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枪炮大王”吴运铎

2024-08-01胡兆才

军嫂 2024年7期

吴运铎(1917-1991),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入党。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91年,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吴运铎是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

1917年,吴运铎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一个矿工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只上了两三年学就当了小矿工。1930年,煤矿不景气,大批工人失业,父亲带着一家人到湖北谋生。经人介绍,吴运铎进入湖北黄石富源煤矿做工,在电机车间当学徒。

一天晚上,吴运铎到工人夜校上课,一名同学正在翻阅从武汉传来的《新华日报》,吴运铎看到一个关于新四军的新闻标题。当时,他还不知道新四军是怎样的部队,便问那名同学。同学告诉他,新四军和北方八路军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正处于初创阶段,极需年轻人加入,尤其欢迎工人出身的年轻人。

同学的话,让吴运铎心中一动。下课回到宿舍后,他把自己想去投奔新四军的想法告诉了几个同事,谁知几个人不谋而合,大家暗暗约好了时间,于第二天晚上扛着行李离开煤矿,来到了皖南云岭84faea537e4a97b67a0ddd435486cd80906001304ce03952486d2444882c430a新四军军部。军部首长得知吴运铎等是煤矿工人,其中有人熟悉机械,就分配他们到修械所工作。

吴运铎头脑敏捷,人机灵,什么东西只要看看就能学会。一年之后,修械所扩大为兵工厂,吴运铎担任了造枪班班长。

对吴运铎来讲,造枪还是第一次。厂里没有图纸,设备也十分简陋,为了造出枪,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吴运铎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他不气馁、不畏惧,没有图纸自己画,精心打造一个个零件,不到3个月,就设计和制造出枪支,创造了新四军造枪的纪录。新枪一批又一批地从兵工厂运到前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突围时,吴运铎身受几处枪伤。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坚持走到苏南,快到长江边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他的腿部又一次负伤,险些被捕。过江时,吴运铎坐的小船被巨浪掀翻,他抓住一块木板,侥幸游到了对岸。

刚到盐城的新四军新军部,负责兵工生产的参谋长赖传珠对吴运铎说:“当务之急,你和兵工厂的同志们要赶快建立一个子弹厂。”

吴运铎二话没说便走马上任。他们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把从战场上捡来的旧弹壳加工成新子弹。再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们又设计和制造了一批生产子弹的工具和机床。从那年5月起,新四军就开始大批量生产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新子弹。

1941年9月,新四军二师建立新的兵工厂。吴运铎担任子弹厂厂长,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生产60万发子弹的工厂。接到任务后,他当晚便带着8名工人,赶到了离二师师部所在地黄花塘十几公里的小朱庄。小朱庄只有10多户人家。村西头的两间大草房,就是子弹厂的厂房。

吴运铎和大家白天黑夜地干着,相继制成了生产子弹和生产迫击炮弹所需的工具和机床。人手不够,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又派来100多个小伙子当工人,当地政府把派到工厂摇机床的民工也组织好了。

开工那天,吴运铎和工人们像过节一样高兴,一个个穿上新军装,铁钟一响,大家涌进厂房。吴运铎装上材料,在冲床的吼声中,第一发弹壳形成了,大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工人们把机床摇得飞转。机器全部开动,弹头冲床也压成了一颗颗弹头。

在二师首长的领导下,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吴运铎他们终于建成了二师的军工厂。

1942年夏,罗炳辉指挥部队打了一个大胜仗,缴获了日军5000发迫击炮弹。但是经检查后发现是一批报废了的炮弹,不能用,可丢了又可惜,便派人把这批炮弹送给吴运铎,要他尽一切可能修好。

接到任务,吴运铎对炮弹进行了仔细检查,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这批炮弹不是缺弹尾就是缺引信,而缺得最多的是引火的炸药——雷汞,5000发炮弹没有一发是完整的。

问题找到后,吴运铎决定带领大家为每一发炮弹配齐零件。可是,子弹厂当时缺乏现成的雷汞。他灵机一动,决定从废旧的雷管中挖汞。内行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工作,吴运铎当然更清楚,不能拿大家的生命去冒险。他对争先恐后要求担任此项工作的工人说:“为了减少牺牲,我们要做试验。”

工人们又纷纷要求参加试验工作。吴运铎说:“大家别争了,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厂长,关键时刻,我必须站在最前沿,这个试验就让我来完成。”

然而,试验过程中,意外发生了。雷管爆炸,吴运铎左手的4根手指被炸飞,左腿膝盖炸开了个碗口大的伤口,脸上也在流血。

被吴运铎挡在外面的工人奔过来,看到他成了血人,不少人急哭了。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将吴运铎送到医院救治。

吴运铎昏迷的那段时间,有时却会突然跳下床,直往大门外跑,嘴里还高喊着:“我要回去,前方正等着要炮弹呢!”有时,他会突然撕开伤口的绑带,喊着:“为什么把我的手捆起来?这怎么干活啊!”

十多天后,吴运铎终于清醒了,大家这才放下心来。

工厂派来护理吴运铎的小顺子和护士小张打来洗脸水帮他擦脸。当毛巾遮住他的右眼时,他突然觉得病房里一片漆黑,心里一沉,问道:“我的左眼瞎了吗?”小顺子一听,连忙拿来照明的油灯,护士翻开他的左眼,才发现左眼珠里有个米粒大的东西,顿时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吴运铎反倒安慰大家:“虽然我被炸掉了左手,可我还有右手,炸瞎了一只左眼,我还有一只右眼。革命总是要流血牺牲的。只要我能回到工厂,能站在机床前,我仍要生产更多的子弹、炮弹来打击敌人。我只希望能早日回到工厂,和同志们把炮弹生产也搞起来,给我们的炮兵造更多的炮弹。”

当吴运铎脖子上挂着三角巾,拄着根竹竿回到工厂时,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天,吴运铎接到师部通知,要他立即赶到罗炳辉那里接受新任务:研制新型的类似掷弹筒的武器——枪榴弹。

吴运铎找来有关书籍,看了一遍又一遍,又将掷弹筒拆散,对一个个零件进行研究。但是,有关书籍对枪榴弹介绍得很少,全本中只有300多个字,多半是讲它的杀伤力如何厉害,对于究竟如何制造,没说一个字。唯一的收获就是书上提到,枪榴弹是用普通步枪发射的一种小型炮弹。

吴运铎知难而进,整天摆弄着掷弹筒和各种大、小炮弹,脑子里不断地思考着,寻找着灵感。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方案:把粗钢棍掏空,制成类似掷弹筒的枪榴弹筒,用铸铁造成像迫击炮弹一样的枪榴弹,装进枪榴弹筒内,用没有弹头的步枪子弹的火药高压气体,把筒内的枪榴弹发射出去。

要让方案变成现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运铎日思夜想,翻书设计。钳工老高提议,把枪榴弹筒的底座和底座柄分开,变成两个零件,这样既节约材料,也方便加工,有利于大量生产。

可是,用什么样的机械装置来调节射程呢?大家都面露难色。车工老李突然指着车床上转换齿轮旋转方向的手柄说:“吴厂长,为什么枪榴弹不可以照这个转换配置来设计呢?”

对啊,这也是个办法啊!

吴运铎绘图、做试验,半个月后,第一批枪榴弹和第一支枪榴弹筒造出来了。

第一次试验射击,吴运铎用绳子把步枪捆在大柳树树干上,枪口卡上了枪榴弹筒,筒口对着荒地,再把枪榴弹装进筒里,拉开枪栓,推进无头子弹,扳机上系一根小绳子。等大家都隐蔽好后,他蹲在干水塘里,一拉小绳,枪榴弹射了出去,火光一闪,在爆炸声中,尘土卷起烟雾向上冲起,破片呼啸着飞散。在场的人就像听到过年的鞭炮声,那种激动和喜悦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试验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吴运铎还是觉得不十分理想。他认为,枪榴弹在飞行时的弹道不稳定,而且射程还没达到要求。他开始重新设计图纸,把原设计的柱状形弹,改成了滴水形弹,经过射击试验,弹道是稳定了,可是射程总不过二百三四十米。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射程?一天夜里,吴运铎突然想到发射药,他赶紧推醒同屋的老马,把想法告诉他。两人立即来到装备车间,把火药倒出来,放在碾槽里碾成碎屑。他们连夜配好火药,装好几发弹。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大家来到试验场。吴运铎装好枪榴弹,左腿跪在地上,朝荒地打了一枪,只听一声枪响,枪榴弹飞得无影无踪。紧接着,远处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大家奔向爆炸点,一量距离,射程是540米,比先前增加了一倍多。

第二天,吴运铎带了两名同志,扛着枪榴弹筒,挑着枪榴弹到了二师司令部。参谋长周骏鸣高兴地拿起电话,立即布置了靶场。

靶场边上人山人海,师长、政委、参谋长都去了,一连打了十几发枪榴弹,每一发都射得远,炸得漂亮。靶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为了生产枪榴弹,吴运铎又新建立了枪榴弹车间,制造了几部造枪榴弹的车床,正式开始了枪榴弹筒和枪榴弹的生产。他们制造的枪榴弹,很快就出现在前方战场。

1943年8月,在反击日伪军“扫荡”的桂子山战斗中,枪榴弹第一次立了大功。一个大队的日军和汉奸伪军,到我根据地来“扫荡”抢粮,进入我边境山区时,新四军的枪榴弹就像雨点般飞过去,一下子打死了十几个日军。战后,二师五旅旅长成钧特地把一支从日本军官身上缴获的手枪送给了吴运铎,作为对他制造枪榴弹的奖励。

1943年后,吴运铎在盱眙县上贺郢村,组建了平射炮弹厂,有干部和工人近200人。1944年9月20日至10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召开华中兵工会议。会议代表参观了二师兵工厂,吴运铎向大家介绍了制造枪榴弹筒和平射炮的过程及经验。

1945年夏天,二师六旅十八团在淮南铁路对日反攻作战中,攻打柘塘街伪军据点时,曾用平射炮一举摧毁了敌人12个碉堡,收复了柘塘街。

当年7月,日军的汽艇在淮河活动频繁,为防止日军从淮河上岸,罗炳辉命令军工部尽快试制出水雷,用以封锁淮河。

工务科接受命令后,集体开会讨论研究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认为时间紧、任务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钢铁、炸药等材料。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前方部队送来了一大批缴获的日军地雷,吴运铎将目光锁在了这些地雷上。他提议,将这些地雷改制成水雷。

这种日式地雷外形像西瓜,顶端有一个厚铁帽,铁帽下便是引信。经过试验后,吴运铎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引信帽锯掉一半,用石棉布和蜡、火漆等将帽口封严,防止进水。经这样一改,地雷就成了水雷。可是锯铁帽是个危险性极大的工作,过程中如果引信发热,就会引起爆炸。

吴运铎将任务交给了同事胡序同和俞启英。她俩把地雷夹在台虎钳上,一个用钢锯锯铁帽,另一个用油壶不断向锯口浇水降温,锯下铁帽再封口。

几天下来,进行得还算顺利,两人也就渐渐地放下心来,胆子大了许多。谁知,就在任务接近完成时,一场爆炸事故发生了,在场的六七个人全被炸伤,年仅20来岁的车工徐玉才牺牲。

为了制造水雷,军工厂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水雷终于试制成功,并及时送到了前方。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运铎和军工厂由盱眙迁移到了淮阴,后又迁移到山东。吴运铎担任华东炮弹厂厂长。

1947年2月,上级指名要吴运铎赶到东北大连创建炮弹厂。3月,他越过了几道封锁线,从烟台搭上客轮到达大连。经过一番艰辛准备,很快在一座荒山上建立了东北炮弹厂。

为了试验新型炮弹,吴运铎曾3次被炸倒负伤,但他一直坚持在制造炮弹的第一线,直到东北解放。他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炮弹,支援了辽沈战役,还为淮海战役提供了30万发炮弹。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军区派人将吴运铎送到苏联治伤。他回国后,担任中南兵工厂厂长。1953年7月,他撰写、出版了自传体作品《把一切献给党》。朱德总司令得知吴运铎身上有30多块弹片没有取出仍在坚持工作时,被他的这种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称赞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91年,一代“枪炮大王”吴运铎在北京病逝。如今,他的住所成了“吴运铎纪念馆”。

(摘自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铁流·26》,有删节。作者为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研究员,作家)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