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4-08-01陈翠红

考试周刊 2024年28期

摘 要:立足跨学科视域设计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既是对“双减”政策以及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回应,也是落实初中物理新课标的重要举措。在以往,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往往以知识能力培养为导向,如今,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作业设计应将知识能力培养作为基础,重点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设计能让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类作业。鉴于此,文章立足跨学科视域,探讨了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的意义、原则及策略,给出了相应的实践案例,旨在优化作业设计成果,为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107-05

作业设计是初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知识考察轻自主探究;重试题训练轻过程方法;重书面作业轻实践作业。此外,作业设计过于追求数量,内容有所重复且没有进行合理分层,随意性强,限制了作业检测、提升、反馈等功能的发挥。在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初中物理教师需要优化作业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开展跨学科实践,在作业中引入多学科知识,突出作业的实践性、探究性、生活性及层次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一、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意义

(一)从被动到主动

相较于传统作业,跨学科实践作业的趣味性更强,更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既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又能以挑战性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以实践探究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进行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时,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在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作业完成,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与自主学习意识。

(二)从解题到解决问题

从传统作业到跨学科实践作业,学生的物理学习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从“纸上谈兵”向实践应用发展。立足跨学科视域设计物理实践类作业,需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真实情境为依托。这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学生“做真学问”,而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三)从继承知识到创造知识

现代知识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态势,对学生来说,快速掌握知识远没有深度掌握知识重要。通过设计跨学科实践作业,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索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深度掌握课程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产生更多新奇的想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新知识,发掘自身学习潜力。

(四)从零散到融合

立足跨学科视域进行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教师不仅要整合多学科知识,也要重新整合物理单元知识,实现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这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推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原则

(一)主题化原则

在以往,初中物理作业大多围绕着单个知识点展开设计。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应从单元整体出发,结合单元主题、单元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来确定单元作业主题,融入合适的跨学科内容,选定作业内容及形式,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拓宽其学习视野。

(二)开放性原则

为充分发挥作业的多重功能,在进行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时,教师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学习基础,尽可能地丰富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自主发挥的空间,通过多种途径完成作业,获得能力及素养的提升。

(三)项目化原则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离不开项目、问题、任务等要素。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可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引入生命安全与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主题教育内容,并设置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指导学生以合作形式完成项目任务,有效获取知识,提升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四)探究性原则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立足跨学科视域进行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教师应遵循探究性原则,设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项目,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学科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参考,严格按照物理新课标的内容及要求展开设计。同时,教师应在作业中凸显学科特色,引导学生迁移应用物理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建构性原则

立足跨学科视域设计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教师应秉持“寓学于乐,寓乐于学”的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策略增强作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从而愿意、喜欢、主动探究,突破学习重难点,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七)进阶性原则

在设计跨学科实践作业时,初中物理教师应遵循适应性与进阶性原则,既要确保作业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又要随着教学阶段的变化调整作业内容及形式,使其符合当前阶段物理教学的要求。

三、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形式多样化,落实因材施教理念

跨学科实践作业并不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多学科知识设置探究性问题,驱动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知识技能习得的基础上获得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此外,跨学科实践并不局限于初中阶段的各个学科,教师还可在作业中引入社会热点、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等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吸引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主动完成跨学科实践作业,实现自我提升,将“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实处。

1. 自主选择作业

在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可通过“作业超市”形式突出作业的开放性与趣味性,让学生结合个人能力及兴趣选择作业内容,并结合居家实验、校本课程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与功能。比如,在完成“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后,教师可设计如下跨学科实践作业:制作潜望镜;撰写科技馆参观研学报告;拍摄空中悬浮揭秘视频;剖析“临摹神器”新产品原理等,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或多项作业完成。

2. 短长作业结合

立足跨学科视域开展实践类作业设计,教师可将长作业与短作业结合,长作业主要融合教学单元内容,短作业主要呈现课时所学知识。通过逐步完成长短作业,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单元知识与技能,获得各项素养的发展。举例来说,在“声现象”一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制吉他”为主题设计长短作业,在完成课时教学后布置相关的短作业,完成单元教学后布置长作业,帮助学生渐次弄清吉他发声的原理与制作吉他的方法,掌握“声现象”相关内容。比如,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吉他上固定一根弦,拨动使其振动发声,分析相关的原理;第二、第三课时“声音的特性”以及“声的利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增加弦的数量,尝试更换弦的材质并调整松紧长短,掌握“声音三要素”;第四课时“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演奏吉他,理解噪声与乐音,巩固所学知识;完成单元教学后,教师可设计实验作业、参观研学作业或活动视频作业,适当放宽作业完成时间,让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不断优化改进。

(二)作业内容精选化,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具有综合性、多维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高效整合多方学习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素材,助力学生顺利完成作业。其中,多方学习资源包括了网络数字资源、学科学习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等,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整合运用多维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此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据此选择作业内容及作业呈现方式,体现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与趣味性。比如,在“生活用电”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就设置了“设计家庭节电方案”跨学科实践作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现有的主要发电方式;叙述电的发展历程;了解发电大省有哪些以及各省的发电现状;分析发电大省都有哪些共同的地理特征;分析家庭基本用电需求;计算家用电器的电能消耗情况;思考电与节电的关系以及该如何节省用电。

(三)作业流程趣味化,驱动学生在玩中学

初中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普遍爱玩且好奇心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不够深刻。在面对物理作业时,很多学生都会有抗拒、抵触的心理,收不齐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爱玩的天性,将魔术表演、小制作、小实验、科技创新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作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研学,并将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结合。这样的跨学科实践作业既能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且不论学生能否有效完成作业,他们都能获得一定的经验及教训。

(四)突出单元整体性,NIzCSDyYiKH2lKsb9IGjHsVgqnW5wWYoiUXLAmQkeW0=达到学以致用效果

传统物理作业设计往往围绕着单个知识点进行,重在让学生练知识、记知识,各项作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不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鉴于此,在跨学科实践作业中,教师应从整体视角切入,先探索多元知识的融合点,再加以发散,打通整合各个章节的知识内容。比如,在学习“能量”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打破学科知识壁垒,突破章节内容界限,整合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喜好设计“飞天计划——自制火箭”跨学科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元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火箭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出探究问题:火箭为什么能起飞?随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火箭,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力学知识思考气球火箭起飞的原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尝试制作水火箭并发射,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再次抛出探究问题:影响水火箭飞行距离的因素有哪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探索。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尝试制作更多种类的火箭,如液氮火箭、白醋火箭等。这样的跨学科实践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平等、开放、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任务,使学生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评价增值化,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能否顺利实施,评价方案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评价环节,教师应以增值性评价为主,不单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以此发挥评价激励、导向的功能。同时,教师应认识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此外,教师应细化评价量表,根据具体的跨学科实践作业制订科学详细的评价量表,积极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整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网友点赞、教师点评等评价活动,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做好作业指导,与学生保持交流联系,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要求学生以板报、PPT、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作业成果,为评价的开展提供便利;第三,将评价贯穿作业过程,在中期及后期依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投入作业任务,实现评价的增值化。

四、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实例

(一)作业主题

在完成“重力”一节教学后,教师结合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以科学馆中的自行车高空“走钢丝”展品为灵感,设计了“制作模型:展翅高飞”跨学科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自制“平衡鸟”模型。

(二)制作材料

要制作“平衡鸟”模型,学生需要用到铅笔、小螺帽、橡皮泥、纸张、雪糕棒、502胶水、彩色笔等材料。其中,铅笔和雪糕棒主要用于制作“平衡鸟”的骨架;橡皮泥、小螺帽、502胶水等材料可用于调节平衡;“平衡鸟”的支柱可使用铅笔制作;彩色笔、纸张的使用目的为美化“平衡鸟”。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可自行制作一只“平衡鸟”,布置作业时可让学生观察成品,并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制作材料,降低作业任务的完成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感与成就感,获得知识运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制作“平衡鸟”的其他材料或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实践能力。

(三)原理探寻

“制作模型:展翅高飞”跨学科实践作业的设计原理为“物体重心越低,稳定程度越高”。为引导学生探寻这一原理,教师可设置启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索。首先,教师抛出问题链:自行车高空“走钢丝”的原理是什么?“平衡鸟”模型的制作原理与这一原理是否存在联系?通过观察图片以及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行车之所以能高空“走钢丝”,是因为自行车下放的配重经过了调节,重心有所降低,能够在高空中保持稳定,“平衡鸟”模型的制作也是如此,只要降低模型的重心,就能使其处于静平衡状态。

接着,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放大展示“平衡鸟”模型,给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为后续的动手操作做好铺垫。教师设置的问题如下:①是否可以将“平衡鸟”看作有一定质量分布的重物?②“平衡鸟”处于什么状态?③要使“平衡鸟”处于静平衡状态,需要满足哪些条件?④“平衡鸟”受力如何?⑤静平衡条件下,重力和支持力应满足什么条件?⑥使用1根铅笔与2片雪糕棒制作“平衡鸟”的骨架,铅笔和雪糕棒需要处于何种状态?⑦在制作“平衡鸟”的翅膀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⑧如何使“平衡鸟”的框架处于静平衡状态?

对原理的探究是“制作模型:展翅高飞”跨学科实践作业的难点部分,只要学生深刻掌握原理,便能顺利进行模型制作。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厘清制作模型的基本流程与注意事项。此外,“平衡鸟”模型制作不仅涉及了“重力”相关知识,也包含了“受力平衡”“杠杆平衡”等内容,教师要提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局限于“重力”。

(四)制作步骤

在了解相关原理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平衡鸟”模型的制作步骤,并通过师生探讨完善制作方案,进行成品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提示学生利用好制作原理,调动学过的美术知识,使模型既能保持平衡,又美观大方。

“平衡鸟”模型的具体制作步骤为:①取1根铅笔和2片雪糕棒,使用520胶水将雪糕棒固定在铅笔尖上,确保2片雪糕棒相互对称;②确保雪糕棒与铅笔尖的结合处粘贴牢固,再使用502胶水将小螺帽粘在雪糕棒的前端;③制作好“平衡鸟”基本框架后,将其粘在另一支铅笔笔尖上,观察模型是否处于静平衡状态,若不处于静平衡状态,则使用橡皮泥降低模型的重心,使其平衡;④用彩色笔在纸张上画出鸟的外观并剪下,将其粘在框架上,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提高模型的美观性。

在步骤①中,学生需要注意“平衡鸟”两个翅膀的对称性,确定翅膀的大小。教师应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雪糕棒和铅笔该如何组装才能满足原理要求并制作出鸟的形状?在步骤②中,学生需要确保雪糕棒片和铅笔处于静平衡状态,小螺帽粘贴的位置至关重要;步骤③中,制作关键为对重心高低与稳定平衡原理的应用,教师可提出问题:将“平衡鸟”框架粘在另一支铅笔上,该如何使其保持平衡,可以用到什么材料?以此引导学生使用橡皮泥调节“平衡鸟”的重心,体验物理知识在制作过程中的应用;在步骤④中,制作关键为让“平衡鸟”变得美观,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绘制自己喜欢的鸟类外形,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意实践能力。

(五)自我评价

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物理知识,回顾制作流程,优化完善作业成果。结合“制作模型:展翅高飞”跨学科实践作业内容,教师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便于学生对个人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制作过程。在评价量表中,文章设置了以下评价标准,分别为:①在他人的协助下完成模型制作;②根据教师的提问与指导,独立完成模型制作;③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内容,理解制作模型的原理,独立完成模型的制作;④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内容,理解制作模型的原理,独立完成模型的制作,且模型美观;⑤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内容,理解制作模型的原理,独立完成模型的制作,模型美观大方,并能主动探索制作“平衡鸟”的其他材料与方法。随后,教师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平衡鸟”模型制作过程,你认为你处于评价量表中的哪一层次?要想达到下一个层次,你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自我评价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制作步骤与原理知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班级之间甚至年级之间的交流展示,开展多元化评价。

五、 结论

综上所述,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为初中物理作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能够为物理学习增添乐趣,提高学生对物理作业的期待值,推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设计跨学科实践作业时,教师应遵循主题化原则、开放性原则、项目化原则、探究性原则、学科性原则、建构性原则以及进阶性原则,通过作业形式多样化,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作业内容精选化,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作业流程趣味化,驱动学生在玩中学;突出单元整体性,达到学以致用效果;作业评价增值化,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等策略提高作业质量,让学生乐在其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发展思维及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国军,汤金波.初中“物理+”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10):106-111.

[2]刘小丰,廖洪钟.基于创新素养发展的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J].物理通报,2023(10):63-66.

[3]吴菁华.基于跨学科实践的初中物理单元长作业设计[J].广西物理,2023,44(3):143-145.

[4]赵志强.初中物理教师跨学科实践教学认知能力调查与提升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4(9):56-60.

[5]胡明珍,王泓杰.“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百变作业设计[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40(7):5,30.

[6]王宇,郭芳.促进思维发展的实践类作业设计与实施[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52(18):33-35.

[7]葛亚梅.“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4):83-85.

[8]张宗义.“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