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一曲生生不息的赞歌

2024-08-03唐灿

现代阅读 2024年13期

导语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瑞士籍德裔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一部带有精神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在小说中,虚构的地名来自黑塞的居住地,人物名也大都来自作者的朋友。书中写道,在一个告别的夏天,画家克林索尔自称李太白,与被称作“杜甫”的诗人赫尔曼、画家路易、占星师亚美尼亚一起饮酒、辩论、漫游。最后,在那个夏末,克林索尔用尽生命所有的力量,完成了他的绝笔—一幅包罗万象的自画像。

本期“名著赏析”,我们将一起去探寻克林索尔生命中那个最绚烂、最热烈的夏天。

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诗人、画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诗人”。他7岁开始写诗,13岁时曾许下一个誓言,他将成为“一个诗人或什么都不是”。在文学创作生涯中,他深受歌德、让·保尔等作家的影响,尼采、叔本华等人是他最喜欢的哲学家,孔子、老子、庄子、李白是黑塞所崇拜的人物。在这一系列偶像的影响下,黑塞构建出一个受欧洲文化和东方文化双重熏染的独特文学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黑塞深感“大型战争,艺术大变革,西方国家大崩溃。老欧洲曾经属于我们的一切美好都死去了……”,面对个人乃至整个欧洲的生存和精神危机,他结束了战俘救助站的工作,决定重新找回自我,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在骄阳下的提契诺州,黑塞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后守望者。

代表作品:中篇小说《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悉达多》,长篇小说《荒原狼》。

阅读指引

翻开小说《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夏日气息在缤纷的色彩中扑面而来,作者黑塞如同调色师一样描绘了一个炫彩、斑斓的夏天,而读者也仿佛跟随克林索尔共同经历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夏天。

夏天: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

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后记里,黑塞对自己以及画家克林索尔的夏天如此描述道:“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像浓烈的葡萄酒一样裹挟我、穿透我。”书中有许多关于夏天的景物描写:绿草、蓝天、宝石红的房屋释放出融融暖意,树木的汁液在夏夜中沸腾,花香在暗夜也依旧饱满醉人……这一幕幕场景像一幅幅绚烂的水彩画,极富艺术魅力。

小说开篇,作者就将读者带到了那个炙热、斑斓的夏天:

一个更热情更短暂的夏天开始了。这些炎热白日虽然漫长,却如旗帜般燃烧,在熊熊火焰中消逝。短暂潮湿的月夜连着短暂潮湿的雨夜,一如梦境倏忽幻化,激荡着一周周的光华。

在这个激荡着生命狂欢的夏夜,不忍安睡的主人公克林索尔对夏天进行了深情告白:

又是夜已深,现在无论如何都该睡了……可若这样,夏天就溜走了,这些璀璨的极乐夏梦也都没了:千杯未喝的美酒佳酿泼洒了,千个未遇的爱意眼神碎裂了,千张未及欣赏的图景,一去不返地湮灭了!

而当克林索尔内心经过反复挣扎,决定合上眼睛睡去时,他回忆起了在卡斯塔格奈塔山上度过的一个美好夏天:

他美美地住在他古老高贵的废墟中,美美地俯视成百栗树林繁茂的脊背。多好啊,从这古老高贵的森林宫殿世界一遍遍贪婪地下山,望着五光十色的红尘,用五光十色的艳彩来描画它:工厂、铁路、蓝色电车厢、码头的海报柱、昂首阔步的孔雀、女人、牧师、汽车。他胸腔里的这股情绪是如此美、如此折磨人、如此难以捉摸,这一腔爱恋与颤抖的渴望,向着生命的每一次斑斓结合与撕裂;这甜美狂烈的欲望,促使他去观看、去创作。……

短暂夏夜烧化了,绿谷中升起湿气,千百树木的汁液在沸腾,千百梦境从克林索尔的浅眠中涌现,灵魂穿过他人生的镜厅,一切图景幻化,每一次都展现出新的面孔和意义,产生新的连接,如一空繁星在骰筒中摇晃。

这幅迷梦中的夏日图景令克林索尔感到迷恋,对他来说,幻梦中的夏天是一个乌托邦,他可以在其中享受作画、享受创造、享受畅想,他可以轻易与自然产生心灵共振,用艳彩描绘五光十色的红尘人间。这样的夏天,是画家克林索尔的夏天,于作者黑塞而言,也是一个非比寻常、独一无二的夏天。

克林索尔人生中最后的夏天

在这个绚烂的夏天,克林索尔纵情作画、痛饮美酒、吟诵诗句;与三五好友一起漫游山野,一起举杯邀明月,一起观星、辩论,一起谈论生死、分享情感;完成收官之作——那幅如色彩交响乐般的自画像。他迷恋写出最深刻酒词的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并在酒醉中自称“李太白”,称他的朋友诗人赫尔曼为“杜甫”。

1 与朋友一同漫游、饮酒、辩论

在炙热燃烧的七月,克林索尔与画家路易——这位爱好远行、常“以铁路为居所,以行囊为画室”的老朋友一起画画,他们与一名女子一起漫游、观光:

他们来到小城中,去火车站接上一位美丽女子,便在一家餐厅里心满意足地吃饭。……

吃过饭,他们三人坐缆车沿山城而上,掠过房屋座座,掠过窗户和爬藤,一切美极了。他们继续乘坐缆车降到山脚,又再随缆车上下观光一趟。奇妙的世界五彩斑斓,有点可疑,有点不真实,但实在美轮美奂。……

在这些小城小镇间,他们看见了罗马,看见了日本和南太平洋,又用玩闹的手势打破这些幻象;他们的心绪让天上的星辰亮起又熄灭,他们让信号弹在夜夜繁华中升起:世界是肥皂泡,是歌剧,是欢闹的荒唐。

世界万千色彩,而画家却在定义色彩中描绘人生。“一切绘画到底有价值吗?”在此刻,当克林索尔与路易看到世界的万千色彩时有了答案。

随后,克林索尔又和几个朋友一同徒步至卡雷诺,他们沉醉在夏日清晨的时光里,树林里散发着浓郁的绣线菊的清香,林边结着露水的蜘蛛网摇摇晃晃。他们走下温暖的林坡,穿过山谷,走出林间小径,攀过山脊,“迷醉正午中寂然闪现出一块明艳小广场和两座黄色宫殿”。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克林索尔与朋友们一同拜访了“山之女王”:

山之女王就突然出现,灵活苗条的花般身躯,紧致有弹性,一袭红衣如火焰燃烧,这是青春的画面。克林索尔面前飘走百幅可爱画面,这一幅新的跃出,光芒万丈。他立刻知道,他要画下她,不是画下肉眼所见,而是画下他所感知到的,她的内在光芒,这份诗意,这辛辣迷人的乐音:青春、红色、金发、女战士。他愿整小时、数小时地注视她。他愿看着她走、坐、笑,看她跳舞,听她唱歌。这一日是荣耀的,这一日已找到它的意义。

克林索尔称她为“山之女王”,是因为他幼时曾在一本神秘的东方故事书里读到过这一称呼,而当他真正遇见她,内心的创作欲望喷薄而出。这一段内心独白,既展示出克林索尔初遇“山之女王”的震撼与怦然心动,也表现出他始终怀有细腻而深刻的感知,能快速地在脑海中描摹出人物形象。

七月的最后一天,克林索尔与“杜甫”赫尔曼一起去了他喜爱的地方漫游,他用画笔记录下了周围的一切:

这一日,克林索尔与忠诚的杜甫一起,在他喜爱的一带漫游:晒焦的城郊,高高林荫下的尘土路,沙岸上红橘涂漆的木屋,货车及船码头,长长的紫墙,穿得五颜六色的穷苦人们。这日晚上,他坐在城郊边缘的灰土中,画一个旋转木马的彩色帐篷和马车。在街边一块晒秃的草地上,他蹲坐着,被帐篷的炫彩迷住。他紧盯这些色彩:帐篷花边褪色的紫,笨拙房车欢快的绿和红,脚手架杆上刷的蓝和白。他猛烈翻掘镉黄,狂野挥洒甜而凉的钴红,在黄绿天空中,抹上一笔笔交融的殷红。

漫步在他倾心的城郊,克林索尔纵情作画,他用眼睛观察周围不同的色彩,像多彩幻魔师一样画下炫彩的帐篷和马车,为黄绿的天空抹上一笔殷红。

这天晚上,克林索尔又与“杜甫”赫尔曼、占星师亚美尼亚、影子四人,一同歌唱、喝酒、观星、辩论。克林索尔更是自称李太白,学着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痛饮美酒;学着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向影子敬酒,向朋友敬酒,向万物敬酒。

2 歌颂“诗仙”李白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里,频繁出现“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飘逸倜傥的身影。书中的李太白和杜甫看似指的是克林索尔和赫尔曼,实则映射了作者黑塞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性格。小说里,黑塞经常借人物之口,吟诵李白的诗歌。如当医生用饱含哀叹的话语,对克林索尔说他所创作的“那些绝美的水彩画”十年后都会褪色时,他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让赫尔曼吟诵李白的诗词:

克林索尔回答:“对,更糟的是,你这一头漂亮的棕发,医生,在十年后就全都变灰了;而要不了多久,我们美丽快活的身子骨就不知埋在哪个坑里了,可惜了,也包括你这漂亮又强健的身子骨,艾尔丝丽雅。孩子们,我们没必要活到这么晚才开始变得理性吧。赫尔曼,李太白是怎么说的?”

诗人赫尔曼站着吟诵道:“人生快如闪电,光华转瞬即逝。天地不变,容颜却遭岁月更改。哦你呀,斟满酒却不喝,哦告诉我,你在等谁呢?”(注:即李白《对酒》:“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不,”克林索尔说,“我说的是另一首诗,有那句‘朝如青丝暮成雪’的——”

赫尔曼便立刻念道:“早上发如黑缎,晚上便白如雪,肉身易朽,不如举杯邀月!”(注:即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赫尔曼吟诵的诗句,引自李白的《对酒》和《将进酒》。这两首诗都与“酒”有关,并且都是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表达对人生的感慨。李白对“人生应当及时行乐”的豁达观念,深深感染了克林索尔,他亲切地赞颂李白,醉酒后将自己幻想成李白,吟诵李白的诗句,表达对人生的态度。

黑塞曾表示:“虽然我不懂中文并且从未到过中国,但在那古老的文化中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心灵的故乡。……而且还越出界线,让中国成了第二故乡和精神避难所。”可见,他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在他的诗歌《中国的诗翁》里,他盛赞李白:“桑树下醉倚一位诗翁 / 他把酒临风,挥毫泼墨 / 描绘着迷人的夜色 / 舞动的清影和月光的柔情 / 月华如银,云流似水 / 在诗翁的眼前浮动 / 在诗翁的笔下重生 /转眼即逝的美好景致 / 被赋予了深情 / 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黑塞似乎在这位中国诗翁身上找到了与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相契合之处,他对李白为人的放荡不羁以及洒脱胸襟表示深深的赞赏。

3 完成自画像

九月初的几天,克林索尔开始创作自画像,这张自画像为他这个夏天“燃烧不息的疯狂工作画下句点”。除了晚上出门喝酒,克林索尔足不出户地创作自画像,几乎无休无眠、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在这幅自画像中,克林索尔画下了自己的脸和千张脸,以及许多饱含深意的元素:

克林索尔的那张脸之后,还有许许多多张脸,不少也被他画进了自己的脸中:甜蜜而惊诧的孩子的脸,蓬勃少年的太阳穴,充满讥讽的醉酒者之眼,那些饥渴者、被迫者、受难者、寻觅者和浪荡子的唇,迷失孩子的唇。

…………

他还用他那独特、饱和、紧凑的颤抖笔触,画下他的爱恋、信仰和绝望。……画了克林索尔在神祇前的献祭牲畜……远远的神庙和森林,一位古老的、须发茂密的神祇……而在画的最后,在混乱的边缘,是死亡,一个灰暗的幽灵。他用一把小如花针的矛,刺入画中克林索尔的大脑。

这幅奇异的自画像包罗万象,是克林索尔自己的面孔、千张脸、神庙和森林、古老的神祇、灰暗的幽灵等种种元素的汇聚,寄托了克林索尔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出他对人生苦短、年华似水的感叹。在克林索尔去世后,人们对这幅自画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不认识他的人认为这是一幅“色彩的交响”,而另一些人则说从中联想到了自然……然而,这幅画也仅存在于作者黑塞的文字描写中,没有人能将这幅充满震撼的画作真正呈现在世人眼前。

(引文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易海舟译,有改动)

阅读联动

夏天,是热情奔放的季节。这一时期植物茂盛、动物活跃,大自然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人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尽管许多人厌倦夏日酷暑,但作家们往往怀着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去感受夏之韵味。

请以“五感观察法”为线索,搜集你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或其他文学作品里,阅读到的从不同角度描写夏天的句子,将其摘抄下来进行赏析。

1. 夏天是柠檬味的,散发出来的味道饱满醉人。黑塞在《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如此描写夏夜里的玉兰花香:“夏玉兰的箔白大叶反射着浅浅微光,雪白大花半开其间,硕如人头,皎如月与象牙,漾出一股饱满醉人的柠檬香。”

赏析:黑塞先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夏夜玉兰花开得十分茂盛的模样,又将玉兰花比作“月和象牙”;再从嗅觉角度描绘出其清香怡人的芬芳,给人无比美妙的感官享受。

2. 夏天像一首绝句,可以吟诵,可以歌唱。简媜在散文《夏之绝句》里写道:“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

赏析:简媜直言夏天是有声音的季节,并联想到其声音中最有特色的是蝉声,把蝉鸣比作夏天的绝句,写出了蝉鸣的独特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

赏析:

结语

于黑塞而言,1919 年夏天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刚刚走出战争的人们正对现实生活感到茫然无措。作为一个曾被战争贬低与蹂躏,“现在重回个人生活的诗人”,他选择“用字句来歌唱这永不停止的夏天”,延续生活的力量,表达他对自然的崇尚与回归,希望世界回归理性与团结,重新发现灵魂、释放美丽。这首热烈的夏日赞歌,既是画家克林索尔的故事,也是黑塞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