情趣而闻名。以这首诗为例,诗人选取梅子、芭蕉、柳花意象,行云流水般地写出了夏日午后的闲情逸致,笔调自然清新,韵味十足。

这首诗虽然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但是锻词炼字非常精巧。首句一个“软”字分外传神,将梅子的酸涩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句中的“分”“与”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芭蕉映纱窗这一平平无奇的景象变得活泛生动、意蕴深长。最后一句中的“闲看”二字,不仅与标题的“闲居”呼应,也体现了诗人贴近自然、童心复萌的生活状态,凸显了诗人舒畅的心情和闲散的意趣,表达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诗词活动

古代的纳凉法

夏季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我们尚可靠着风扇、空调、冷饮等祛暑消热,但在物质匮乏、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呢?试着从古诗词中寻找关于古人纳凉的蛛丝马迹吧。(答案请倒置查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