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全育人”理念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现教育公平
2024-07-30张裕林潇晖杨帆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贯穿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而在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存在工作主体较为单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工作体系不够完备等现实问题,让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争议。文章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构建联合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全员资助育人、健全资助育人机制实现全过程资助育人、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资助育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 教育公平;三全育人;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8.012
Promoting the Funded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ZHANG Yu, LIN Xiaohui, YANG Fan
(Shantou Polytechnic, Shantou, Guangdong 515000)
Abstract Educational equ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equity. Educational equity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supporting education, but in the practice of supporting education, there ar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a single work subject, inadequate work mechanisms, and incomplete work systems, which have led to disputes in achieving educational equity.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o construct a joint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to achieve full staff funding education, improve the funding education mechanism to achieve full process funding education, improve the funding education system to achieve all-round funding educa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Keywords educational equity;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funding for educ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教育公平的新时代内涵。资助育人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根本任务在于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位。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贫困认定标准、资助评判过程、资助育人结果等方面决定了教育公平能否真正实现。因此,探讨教育公平目标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哪些现实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如何通过资助育人真正让助学金弥合由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鸿沟,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议题。
2 教育公平目标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2.1 资助育人工作主体较为单一
资助工作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在于助学金申领程序的公平正义,建立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基础之上。然而,在资助申请环节,当前参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负责资助工作线条的一线辅导员与为数不多的校级专职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实践中,高校往往难以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资助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资料杂,申请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于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线辅导员而言,仅能从申请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作风、消费习惯等侧面了解该生情况,这难免与申请学生及其家庭全面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此,资助育人工作者往往只能默认申请学生所提供的材料客观真实,能有效反映该生及其家庭情况。
2.2 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在实践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资助育人工作者数量不多,资助育人队伍建设缓慢,其大部分时间集中于资助材料收集校对等事务性工作。实践中育人环节多由专职资助育人工作者组织、资助工作线条的辅导员开展,未能形成校内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由于申请资助的学生数量众多,工作者与辅导员更倾向于整体性、大水漫灌式的教育,针对性不强,难以通过精准资助育人体现教育公平。
2.3 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备
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内容涵盖范围尚有局限,尚未实现针对资助对象的内在需求设立完备的工作体系[2]。一是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集中在德育。大多高校开展资助育人的主题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为资助工作线条的辅导员、专职资助育人工作者联合心理线条教师开展讲座、座谈、班会等形式,全面发展的育人工作理念在资助育人实践工作中融合度不够。二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上力度不强。对于资助中的教育公平,不同学生的现实情况和需求不同。当下非现金消费正在不断影响“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逐步改变青少年的消费习惯,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试图用奢侈消费来掩盖物质匮乏带来的自卑感,如何通过资助育人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此外,申请但未能获得资助的学生往往较少受到关注、缺乏引导。此类学生往往对获得资助抱有期待,最终未能受到资助时可能引发其心理不平衡、对于贫困申请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甚至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比穷”现象。
3 构建“三全育人”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三全育人”资助育人工作模式,联合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全员育人、健全资助育人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3.1 联合多元主体全员参与
3.1.1 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是保障资助育人公平的基础。高校资助育人队伍是落实资助育人政策的主体力量,也是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重要群体。在加强专业资助育人队伍建设上,可从人员结构、人员技能、人员考核等方向进行优化。在人员结构上,结合具体资助育人工作项目的不同特点招纳相关人才进行合理配备;在人员技能上,定期对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强调资助育人工作责任感,研讨反思资助育人工作重难点,形成一支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在人员考核上,着力加强优秀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评选、晋升等激励措施,树立榜样并发挥榜样的力量,规避资助育人工作者可能出现的职业倦怠。
3.1.2 挖掘整合育人资源形成合力
挖掘整合育人资源形成合力是助力资助育人公平的推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精力与时间是在校接受教育,接触对象多为任课教师、辅导员、后勤管理工作者和师兄师姐、同学等。因此,在建设好专业资助育人队伍之外,高校还可以广泛挖掘校内育人资源,让任课教师充分结合素质教育、发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让辅导员与专职资助育人工作者定期创新策划开展资助育人活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互动性强的品牌活动;让后勤管理工作者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式开展服务育人;引导学生们以树立榜样、结对帮扶等形式进行朋辈育人。由此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助力教育公平。
3.1.3 协同社会力量开展资助育人
协同社会力量开展资助育人是维护资助育人公平的防线。依照现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在资助育人实践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备家庭相关信息材料是申请资助的第一步。对于学生家庭是否贫困,作为社会力量的生源地相关部门掌握的信息更全面、直接、精准,能及时跟进学生家庭变化的具体情况,而高校对学生本人的在校表现、学业完成情况等了解更多。因此,资助申请工作应以生源地相关部门作为工作重心,高校协同生源地相关部门做好资助申请工作,走好助学金发放公平第一步。刚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由生源地相关部门确定学生家庭现状是否贫困,家庭经济困难老生则由高校向生源地相关部门提供学生本人的在校表现、学业完成情况等,用于反映助学金助力学生发展的效果,让助学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3.2 健全全过程资助育人机制
3.2.1 受助前把握主动权、聚焦宣传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前阶段指的是开学后的一个月左右。高校一般在这个时间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认定工作。在开学初,资助育人工作者应把握主动权、聚焦宣传教育。一wN6cb3kuSXy07M7Gq/YxSTxYl+vAxs7HEMKFhk7YVAw=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微信群等渠道,以及资助政策宣讲、打卡答题比赛等方式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政策、项目、申请渠道和流程等内容的普及宣传,把握主动权;二是做好心理帮扶,联合高校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纾解学生的自卑情绪,带领其直面贫困事实;高校专职资助工作者和辅导员可通过具体励志成才榜样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鼓励学生积极申请资助。
3.2.2 受助阶段做好思想引导、成才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阶段指的是学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后,直至下次申请未能通过或毕业前不再申请这一时段。此时,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是高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除了应保证经济资助让学生能安心学习之外,还要以多种形式对受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一是讲授式的教育引导,高校专职资助工作者和辅导员可通过分享会、主题会等形式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二是活动式的教育引导,通过志愿工作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勤工助学、评先评优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申请资助的材料填报、助学贷款还款项目等强调诚信意识。结合学生实际与所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校内外技能培训、进行就业指导等成才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更全面精准的教育,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3.2.3 受助后建立学生动态反馈跟踪机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指的是学生原先接受资助、但目前停止接受经济资助之后的阶段。这一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也是反思总结资助育人工作能否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后环节。建立受助学生动态反馈跟踪机制,可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学生家庭情况变化与学生个人发展档案、收集学生对于高校资助教育工作的反馈信息,分析总结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
3.3 打造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
3.3.1 资助申请环节需要注重心理帮扶
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其积极接受个性化、全方位的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歧视知觉较强,核心自我评价较差,容易陷入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可联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举办心理帮扶活动,鼓励学生直面贫困事实、积极申请资助;发挥朋辈帮扶力量,在开展社团、班级、宿舍等集体活动时,引导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邀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其中,为其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他人与集体的温暖,使学生对校园有归属感。
3.3.2 资助育人环节需要注重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能切实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缩短教育差距。在资助育人环节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课业指导,引导优秀学生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精准帮扶助其夯实学业基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发挥体育美育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认识美爱好美,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体育活动以塑造学生坚韧的体育精神,鼓舞学生创造美、展示美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消解无偿资助时易产生的“等、靠、要”消极思想。
3.3.3 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高校可通过反思助学金发放引发争议的案例,引导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除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外,在面对复杂社会关系和各种物质诱惑时,容易产生功利、拜金、贪图享乐等心理,弱化诚信意识、感恩意识。树立正确观念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可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主题教育,将助学金发放引发争议的案例传达给全体学生,倡导全校形成崇尚节俭、不攀比、不铺张浪费的价值观。同时,高校可开展理财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主动告别超前消费、攀比消费。
4 结语
推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而资助育人工作是打通教育公平的直接途径。高校以“三全育人”理念推动资助教育公平——以资助为重点,以育人为核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树立其正确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以资助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引导和促进学生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1-01(01).
[2] 焦中宁.高校资助育人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政策初衷与实践困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1):69-7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