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定语从句教学的难点与突破策略
2024-07-30谢彪德
摘 要 文章深入探讨了定语从句教学中的四大挑战:语法规则的深层结构与表层形式的矛盾、母语思维模式的干扰、认知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以及语境缺失与意义剥离的教学现状。这些挑战影响了学生对定语从句的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为应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构建认知桥梁、强化语境教学、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以及减少母语负迁移等。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提高他们的英语语法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定语从句;深层结构;表层形式;母语干扰;认知发展;语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8.036
The Difficulties and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in Teaching Adjective Clau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XIE Biaode
(Gaoba Jianshe Nine-year School, 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four major challenges in teaching attributive claus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form of grammar rules, interference from native language thinking patterns, limitation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context loss and meaning detachmen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se challenges affect student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 use of relative claus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eachers need to adopt targeted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cognitive bridges, strengthening contextual teaching, considering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reducing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Through these strategies,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grasp the usage of relative clauses, improve their English grammar level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words adjective clauses; deep structure; surface form;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cognitive development; contextual teaching
定语从句作为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复杂句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发现,定语从句的教学与学习往往伴随着诸多难点和挑战。这些难点不仅源于定语从句本身语法规则的复杂性,还受到学生母语表达习惯、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初中英语定语从句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突破策略。通过系统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期望能够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定语从句,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将为英语教育改革和创新贡献一份力量,推动初中英语教学向着更加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1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教学的难点分析
1.1 语法规则的深层结构与表层形式的矛盾
定语从句的深层结构蕴含着丰富的语义关系,这些关系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往往难以从表层形式中洞察到这些深层的逻辑结构[1]。在英语中,定语从句通过关系词、语序等手段在表层形式中得以实现,但这些手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显得复杂且难以理解。这种深层结构与表层形式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定语从句时常常感到困惑。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把握定语从句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从而导致在实际运用中出现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从表层形式到深层结构的认知桥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定语从句。
1.2 母语思维模式的干扰
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汉语作为主题突出语言,其句子结构以主题为中心展开;而英语则是主语显著语言,句子结构以主语为核心。这种差异对于中国学生学习定语从句时产生了明显的干扰。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带入英语学习中,导致在理解和运用定语从句时出现困难。例如,他们可能习惯于将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词之前,而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则通常放在被修饰词之后。这种母语思维模式的干扰不仅影响学生对定语从句结构的理解,还可能导致他们在表达时产生不地道的英语句子。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跨文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思维模式的干扰,更好地适应英语的句子结构特点。
1.3 认知发展阶段的局限性
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阶段,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高度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定语从句作为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高阶概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才能全面掌握。然而,由于初中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在学习定语从句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定语从句中复杂的逻辑关系,也无法准确运用定语从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2]。
1.4 语境缺失与意义剥离的教学现状
当前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语法规则的传授和操练,而忽视了语境的创设和意义的传递。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定语从句时只能机械地记忆规则而无法真正理解其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由于缺乏真实的语境支持,学生很难将所学的定语从句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流中。这使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且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积极创设真实的语境,将定语从句的教学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定语从句进行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实际运用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 突破策略
2.1 构建认知桥梁:从已知到未知
在构建初中生对定语从句的认知桥梁时,教师应采取渐进式的教学策略,从学生已熟悉的简单句出发,逐步引入更为复杂的语法结构。这种逐步过渡的方法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使他们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逐步扩展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简单句与复合句中定语的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定语在句子中的修饰作用,进而类比地引入定语从句的概念[3]。
例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简单句:“The girl is smart.”,然后添加一个定语:“The girl in red is smart.”,让学生观察并理解“in red”作为定语修饰“girl”的作用。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将这个简单句扩展为一个包含定语从句的复合句:“The girl who wears a red dress is smart.”,并通过对比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who wears a red dress”作为定语从句修饰“girl”的复杂形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已知的语言知识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对未知语法结构的认知,还能通过具体的例子加深他们对定语从句作用和结构的理解。同时,这种教学策略也体现了语言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英语语法的学习。
2.2 强化语境教学:意义与形式的结合
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强化语境教学至关重要。为了实现意义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致力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语境[4]。这种语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还能激发他们运用定语从句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购物场景中的顾客和售货员。在对话中,学生需要运用定语从句来描述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特征,如:“I' m looking for a shirt that matches my pants.”或“Could you show me the books which are written by Shakespeare?”
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定语从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在实际语言交流中的功能和意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语境教学方法,以实现语法教学的意义化、交际化和实用化。
2.3 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结合
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显性教学通过明确的规则传授和结构化操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定语从句的基本框架和用法,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定语从句的构成要素、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的选择原则等显性知识,配合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并熟练运用基本的定语从句结构。然而,显性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因此,在高级阶段,隐性教学的引入变得尤为重要。隐性教学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感知、理解和内化定语从句的复杂用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包含复杂定语从句的英文原著、进行以定语从句为主题的写作练习、或在口语交流中鼓励使用定语从句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定语从句的高级用法。这种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够确保学生对定语从句规则的准确掌握,又能够提升他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灵活性和地道性。
2.4 错误分析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在定语从句的教学过程中,错误分析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保持敏感,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归类。通过深入了解错误的根源和共性,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学习难点和误区,为后续的针对性教学提供有力依据。例如,若学生频繁在关系代词的选择上出错,这可能反映出他们对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与关系代词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设计专门的练习和讲解,帮助学生澄清概念并强化正确用法。
同时,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错误情况,通过课堂互动、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建议。这种反馈不仅应指出错误所在,还应引导学生理解错误的成因并提供正确的修正方向。例如,对于学生在写作中误用定语从句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批注和建议,指导学生如何更准确地运用定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思想。通过这样的错误分析与反馈机制,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逐步掌握定语从句的正确用法,实现语言技能的稳步提升[5]。
2.5 跨文化对比:减少母语负迁移
在教授定语从句时,跨文化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对于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语序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定语从句时受到母语思维模式的干扰。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应积极引入跨文化对比的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在定语表达上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在句子构造和语义传达上的不同特点。例如,教师可以指出,在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则位于被修饰词之后,这种语序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运用定语从句时出现语序混乱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定语从句在英语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如通过对比汉语中的“穿红衣服的女孩”和英语中的“the girl who wears a red dress”,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在定语表达上的差异的理解。通过这种跨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定语从句,提高他们在英语表达中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3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突破策略在定语从句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首先,通过构建认知桥梁,使学生能够从已知的简单句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定语从句,降低了学习难度。其次,强化语境教学,将定语从句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再次,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有机结合,既注重规则的明确传授,又强调语言实践中的自然习得,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此外,错误分析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促进他们不断进步。最后,通过跨文化对比,减少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了学生对定语从句的准确理解和运用。综上所述,这些突破策略在定语从句教学中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法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智龙.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定语从句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Z1):62-63.
[2] 曹娅若.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优化语法教学活动设计——以介词+which/whom引导的定语从句为例[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3(34):83-85.
[3] 于翠红,阎睿.中国学习者英语简化定语从句视译中的加工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56(1):101-112,160-161.
[4] 王夫娟.基于PACE模式的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6):84-87.
[5] 林佳妮.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以定语从句为例[J].英语广场,2023(33):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