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音乐德育教学策略研究
2024-08-01李钰湘
摘 要: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在如今的教学中,能否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结合起来也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从结合课本内容,挖掘德育要素;做好背景教学,引入历史素材;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德育内容;落实生活教学,引导充分思考;创新教学方法,塑造优秀品质;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正确习惯;引入德育指标,优化评价方法七个方面出发,对高中音乐德育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音乐;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163-04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如今的教学中,无论是哪门学科的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都需要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而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本身就有着较大的德育功能,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掘与德育相关的素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加强良好道德与品质的渗透。也只有充分将德育教学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满足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重视利用音乐教学的特性,强化德育教学。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友爱、公正、尊重等价值观,进而自觉地将这些道德理念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考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选择和解读,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道德主题。
一、 结合课本内容,挖掘德育要素
在德育教学中,能否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共鸣是影响整体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一方面,音乐本身就有着调动学生情感共鸣的优势。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对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度挖掘,教师能更好地将德育教学与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内涵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将立德树人的观念充分落实于音乐教学中。
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与德育教学的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歌词,了解歌曲传达的道德观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欣赏音乐的层面。其次,教师也可以结合音乐的特性,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以音乐作为载体表达他们对德育理念的理解。最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歌曲中的道德情感,通过情感的共鸣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这样,音乐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能够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音乐与德育教学的结合,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策略和敏感的道德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我爱你,中国》这一课的教学中,结合音乐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这一良好品德。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以及“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爱国的情感进行探究。而在从听、唱、观、演四个方面重点学习本课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询问:“你都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你最想去的是祖国的哪个地方?说一说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这一课,通过音乐课本中德育要素的充分发掘,教师将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音乐素养和爱国情感。
二、 做好背景教学,引入历史素材
如今的教学重视学科融合,而在音乐教学中,讲解所学音乐的背景知识是相当必要的,需要结合历史学科知识。这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而在德育教学方面,相比单纯的音乐素材,故事素材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感情,还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创作者和故事中人物的品质,进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所学习的音乐合理引入背景知识,充分利用历史素材。
例如,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的学习中,在欣赏了音乐之后,教师就可以询问:“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说的是什么事件?”“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进行探究。而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一方面可以询问:“改革开放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引入邓小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邓小平对中国的重要贡献,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其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矢志不移,了解到其放眼未来、勇于担当的精神,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通过音乐背景的学习,教师以历史素材更好地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德育内容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活力课堂,无论是音乐教学,还是德育教学,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力都成为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视频为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同时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互联网和线上教学的发展则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让教师所导入的内容更加新颖,也更具吸引力。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例如,在《松花江上》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提问:“1931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在学生回答是九一八事变后,教师可以继续询问:“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呢?”并播放纪录片《百年中国》“多事之秋”一集的片段,以视频素材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视频播放之后,教师则可以引导:“面对这样的情景,当时的政府却制定了不抵抗的政策,对此,你们有什么感想?”而在后续的歌曲聆听环节,教师同样可以播放《松花江上》的MV。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教师引入了与音乐和良好品德培养相关的视频素材,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提高了总体的教学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丰富资源,更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将教学场景设定得更为生动、逼真。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各种音乐创作的背景环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人工智能的运用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评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也需要注意技术的正确和适度使用。技术只是教学的工具,而非教学的全部,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对知识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让他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忘初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总的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既要引入新颖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也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原则性,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和理解音乐知识。
四、 落实生活教学,引导充分思考
实践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而良好品德的培养也需要落实于生活中。在这样的理念下,怎样引导学生将所学良好品德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倡导以生活中的内容为学习的内容,以社会生活为学习的场所。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能有效将良好品德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在音乐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良好品德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例如,在《乡恋》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实景微课的形式进行导入,全面展现乡土地理环境中的事物。而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就可以询问:“视频中的地方你们熟悉吗?对我们来说,这些东西都属于什么样的地方呢?”以引入“故乡”这一概念。在《乡恋》的鉴赏中,教师一方面需要介绍李谷一的唱法,另一方面则需要让学生充分体悟到歌曲中对故乡亲人和山川的思念之情。之后,教师则可以结合生活继续引导,“你们对家乡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都爱我们的家乡,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又能为故乡做些什么呢?”通过与生活的充分结合,教师有效引导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将热爱家乡的良好品德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将品德教育落实到生活中。
五、 创新教学方法,塑造优秀品质
良好品德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有着与德育相关的素材,也体现在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相应的品德与能力是相当必要的。但在过去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自然也就无法从学习活动中体会到良好品德的作用。如今的教学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和心理教育活动,以有效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一方面需要做好学生小组的构建工作,以同组异质的原则引导学生充分合作,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独思—交流—共享”的方法,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与组内外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而结合挫折教育,教师则可以在以年级为单位的音乐演唱比赛活动之后渗透心理学教育,以刘邦、贝多芬等人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正确应对失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品质。结合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有效在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品格,将德育教学与高中音乐的教学密切结合到了一起。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正感和爱国情怀。
六、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正确习惯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认识,也需要让学生有符合正确认知的行为与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渗透德育教学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也为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与习惯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因此,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结合所要培养的良好品德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有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良好品德,将符合良好品德观念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真正地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黄土高坡》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进入黄土高坡的环保问题,以千沟万壑的过去黄土高原的情形与《航拍中国》中治理多年后,已经有了一丝绿意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环保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而在歌曲学习之后,结合拓展的环保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开展“低碳环保,从我做起”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能完成的环保行为写到一张卡片上,在生活中践行。这样,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教师有效培养了学生环保的良好习惯,更好地发挥了音乐教学中引入的德育素材的效果。
七、 引入德育指标,优化评价方法
转变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促教、促学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而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反思,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根据教学的目标制订评价的指标,根据教学的方法选择评价的方法是相当必要的。如今的教学要求教师落实立德树人为本的理念,基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这一目标的落实,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展开反思,也需要有效提高学生对良好品德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对良好品德的培养展开反思。具体到教学评价中,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入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为学生的反思提供正确的指导。
例如,在《辛德勒的名单》这一课,教师就可以以量表为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其中,立足学科育人的理念,教师可以以音乐核心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培养为框架,制订相应的指标。在良好品德方面,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制订“能否了解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主题时的情感变化,充分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能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能否充分了解《辛德勒的名单》的历史背景,了解辛德勒的可贵品质”等评价指标。通过与良好品德培养相关的指标,教师引导学生就良好品德的培养进行了反思,提高了学生对良好品德的重视程度;通过评价促学作用的发挥,更好地提高了高中音乐德育教学的效果。
八、 结论
总而言之,将德育教学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是提高整体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既需要从内容出发,充分发掘音乐学科中的德育要素;也需要从方法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需要从评价出发,有效树立学生对良好品德培养的正确程度,引导学生从良好品德的培养方面展开反思。在如今教学理念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真正地将立德树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于日常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史赵军.高中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途径解析[J].学苑教育,2022(27):74-76.
[2]何志伟.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及实现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8):102-104.
[3]陈荣辉.以音育德 以乐化人——谈高中音乐教学的德育践行路径[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8):9-11.
[4]常恩怡.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德育教育[J].戏剧之家,2021(6):81-82.
[5]赵芮.论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德育功能的渗透[D].重庆: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