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策略探究

2024-08-01陈瑞春

考试周刊 2024年28期

摘 要:数学素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素养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自我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从中领悟数学本质,引发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能力。

关键词:活动体验;数学素养;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085-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必须基于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融入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并学会将一些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构建为相应的数学模型,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素养为借助学习数学逐渐构建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实用能力等综合素养。数学素养的构建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当中,逐渐学习与反证的自我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并逐渐构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一、 在“创造”中领悟数学本质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会进行‘再创造’的学习,是一种高效正确的数学学习法,应让学生在学习时自己寻找和发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再创造’的学习,而非直接教授给学生知识。”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上,从宏观的层面把握数学教学,深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抓大放小的方式,在突出重点知识内容的前提下,不要在意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避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完全由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少进行自主思考。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思维进行独立学习。通过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学习数学知识。而当学生研究与发现数学知识之后,不仅能够更加牢固地进行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有效85eacad9854721bd855f1f89f58447e8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建构知识,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教师可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提出活动内容——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对比,认识到“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可以一眼看出”后,引导学生把10根捆在一起,感悟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再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十位及其计数单位。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可深入体会“数位”“计数单位”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

实践证明,如果单纯地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理论式、灌输式的数学教学,学生不参与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就只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效果不明显,难以真正理解学习内容,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只是暂时记忆知识,时间稍长,就会忘记。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不仅难以有效掌握所学知识,更谈不上领悟数学本质,拓展学科思维。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自行寻找和发现知识,真正做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自主学习。这种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不断思考与实践运用,寻找并发现高效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我寻找总结的高效学习法,相较于其他的学习方式方法,更能够切合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二、 在操作中引发数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良好的数学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化的模仿学习,而是要动手动脑地进行学习并通过互动交流拓展学习思维。”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引发数学思考,内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边学习、边思考,引发深入思考。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如果学生仅仅是应用理论学习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未经过实践思考运用,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掌握并有效运用数学知识的。因此,教师应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思考学习。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必须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使其进行基于探究数学原理、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在学生们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算理与算法,拓展数学算思维,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24+9”算式时,让学生先用小棒试着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摆的小棒想一想:你要把9根小棒放在哪里?为什么不把它放在两捆小棒的下面?生1:“9根小棒代表9个1根,2捆小棒代表2个10根。它们的含义不同。”生2:“9根和4根都是单根,单根和单根一起加。”老师:“看着你摆放的小棒,你能算出24+9的结果吗?”生1:“我先计算4加9等于13,就是1捆加3根,再加2捆,就成了33根。”生2:“我先计算6根小棒和4根小棒等于10根。10根小棒正好捆成1捆,放在2捆下面,总共就是33根小棍子。”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闭上眼睛,回想你摆小棒的过程。你能说说‘24+9’是如何计算的吗?”生1:“4+9=13,20+13=33。”生2:“24+6=30,30+3=33。”然后,老师接着问:“24里面有2个10,结果里面为什么有3个10?”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层次。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独立探索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还理解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即个位和个位相加,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就比原来多了一个十。

又如,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审题分析,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桃子?”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放置小棒方式进行运算?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提出:首先,可将4捆小棒分为2部分,每1部分为2捆,也即是每1份的数量是20个;再将8根分为2部分,每1部分为4根。然后,让学生根据放置小棒的过程,试着写出相关的运算过程,即40÷2=20(个),8÷2=4(个),20+4=24(个)。最后,让学生再想一想,能用除法竖式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吗?在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后,让学生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解释竖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讲述如何进行运算?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的方法。

在此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又把列竖式的算理与小棒的均分过程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逐渐寻找出计算方法,实现动手操作与数学思考和谐共舞。虽然,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走一些学习的弯路,遇到一些学习的困难与挫折,却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领悟数学的内在原理。借助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必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其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式,既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的热情,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保持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状态。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三、 在互动交流中培养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在学习时,应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学习平台,让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互动交流学习的方式,互相启迪,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方法。由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学生在交流学习当中所提出的学习想法,会基于不同的视角与层面进行论述。这些个人的学识见解、方法策略,能够带给他人一定的启发。学生通过不断互动交流既发现了自身的知识点的缺漏和自身方法的不足之处,又发现别人独特的方法与策略,学习了别人的长处与智慧,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在整个交流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在互相碰撞中产生火花,闪现灵光,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构建起自身的数学思想体系,促进学生自身的数学思想更好地发展。

如教“质数和合数”一课时,当学生学习到新的自然数的分类法之后,教师可创设一些学习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如17,22,35,37,87,1,13572这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再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进行交流学习时,一些学生提出:“我是按照这个数有几个因数进行认定。”一些学生提出:“首先应寻找到这个数的全部因数,再确定它属于什么数。”一些学生提出:“可运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法,即为观察此自然数在具备1和本身两个因数之外,是否还有第三个因数?若有,则可判断为合数。如13572,其还有第三个因数2,因此,可判断其为合数。”在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可围绕学习问题进行相互辩论,并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观点。如此一来,学生在这样的良好学习氛围当中,其数学学习思维就能够有效地拓展。

在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时,教师并非让学生完全进行自学,而是要给予学生思维指导。教师并不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要从思维引导的角度,让学生围绕这些学习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地发表学习见解。这样一来,学生在交流学习中,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比较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发现自己思维方式上的优势与不足,从中找到自己的学习突破口与提升空间。在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各自的不同,让他们进行板演、阐述、说理,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展现多样化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引导其他同学对其阐述的方法策略进行质疑、提问,明晰解题思路。通过这些不同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的互动交流,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与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摸索高效合理的解题方法,深化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建构符合自身实际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 在应用中提升数学能力

国际学生素养评估项目研究提出:“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通过充分认识数学在学习生活当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体现具备创新意识、关注社会发展的公民,在学习数学与运用数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追求应该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通过强化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可让学生基于生活化的视角看待数学学习,并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学习的获得感和喜悦感之后,进一步增强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深入探索知识应用,在应用中能够更加牢固记忆、深刻理解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减法》时,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商场、超市购物,并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算一算购物小票上的总价钱,看看结果与小票上算出的价钱是否相等,验证售货员阿姨找的钱对不对……课上,学生有的运用整数加减法法则,计算元、角、分;有的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想从例题中受点儿启发;有的借助生活经验积累,拿起笔进行演算……学生在尝试、讨论、交流中,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这种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学习活动,给枯燥的计算教学赋予了生活的气息,让计算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同时,学生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时,也逐渐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所具有的应用性。

又如,在教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在哪些场景下会运用到乘法,并依据现实生活中家庭购物的情境,创设相关的数学问题:(1)小明家购买肉类与蔬菜的费用平均每天为50元,1个月的合计购买肉类与蔬菜的费用为:50×30=1 500(元);(2)某艺术学校的舞蹈、歌唱培训班有3个,1个班有22人,这所学校的舞蹈、歌唱培训班共有人数是:3×22=66(人)(3)居民小区有12幢楼,每幢大约住28户,小区大约有:12×28=336(户)……运用此种生活化的乘法计算题目,能够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并可充分调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有关乘法问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悟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数学学习时,有意识地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无用的看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应用中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化,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达到课堂即是生活、知行学用一体的境界。

五、 结论

总之,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数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3-5.

[2]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

[3]陈忠民.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2(10):103-105.

[4]侯煜群.PISA中对数学素养的测试及其启示[J].中学数学研究,2015(9):12-15.

[5]许辰.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与指导探究[J].新课程,2022(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