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巧建“动态模式”助力高中物理教学新发展探究

2024-08-01朱新中

考试周刊 2024年28期

摘 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模式是一种有潜力的教育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和参与者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探讨“动态模式”的概念与优势,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来助力高中物理教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动态模式”;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112-04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动态教育模式”能够实现精准对接学生能力提升诉求,同时实时干预指导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个性化发展。对此,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动态模式”的概念与优势

(一)“动态模式”的概念

1. 动态模式的定义

动态模式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强调使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教育参与者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不同,动态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包括教师、父母、实例、环境等多种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动态模式”更关注不同阶段学生能力发展情况,通过设置多个阶段目标,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动态模式并不只是一种理论概念,更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实践。如何将这一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工具,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和探讨的问题。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动态模式并不是一种“万能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应用动态模式,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有深入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

2. 动态模式的核心原则

动态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传授知识,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路径,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的核心原则包括多样性、个性化、参与性和实践性。

首先,多样性是动态模式的核心原则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和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家庭教育、实际案例等。因此,动态模式强调多样性,即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传授知识,以便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学习。

其次,个性化是动态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学习风格。因此,动态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路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此外,参与性也是动态模式的核心原则之一。动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与教师、家长和同学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最后,实践性是动态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动态模式注重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动态模式”的优势

1. 个性化学习

动态模式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调整教学方法。这种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同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兴趣水平各不相同,采用动态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差异。实施动态模式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教学灵活性和创新意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精确把握,同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动态模式也需要教育管理者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如提供适当的教学资源与工具,以及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项目。

2. 多元化教育途径

动态模式鼓励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活动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进行实验、参加竞赛等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使他们对物理学的理解更加全面。高中物理教学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模拟复杂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物理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获取,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验。

3. 培养综合素质

动态模式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这些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中,这些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高中物理课堂应将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探索、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提高学习动力

由于动态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兴趣驱动,学生更有可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发现物理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然而,这种模式的实施并非易事,教师需要以富有创意的方式设计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外,教师也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实验设备和技术,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相信动态模式将有助于物理教育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的奥秘。

二、 “动态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建构路径与运用方式

(一)关联“游戏”建设“动态模式”,由此实现学习环节的动态化转变

将游戏元素与学习环节紧密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物理知识。以“摩擦力”一课为例,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教师可以实现学习环节的动态化转变。

首先,明确游戏目标。教师需要明确摩擦力的学习目标,如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然后,将这些目标巧妙地融入游戏任务中,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达到这些目标。

其次,设计游戏规则。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游戏,如“摩擦力竞赛”。在游戏中,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小车,然后测试它们在不同地面上的摩擦力,看谁的小车在最短的时间内滑行最远。这个游戏可以引导学生亲手制作、观察和探索,从而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当学生在测试小车的摩擦力时,可能会发现小车在某些地面上的滑行距离比其他地面更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原因,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为了评估游戏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包括成绩和表现、课堂讨论互动、成果展示等。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摩擦力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实时调整,使游戏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回顾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进一步深化对摩擦力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游戏设计进行优化,使下一次的游戏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刹车、溜冰、爬树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依托“合作”建设“动态模式”,由此实现探究环节的动态化转变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物理问题,让他们共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实验中,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导体电阻率的概念,并掌握测量方法。

首先,明确实验的学习目标。了解导体电阻率的概念,并掌握测量方法。为了将合作学习融入其中,可以将实验目标分解为小组任务,每个小组负责不同方面的探究,如电阻率测量实验步骤、不同材料的电阻值探究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实验目标。

其次,小组分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同时根据小组任务,为他们准备不同材料的导体样品,提供测量工具和电路,小组成员协作完成电阻率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来发现不同导体材料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动态”指导。首先,初步评估每个小组的合作成绩,包括实验的完成度、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小组内沟通合作的情况。其次,围绕学生活动过程进行意见整理,了解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看法,是否认为合作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导体电阻率的概念?是否觉得与同学合作有益?以此细化小组任务,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需求。

为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知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例如,为什么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会不同?电阻率的变化会对导体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阻率的概念和应用,从而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活动,如小组之间的竞赛,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让他们更加重视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结果的总结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他们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这个环节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导体电阻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同时提高他们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三)借助“游戏”建设“动态模式”,由此实现复习环节的动态化转变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它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提高学生对复习的关注度和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建设“动态模式”,使复习环节更加生动有趣。以“抛体运动”相关知识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巩固抛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初速度、角度、抛物线轨迹等。

首先,教师需要设定游戏目标。在“体育比赛罚球”的情境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初速度,确保抛出的物体能够准确进入篮筐。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复习抛体运动的相关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抛体运动轨迹的动画模拟,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如初速度、角度等,来观察抛体运动的轨迹变化。通过参数的变化,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抛体运动的原理,并掌握不同参数对运动轨迹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改进游戏中的问题,使复习更加有效。

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增加难度、引入新的情境或提供更多的提示。例如,在挑战过程中增加一些障碍物,让学生考虑如何绕过障碍物进行抛体运动。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抛体运动的应用。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在游戏中的体验和发现,进一步深化对抛体运动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游戏设计进行优化,使下一次的复习游戏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抛体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篮球投篮、标枪比赛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抛体运动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四)围绕“拓展”建设“动态模式”,由此实现实践环节的动态化转变

实践环节是高中物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拓展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际物理活动,如科学实验、观察天文现象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发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并且这种“拓展”与“动态模式”的结合,使得实践环节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富有挑战性。

以“摩擦力”一课为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首先,深化实验内容,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教师可设计一些关于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索摩擦力的性质。比如,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斜坡上滚动不同材料的小球,然后观察小球滚动速度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其次,问题延伸,增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在讲解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下雪天开车要慢速行驶?”“为什么我们的鞋子底部会有纹路?”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选取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机器齿轮的磨损、车辆刹车的性能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摩擦力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针对学生能力间的差异,教师还可将其分成多个小组,鼓励他们合作研究和讨论与摩擦力相关的主题。比如,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自行车、滑板车等,然后研究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摩擦力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团队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动态化指导,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确保实验和活动的安全性。在进行任何实验或活动之前,教师应该确保学生的安全,对可能存在风险的操作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应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动态模式”的构建也使得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动态模式是一种有潜力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样性、个性化、参与性和实践性等核心原则,为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元化教育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加强各个教学环节间的联系,做好实时干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促进其物理核心素养的综合化发展。然而,动态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执行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反馈。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和管理动态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未来,希望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和从业者参与这一领域的探索,为动态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闵巧.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6):59-61.

[2]谭长伟.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6):68-70.

[3]林秀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6):86-88.

[4]朱秀花.“动态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4):204-205.

[5]唐云岭.新形势下中职物理动态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教研),201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