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4-08-01苗升贺俊林
摘 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加强对小学生的文化引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水平,对小学生进行高水平的道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探究传统文化向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的方法。文章主要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与传统文化契合度,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并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129-0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学习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兴趣,创新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情境,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所积累的文化与艺术的集合,包含了人文思想、传统美德、价值观念以及精神修养等方面的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学作品、传统节日、民俗艺术、音乐歌曲、书法绘画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传统文化感染力非常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饮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饮食习惯、饮食背景,结合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背景,结合传统的文化节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的饮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则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相契合。两者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推动对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对课堂活动进行升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一)适宜性原则
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而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多,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要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作用。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优先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文化素材,使得传统文化内容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契合,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对学生友善、孝心、爱国精神等方面培养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三字经》的内容,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学生可以理解《三字经》的核心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孝道、友善等方面的内容,保证传统文化内容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适宜性,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趣味性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要融入更多趣味性强的传统文化。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不够、注意力不强等原因,只有将更多的趣味性浓厚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优先筛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可以快速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将传统文化通过趣味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新鲜的体验感,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弟子规》融入健身操教学中,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和传递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启迪性原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应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过程中有所收获。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相比,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试种一粒籽”活动,在教学中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古诗词引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可以理解种植、收获的自然规律,也可以了解到农民的辛苦,从而受到思想的教育和启发。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培养小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引领小学生进行美德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课堂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环境。
(一)构建主题情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意识方面进行品德教育。为了实现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主题情境,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主题情境中可以不断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在主题情境创设中,如在中秋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团团圆圆过中秋”的主题活动。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明确主题活动内容,从而为学生设计关于中秋节的相关课件。教师通过神话故事、民俗习惯、历史背景等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秋节蕴含的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教师通过对相关活动场景的回顾之后,让学生感恩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与家人一起制作中秋美食,向家人献上自己的祝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中秋节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策划如何过中秋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构建以中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活动的氛围。通过将传统文化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相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创设精品课程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过程中,应重视趣味性内容的融入,做到寓教于乐。如果课堂过于生硬,则很难发挥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打造精品课堂,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启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对整个课堂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认识到为学生搭建精品课堂。首先,基础课程搭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基础课程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有很多就是传统的民族文化材料。将这些材料作为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与分析,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比,传统文化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新的场景,让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完善。基础课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课堂焕发生机。比如,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学习“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明确,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研读,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的品质,在开展主题活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扩展,收集更多相关素材融入课件中,从而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课堂内容并提升责任意识。其次,体验课程。体验课程重在学生的体验感。与基础课程不同的是,体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孝文化”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并深刻地体验孝文化,教师通过相关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校本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还需要开发校本课程,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不断加深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教师通过为学生打造精品课堂,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将传统文化融入精品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营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引入拓展活动
随着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拓展活动,从而将课程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体验性的实践活动项目“传统游戏我会玩”,使学生可以了解多样的民间传统游戏,尤其是本地区的传统游戏项目。在游戏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教师对这些传统游戏的介绍,学生可以通过拍摄视频、手抄报等方式,记录传统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参与传统游戏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这些游戏活动中传递的体育、文化等内容,从被动参与逐渐开始主动参与和学习,从而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向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延伸,传承传统的文化,从而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通过拓展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身心获得体验和发展,也不再是枯燥单一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通过拓展活动的开展,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融入活动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师资培养
在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作为学生的重要引领者和教育者,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得教师可以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可以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其次,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帮助教师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最后,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学习,也可以在平台中分享教学经验,从而相互学习、不断提升。比如,为了加深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广大师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真实的案例,让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方法。学校还可以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中相互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推广共享机制
第一,构建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师在平台中,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传统文化资料,从而将这些资源更好地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加深两者的融合。这些图书、视频、图片等形式的传统文化资料,可以在平台中更好地分享;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更加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第二,鼓励传统文化共享,加强多方合作。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可以将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完善传统文化共享资源,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享与合作,也可以在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传统文化的交流。第三,加强培训和学习,通过培训和学习可以让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在课堂中应用传统文化素材。比如,“文化互动学堂”为上海市的一个传统文化资源平台,在该平台中有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包括书籍、视频以及图片等资料。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更加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平台传播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平台中交流与共享。
(三)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利用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将传统文化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应用VR技术,模拟历史上曾出现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合理应用教育游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传统文化保护活动以及传统文化的表演活动,从而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第三,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在《孝经》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素材,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第四,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景点等进行参观和学习,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课堂的创新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可以使得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五、 结论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提升课堂趣味性,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推动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入。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胜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3(32):62-64.
[2]黄胜男.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3(12):76-78.
[3]朱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策略[J].智力,2023(30):104-107.
[4]陈琼珍.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探究[J].学周刊,2023(27):130-132.
[5]沈秋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3(1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