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日美食伴童年

2024-08-03何大齐

现代阅读 2024年13期

北京的夏天,最热的时候大街上的柏油马路都晒软了,用脚一踩能留下一个脚印。三伏天的京城就像一间大桑拿房,人人汗流浃背,烦躁不安。

这么热的天,人们都胃口大减,因此有“苦夏”一说。但是热归热,人们饭还是要吃的。

我家每天都熬一大锅粥,在院门口影壁前种荷花的大池里,剪下一张鲜灵灵的荷叶,盖在粥上,再盖上盖子闷着,等粥凉了,打开锅盖一看,白米粥变成了碧绿色。这可是散热去暑的上佳食品。从外面跑回来,一碗清香的荷叶粥下肚,立马就神清气爽了。

中午这顿饭,大多数都是吃芝麻酱凉面。我小时候吃的面条,都是家里自己擀的。我爱用手捻“猫耳朵”,所以能经常“自给自足”。

猫耳朵的做法是先舀一碗白面,放入盆中,加少量的水搅拌,然后用手使劲揉。做这个吃食,面要和得硬。看着揉滋润了,盖上湿屉布醒半个小时,这样面就更有韧劲儿了。接着在大案板上,把面擀成一个个一厘米厚的面片,再各横切竖切,就成了一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此时多撒些干面粉,让这些小面块全裹上,以防粘手粘案板。

接下来,我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按住小面块向前使劲捻,猫耳朵形状的小面卷就诞生了。我双手不停,越捻越快,此时方能彰显出平日爬树浇花练出的双臂威力。

一会儿,一堆猫耳朵做好了,只等到开水里游泳了。待它们游酣畅了,捞出,多过两遍凉水。

夏天吃猫耳朵,必须加芝麻酱。把酱舀到小碗里,多次加水调至粥状,香喷喷的芝麻油从酱里析出浮在上面,最后加入适量精盐。紫蒜头剥皮,在杵罐儿中捣成蒜泥;绿黄瓜洗净,在案板上细切如丝。

一切停当,那真是:“大碗如战场,猫耳朵为主力军拥上,蒜泥黄瓜香醋聚一堂。大快朵颐,淋漓酣畅,风卷残云慰肚肠。问酷暑佳饭为何物?猫耳朵多放芝麻酱。”

在最热的季节,母亲会想一切办法做开胃的食品,让我们增强食欲。记得那时,她会把杏干、柿饼、鲜藕加葡萄干一起炮制,做成果子干。做好后装器皿里,放在大木盆中,用刚打上的井水浸泡。等我们回家,个个顺脖子流汗,盛上一碗果子干,都舍不得大口吃,细细品味:凉黏微甜的汤汁,酸酸的杏干、脆脆的鲜藕、绵软的柿饼,入肚真让人全身舒服,汗退热消,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除了这些四合院里做的家常面食、零食,在盛夏时节,只要能吃到凉些的,都是最惬意的事情。所以大街上、庙会里都有卖扒糕、凉粉儿的摊位。小摊儿的桌面上摆着大木盆,里面放一大块冰,冰上盖一块白布,上面放着半透明的白色凉粉儿,木盆里的冰水中泡着扒糕。凉粉儿是绿豆做的,扒糕是荞麦面做的,真是凉快又解饿。

还有一样冷食也是最受欢迎的,那就是雪花酪和冰镇酸梅汤。小贩的响器是手拿两个小铜碗,上下敲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老北京人管他叫“打冰盏儿的”。他们有固定摊位,也有进胡同的流动小车。

我要是一听院外有打冰盏儿的声音,可高兴了,一定会缠着大人给买些雪花酪吃。一盘像雪花一样的冰碴子,上面浇着糖水桂花汁,吃进嘴里凉飕飕、甜滋滋,别提多舒服了。

西四牌楼的“年糕张”,夏天也卖凉糕。清香绵软的糯米,夹着一层豆沙馅,吃上一口,沙甜、冰凉。还有冰镇的杏仁豆腐、细豌豆黄儿等。每天都是人流不断,买卖兴旺。

现在,超市里蔬菜已不分季节,各种各样随时全有;家家都有大冰箱、空调,夏天去暑,已不是事儿了。但我常想起小时候的老北京、四合院生活,记忆中流淌的是时光的味道吧!

(来源:《北京晚报》2022年5月21日13版,有改动)

冰爽一夏特色菜单

消暑美食

荷叶粥:取新鲜荷叶盖在粥上,再盖上盖子闷,粥凉后,白米粥就变成了碧绿色。

猫耳朵:白面入盆,加水搅拌,揉成硬面团;揉滋润后,盖上湿屉布醒半个小时;擀成厚面片再切成一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用手捻成猫耳朵形状;煮熟后,拌入芝麻酱,加适量精盐,佐以蒜泥、黄瓜丝、香醋。

清凉小食

果子干:杏干、柿饼、鲜藕加葡萄干一起炮制,做好后装器皿里,放在大木盆中,用刚打上的井水浸泡。

扒糕:荞麦面做的。

凉粉儿:绿豆做的。

雪花酪:雪花一样的冰碴子,上面浇着糖水桂花汁。

凉糕:清香绵软的糯米,夹着一层豆沙馅。

冰镇酸梅汤、杏仁豆腐、细豌豆黄儿……

阅读链接

1

我小时候,每到夏季必侍先君游什刹海。荷塘十里,游人如织。傍晚辄饭于会贤堂。入座后必先进大冰碗,冰块上敷以鲜藕、菱角、桃仁、杏仁、莲子之属。饭后还要擎着几枝荷花莲蓬回家。剥莲蓬甚为好玩,剥出的莲实有好几层皮,去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出莲心,然后才能入口。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胡同里也有小贩吆喝着卖莲蓬的,但是那个季节很短。

…………

考究一点的酒席常用一道“蜜汁莲子”来代替八宝饭什么的甜食。如果做得好,是很受欢迎的。莲子先用水浸,然后煮熟,放在碗里再用大火蒸,蒸到酥软趴烂近似番薯泥的程度,翻扣在一个大盘里,浇上滚热的蜜汁,表面上加几块山楂糕更好。冰糖汁也行,不及蜜汁香。

——梁实秋《莲子》

2

在最热的时节,也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时节。果子以外还有瓜呀!西瓜有多种,香瓜也有多种。西瓜虽美,可是论香味便不能不输给香瓜一步。况且,香瓜的分类好似有意的“争取民众”——那银白的,又酥又甜的“羊角蜜”假若适于文雅的仕女吃取,那硬而厚的、绿皮金黄瓤子的“三白”与“哈蟆酥”就适于少壮的人们试一试嘴劲,而“老头儿乐”,顾名思义,是使没牙的老人们也不至向隅的。

——老舍《四世同堂》

3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荫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注:华氏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选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分别介绍了北京多种多样的消夏好味,各具特色,读来让人口舌生津、回味无穷。你的家乡有哪些夏日好味?介绍一下它们吧,不少于 2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