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案例分析

2024-08-01虎雪莹

考试周刊 2024年28期

摘 要:精准教学强调行为目标和及时反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与协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课堂教学不能实现“精准化”,那么教学质量就不可能达到优质的程度。这符合“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精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077-04

2021年7月24日,国家“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实施后,教师最初的忧虑是如何在“双减”政策下保证教学质量;到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最终摸索出一条逐渐成熟且切实可行的道路——精准教学这一“双减”政策落实的必经之路。精准教学就是教师借助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对数据进行精准挖掘,收集整理学生过程性学习痕迹,分析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需求。在学习过程中使共性或个性问题得以呈现,从而以科学的方式制订精准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个性化辅导。精准教学避免了盲目过量的作业练习以及课外辅导培训,与“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减负、提质、增效正好吻合。

一、 课前精准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对计数单位“个”“十”“百”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1 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让学生学习计数单位“百”以及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是重中之重,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十进制。本单元学习的数域扩大了,数的认识重点更注重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引入教学,从体育馆的主题图,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生活中还有比100大的数,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然后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数数的过程,突出用合适的计数单位数数的优势,并重点突出十进制。

2. 新课程标准分析

(1)内容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认识1 000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学业要求:认识计数单位“千”,能够正确的认、读1 000以内的数;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

(3)教学提示: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使学生在数的过程中理解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加强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计数单位“个、十、百”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并且在生活中也接触过比100大的数。为了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为课堂精准实践做好准备,文章从数数、计数单位、数拐弯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在数数方面:学生对以群计数有初步的认知,但是学生日常对“千”的接触较少,对1 000到底有多大,不容易清晰感知,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对数像1 000这样较大数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在计数单位方面,虽然学生对十进制关系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对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可以完成数拐弯数,但真正说出为什么,在计数器上拨出此数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利用各种直观的方法,数形结合,掌握数数的方法,进一步落实学生数感的培养。

(三)教学安排及流程

针对本节课的课前精准分析,将本节课做以下安排:活动一:借助现实素材,体会生活中的大数,帮助学生建立1 000的直观表象;活动二:迁移百以内数数的方法,借助点子图去数1 000个物体感受以群计数的意义;活动三:利用迪纳斯方块和计数器直观感受十进制关系;活动四:通过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体会“位值”思想。

二、 课堂精准实践

(一)创设情景教育揭题

师:这是北京武警总队出征前的照片,你们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人?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借助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现实素材,既具有爱国教育意义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千”

1. 数一数

师:老师用小点子来代替他们,然后整齐排列出来,小组合作,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将数的过程用平板拍照上传至云端。(限时3分钟)

建议:

(1)先独立思考如何才能快速数出总人数?再4人一小组讨论;

(2)在这张纸上,可以数一数,圈一圈,写一写,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

(3)怎样表示让别人一眼看出是多少人呢?

2. 数形结合,体会“千”的产生

师:讨论:我们把刚才你们数的过程,用迪纳斯方块表现出来,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给出10个小正方体。出示动画,边出示学生边思考。

(2)给出10个竖着放在一起小正方体。出示动画,边出示边数。

(3)出示100个小正方体,出示动画,边出示边数。

生1:10个小正方体竖着放在一起,相当于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把10个小点圈成一小圈,它告诉我们10个一是一个十。

生2:10个小正方体竖着放在一起,就相当于刚才我们把10个点圈在一起,有10个圈,也就是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生3:把100个小正方体放到一起,一百个圈一圈,也就是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就是十进制。

3. 结合计数器,认识数位顺序

同桌2人合作,一位同学拨,另一个学生读。

4. 介绍古人的计数方法

师:古人在计数的方法上,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动画演示)

师:为了方便计数,他们把大小不同的石子依次摆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不同的计数单位,就产生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动画演示)

5. 建立“一千”的直观表象

出示生活中1 000个物体的场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有四个层次:①呈现问题与点子图,引导学生一百一百去圈(数数),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体会以群计数的方便之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学生将数数的过程拍照上传提交,帮助教师整理、优化出更方便的方法,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个性化辅导提供了帮助。②结合课件动态演示将一个个小立方体结构化的过程,借助几何图形直观、自然地引入新的计数单位“千”,很好地实现了学生迁移知识经验。借助直观模型表示数的含义,建立前后联系,让学生树立模型意识。③通过介绍古人以“石子”计数表示羊群数量的情境。从石子、计数器珠子的位置、计数单位再到数的符号化表示,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事件中轻松地理解了位值原则。感悟数学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对数学发展的作用,体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义,形成数学想象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数感。】

(三)经历拐弯数,不同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

1. 看图拨数

(1)

(2)

2. 拨拐弯数

拨一拨:用计数器数数(课本75页)

小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后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小木块图和计数器,以游戏贯穿其中。首先让学生看到小木块的数量(形象的),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具象的),再引导学生读出这个数(抽象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满十进一”的原则,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进位制。引导学生通过形象观察、具象拨珠子、再到抽象的读数,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四)巩固练习,发展数感

师:同学们会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了,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老师将下面2道题通过平板发给大家,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现在是( )百( )十( ),再在个位上拨一个珠就是( )。

(2)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多少?连一连。

542 205 650

5个百5个十5个一

【设计意图:第1题借助计数器呈现了999,原因有三:其一,深化学生对十进位值制的认识;其二,巩固学生对1 000的认识;其三,让学生体会计数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感。第2题沟通了数位上的数与相应的直观模型的关系,巩固学生对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的理解。虽然都是5,但由于这三个数中“5”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课堂即时反馈练习,平台统计出答题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错率和错误的共性,有针对性地讲评,精准解决学生思维困难点,同时为课后个性化辅导提供了依据。】

(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想学些什么?

(2)静静的想一想,如果1 000分是满分的话,

下面哪个数最能表示你今天的学习情况?

999,1 000,600,1 001

三、 课后精准辅导

“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切的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便于课后点对点精准辅导,课后将下面课堂反馈调查表通过平板发送给学生,及时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做出的反馈。

针对课堂反馈结果,对感觉授课内容难度较高或跟不上课堂节奏的同学,要通过课后组建学习群、微课投放、单独讲解、等方式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及时予以帮助和讲解;针对大部分学生感觉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在班级群里通过投放重难点专题微课进行辅导巩固,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根据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设计适合不同学生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内得到提升。

四、 教学反思

精准教学是“双减”政策教育教学的必经之路。同时,精准教学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精准分析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的目标以及重难点、实施教学方法,以及精准定位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三个方面着手是有效的教学尝试。积极营造高效、有趣、营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师从业者应有的追求。

(一)精准教学应有精准的课前分析

课前精准分析是进行精准教学的基础。“双减”政策下课前的精准分析要求教师从业者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提质、增效,所以真正的课前精准分析是在对“三书”(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深刻研究与多方位解读后,结合当下学生学情的客观分析,完成从“备教”到“备学”的转变。对一节课的内容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解读,做好从学生的角度授课、从老师的角度学习的准备,使知识与技能、内容与形式、结果与目标高度吻合,达成教学活动所指向的预期目标。

(二)精准教学应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

核心概念是精准教学的本身。新课程标准提出核心概念对教学工作有着提质增效的指导意义,这与精准教学的现实意义不谋而合,省去烦琐的课程环节及不必要的知识结构,突出课程核心,所有的教学安排都以此展开,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的“减负”。那么该怎么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教师从业者应当有一个观念的转变,那就是从“量”到“质”的转变,更通俗地讲就是从提高学生成绩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在点子图上圈一圈、观察迪纳斯方块结构化的过程、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等活动,借助直观模型,充分体验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符号意识,发展数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给核心概念以核心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高效与精准。

(三)精准教学应有精准的课后辅导

课后精准辅导是精准教学的重要保障。进行课后精准辅导的前提是教师对本节课学情有精准定位及全面了解。于本节课而言,采用了较为常见的课堂问卷方式,让学生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同时将这种认知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对课后辅导有针对性,实现点对点辅导。精准的课后辅导重点在于“区别对待”: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班级学习群通过投放微课辅导,进行重难点讲解与巩固;对少数极个别理解较为困难的学生要通过线上组建学习群、线下单独辅导等方式做到“量少而精”地答疑解难。课后精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所有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及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成忠.新课标背景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浅谈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23(43):126-129.

[2]谢婷婷.基于智能教学环境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研究——以“读书郎智慧课堂”教学运用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3(10):28-31.

[3]蓝艺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案例分析——以“认识钟表”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5):8-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