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蝉事
2024-08-03李坤
蝉声起,夏意浓。夏夜捉知了,是我们儿时最快乐的事情。
暑气方殷,万物滋长。入暑以后,知了的叫声格外响亮。三伏天的雨后,是捉知了的大好时机。雨刚停,土地潮湿松软,在夜色的掩护下,在地下蛰伏数年的知了用锯齿般的前足掘土出洞,攀爬树干,只为在凌晨时分褪去外壳,展开双翼,羽化为蝉。①
吃过晚饭,呼朋引伴,我们人手一个化纤袋来到了村北的杨树林。树林里全是合抱粗的杨树,枝枝叶叶纵横交错,遮天蔽日密不透风,是知了天然的栖息场所,这里白天光线就显得昏暗,晚上更是伸手不见五指。
如果去得早,天还没有黑透,知了还在土里。我们低头弯腰在树下寻找知了的洞穴,知了的洞口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像黄豆粒。林子里知了洞穴很多,有时一平方米内多达十几个。
挖知了洞要先进行甄别。大一些并且光滑的洞口,知了已经出来了,要找那些小一些、边缘薄的洞口。用树枝轻轻将洞口挑大,就会发现凸着一双大眼睛的黄褐色的知了。洞口挖开,光线骤然增强,知了感觉到危险,快速向洞内退去。知了看着笨拙,其实非常机警,向洞内退的速度也很快。这时,动作一定要快准狠,伸出手指捏住知了或者把它挤在洞壁上,然后把它提出洞穴。
夜幕降临,杨树林里像蒙上了一层黑纱,摸知了的序曲不得不结束了。小伙伴们很快散开,一字排开,踮起脚尖很专业地从一人高的树干到树根逐棵向前摸去。
头上杨树叶子静静地一动不动,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闷热,汗水顺着脸颊肆意流淌。蚊子在耳畔嗡嗡地叫着,“啪啪”拍打蚊子的声音此起彼伏。小伙伴们边踉跄前行边大声地聊着天,声音其实已经达到了吼的程度,很大一方面是为了壮胆。②
“悲剧”也时常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生。小伙伴们不小心摸到了洋辣子,满手洋辣毛,刺痛难忍,不一会儿手就肿得像发面馒头,急得使劲地在泥土上擦拭。回家以后,赶紧用煤油灯里的油涂抹一下,这是农村治疗洋辣子蛰肿的土疗法。有一次,一个小伙伴的化纤袋底破了个洞,因为害怕急赶着队伍,捉了一晚上的知了全漏光了,成为我们至今还在揶揄她的话题。
除了在村北杨树林摸知了,二大爷家的后院也是我们捉知了的场地。二大爷家后院很大,栽种着各种果树,每年夏天果树的枝干上总会留下一些蝉蜕。夜晚,我们提着二大爷的马灯,把光亮拧到最大,在婆娑光影里,地面上很快出现了几只蠕动的知了。即使不下雨的晚上,二大爷家的后院每次也能捉到十来只知了。
知了的吃法有很多种,母亲最擅长做的是煎炸知了。“用淡盐水浸透,然后开水煮熟,沥干水分,再过油,味道便会浸得更透。”母亲边做边告诉我们。母亲煎炸知了的每一个环节,带给我的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全家人围坐在饭桌旁,一边吃一边说笑着昨夜的趣事,讨论着哪片林子的知了更多,哪种吃法更香。童年的夏夜,因为有了知了的香味,感觉天气好凉爽,月亮好亮,梦好香。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捉住一只知了就相当于捉住了整个夏天。③童年夏夜的那些蝉事一直在心头萦绕,至今难以忘怀。
(来源:《华人时刊》2023 年 7 期,有改动)
阅读点示
①寥寥数语描写出蝉的习性,可见作者对儿时捉蝉的经历印象深刻,同时很有代入感,为读者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动作描写相得益彰,渲染了天黑后的紧张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③文章结尾处借用李商隐的诗句,突出了夏夜捉蝉、品蝉的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阅读引导
除了捉知了,夏天还有哪些趣事?访问你的家人、朋友,收集不同人记忆中的“夏日趣味”。
奶奶:
爸爸:
妈妈:
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