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儿童视角下幼小衔接“优”体验的探究策略
2024-08-01欧祎婷
摘 要:随着学前教育工作的推进与优化,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成了幼儿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精准过渡的必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幼小衔接落实工作,依然存在内容片面、依赖说教、基于成人视角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成效。对此,文章主要通过结合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儿童视角为核心,进一步就幼小衔接工作的视角、活动内容、活动周期、联动对象等进行有效调整和推进,为幼小衔接的渐进性、实效性的落实和推进提供策略支持。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007-04
随着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探究幼小衔接问题被赋予了更加重大的意义,幼小衔接实践也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引。对此,文章主要依据此《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学前教育指导精神,以幼小衔接工作落实作为载体,针对幼小衔接工作中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探索视角不合理等问题作出优化,为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提供多元化的探索路径。
一、 传统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步入小学教育最重要的过渡环节,针对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在学习环境、课程内容以及作息安排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系列的工作落实有效地弥补幼儿的能力不足与认知差异,合理调整幼儿入学前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目前,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依然存在若干问题,造成幼小衔接工作落实成果很难实现预期,无法有效保障幼儿能够顺畅、愉快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一)课程内容片面,忽略幼儿发展的连续性
以往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大部分课程活动都建立在预设的课程内容基础之上,教师与家长普遍过度重视知识性衔接,对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缺少关注,忽视对幼儿在幼小过渡期情感需求的回应;“抢跑”现象更是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反感与焦虑,使得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缺乏精准性与针对性。目前,很多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从幼儿园大班开始至小学一年级结束,而忽视幼儿学习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单纯依靠阶段性的学习活动更是无法满足幼儿对幼小衔接的需求。
(二)依赖说教环节,缺乏幼小衔接的实践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的成长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而幼小衔接工作落实也需要引导幼儿借助体验环节,逐步弥补对学习环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不适感。”基于儿童视角,体验是幼儿提高自身的认知的核心方式。然而,传统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过于重视说教环节,忽略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体验与感受。不少幼小衔接工作更多是从教师和家长的视角切入,忽视幼小衔接的真正主体——儿童。忽略体验元素的活动势必会造成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浮于表面,无法彰显作为当事人的幼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生活体验和意义感受。
(三)基于成人视角,忽视幼儿行动的主体性
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基于成人的视角,以成人为主体分析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探讨小学的学习生活特点,考查影响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的各种关键性因素,进而按照预设内容开展活动。其虽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内容帮助幼儿逐步明晰小学教育的特点,并模拟小学的活动模式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作出“预热”;但对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意义、体验和感受的关注及理解有限,忽视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需要,幼儿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获取直接经验,更未能引导幼儿主动构建相关的应对策略,影响幼儿对小学生活主动探索兴趣,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结合以上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以儿童为主体推进幼小衔接的规范开展,形成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
二、 探索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有效策略
(一)倾听幼儿,探索以儿童为本位的有效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需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珍视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搭建通往小学的认知桥梁。对此,教师需要倾听幼儿的声音,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支持,让幼儿的表达成为幼小衔接课程的重要部分,保障幼小衔接工作的灵活性与多元性。例如,“参观小学”是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组织幼儿在入学前会组织的一项活动,以往很大程度上仍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希望通过参观小学的活动来获得对小学的基本认知,从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有效降低幼儿的不适应感与对未知环境的恐惧感。然而,认真倾听幼儿的声音,教师就会发现短短半天的参观活动未必能帮助幼儿建构对小学的完整认知,幼儿心中依然有很多的困惑和担忧。比如,他们会担心小学校园太大找不到教室、担心交不到新朋友、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等。于是,文章从儿童的视角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重新探究。在2024年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重新思考怎样遵循幼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幼小衔接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和全体幼儿召开了第一次讨论会,这个讨论会只讨论一个问题:“关于要上小学这件事,你怎么看?”幼儿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是向往、期待、好奇;有的不想去、没有安全感;不想失去好朋友……可以看出,在上小学之前,幼儿的心情是复杂多样的。而这些他们的想法也就恰恰指向了入学准备的关键指标。老师开始根据幼儿关于入学适应、关切的问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制订和选择课程内容。根据他们的已有经验有效确立具体的课程目标,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随着课程的开展,老师和孩子们开展了第二次讨论会:“如果我们要去参观小学,你们希望园长老师什么时候帮我们联系呢?这次再去参观小学,你们想问什么、想听什么?”让孩子思考自己想要问的问题。教师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并进行了梳理,深入感受到幼儿在入学前对未来小学生活的种种微妙而鲜活的期待,以及在此过程中真切而实在的体验和感受,并将此作为下一个阶段参观小学的切入点,增强了幼儿参观小学的目的性。在参观小学时,教师根据幼儿各自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根据各组的观察重点组织深入的参观活动。参观结束后,孩子们通过图画、文字、符号等方式呈现出自己参观小学后的收获和思考。教师通过孩子们的作品进一步倾听到儿童内心的真实的声音,更准确地了解儿童对“小学”以及“上小学”的看法和态度。通过这次基于儿童意愿的参观活动,孩子就更加向往小学生活了。
在讨论会中,组织幼儿教师相互分享、互相倾听彼此的感受,萌发第二次参观小学的愿景;借助倾听和讨论,让集体的智慧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并倾听幼儿的需求,充分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照顾到每个幼儿的想法、感受和认知特点,引导他们和教师一起发现、反思、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活动,复归幼儿积极行动者的地位
杜威强调:“做”才是儿童的本性,主动作业是儿童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他认为主动作业可以通过创造情境获得经验,是儿童的兴趣所在,是儿童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幼小衔接课程应从注重讲授转移到注重幼儿的活动,复归幼小衔接中幼儿作为积极行动者的地位。他们通过多元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主体角色转换的过程大力施展自己成长的力量,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不断积累宝贵的认知经验。例如,在全园开展运动周活动中,老师组织幼儿通过小组探究、调查比较、分享交流、采访记录等方式,共同讨论如何举办一场新颖而且让幼儿喜欢的运动周。他们向幼儿园提出申请,大胆表达并制订自己喜欢、更加合理的运动周活动方案。相对以往完全按照教师预设所开展的常规性运动周活动,这的确是一种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主动参与设计运动周的队徽、班牌,以及确定后期运动项目,所有活动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此活动过程中,幼儿在体验学习乐趣的基础上,拓展了知识和经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教师在整个课程活动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和探索。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小衔接,应对未来小学生活的挑战。
(三)延伸周期,渗透于幼儿园三年的全程式教育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3~6岁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这为教师重新审视幼小衔接实践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宏观政策视角,也使得入学准备教育的实施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是全程准备、全面准备的过程,应该渗透贯穿于学前教育三年的入学准备教育之中。入学准备包括儿童良好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倾听意识、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语言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准备。这些能力培养应依据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在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冲刺阶段,再进一步提升。例如,全园运动周活动、读书月、自理能力竞赛等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全园大型活动,中小班的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在小班年段举行的自理能力竞赛中,孩子们积极地互动学习,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积累相应的经验。在竞赛活动中,幼儿积极参加自理能力比赛,为今后步入大班、小学做好准备。另外,全园运动周活动中,幼儿全程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观察、思考、交流,为将来的小学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充分满足幼儿持续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渗透各种能力的提升教育,也为幼儿的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表演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幼儿通过绘画来回顾自己的活动经验和感受,其实就是发展他们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入与昨天气温相比较的过程,让幼儿感受温度的升高与下降,讨论应该增添还是脱减衣服。同时,在户外活动前穿脱外衣时,教师应逐步减少帮助,教会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如学习自己拉衣服拉链、对着镜整装等,让幼儿学会照顾自己,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小问题等;由原来的多次提醒和帮忙改为要求幼儿互相检查督促,使孩子懂得注意自己的仪表和着装,既是尊重别人,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所有这些学习和生活的体验都是幼儿日后进入小学展开符号化、概念化和学科化的经验支撑,并且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性。
(四)联动协同,构建家、园、校一体化的衔接机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由此可见,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需要打破以往单一的幼小衔接模式,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均应以幼儿为中心,确立“为儿童服务”的工作观念,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共筑科学的教育生态。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启蒙教师的重要角色,其幼小衔接教育观念及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入学准备和适应水平。这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积极进行交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合作制度、召开会议、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宣传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小衔接,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内容和方式,明确并规范各自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行为,引领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家长合理参与衔接过程,并以科学衔接理念为原则,发挥家庭教育的推动作用。其次,可以通过搭建家园沟通的平台,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讲座宣传、微信平台、公众号平台等互动形式,增加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机会,同时也了解家长在教育中的需求和困惑,为家长提供可操作、适宜的教育建议。最后,在家园共育推动幼小衔接的工作过程中,家长、幼儿园需要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幼儿园可以引导家长科学参与幼小衔接,在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后,制订共同的幼小衔接教育目标,鼓励家长根据各自孩子的个性特点对课程目标进行优化和补充,助力幼小衔接工作,为后续幼儿能平稳过渡小学生活贡献教育力量。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和小学应作为最重要的两个主体,需要承担各自在幼小衔接中应有的担当。而鉴于以往幼小衔接工作中,一直存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断层的现象,在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和小学双方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双方应当合理利用互通式教研、定期开展分享交流会等方式互相了解,围绕儿童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掌握学段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一起分析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共商幼小衔接的课程方案,做到课程衔接一致。在此联动过程中,小学应树立衔接意识,逐步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和做法,基于儿童视角,积极倾听幼儿需求,主动调整低年段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适宜儿童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帮助幼儿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与小学、家庭合力构建幼小衔接的桥梁,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 结论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对幼儿在准备进入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面对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做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及幼儿家长共同关注和重视,用心倾听幼儿的发展需求,抓住一切机会开展相应活动,聚焦多元化探索的方式,积极投入幼小衔接工作,关注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状态,通过多元的活动引导帮助幼儿健康、迅速地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最“优”体验。
参考文献:
[1]何意梅.浅析幼小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3):7-9.
[2]吴彩萍.基于儿童立场 科学幼小衔接[J].早期教育,2023(13):47-50.
[3]王凤叶.幼儿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与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3(9):7-9.
[4]刘忠娟.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好家长,2023(5):96.
[5]肖玉兰.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3(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