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志》:陈寿等来的历史

2024-07-29王族

读者 2024年15期

等待三国鼎立结束

陈寿为写《三国志》,苦苦等了很多年。

陈寿是个很敏锐的人,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他便意识到应该把这段特殊的历史写成一部史书,以供后人传阅。但他产生这个想法时,三国鼎立还没有结束,天下尚无定局,他只好等。

陈寿之等其实就是静观历史的发生。众所周知,魏、蜀、吴三国争霸,在历史上着实是很热闹的,今日征伐,明日反倾,天下一时成为沸腾的乱世。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一波又一波历史激流让人眼花缭乱,谁也无法预料天下终将由谁掌控和命名。其实,历史不仅是一个庞然大物,还有着怪异的脾气,往往可以在转瞬之间变换面孔,制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新格局。在这样的变化中,昔日不可一世的人转瞬间如落叶一般飘零,新面孔则迅速登场,由他们为世界重新布局。所以,陈寿想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就不能过早地为历史下结论。

陈寿在等待的过程中,耗去了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他年轻时学有所成,当了蜀国观阁令史。对一个文人来说,这个职位还是不错的,发展下去,陈寿一定会有大好前景。但陈寿有文人惯有的毛病——清高和固执,他不屑于和庸者为伍,且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只要看见不顺眼的人,不管对方是谁,他都要跳出来指责一番。有的人可以指责,被骂了也就挨着了,把委屈咽进肚子里不出声;而有的人恐怕是指责不得的,譬如那些王公权贵,把人家骂了、指责了,人家能忍受吗?随便找个借口,你都会有麻烦上身,在官场上难以立足。

陈寿也许明白这样的道理,但他为自己树立的刚正不阿之准则太高,而且唯此要求不舍,所以即使摔跟头吃亏也不降低标准。这样,他的仕途就不怎么顺利了,那些权贵从不为他说好话,以至于他当了观阁令史多年,仍在原地徘徊,没有晋升的希望。换了别人,也许应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捋一捋自己的思路,把接下来的路走好。但他不,他内心的高洁使他不向任何人低头,更不愿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如此而为,时间长了,陈寿的处境就不好了。有一段时间,蜀国由宦官黄皓专权,那些大臣都前呼后拥地趋附他,唯独不见陈寿的影子。陈寿不去趋附黄皓倒也罢了,要命的是,他居然和黄皓对着干,公然反抗黄皓的决策和指令。黄皓虽为宦官,但人家在其位,权力在握,得罪了他,日子能好过吗?不久,陈寿便遭谴黜。

陈寿的境遇,就是我们常说的跌入人生低谷,他内心一定不好受,而且不久蜀国也亡了,西晋由此崛起。他大概苦笑几声,心想国已不国,我这点痛苦又算得了什么,还是另谋出路吧。此时的陈寿虽遇坎坷,但他想写《三国志》的念头始终像火焰一样在燃烧,他把蜀亡和西晋新生这一历史变化做了一番比较,便发现于自己而言,可写的素材又多了很多。这样一想,他的气顺了,心理平衡了,便很高兴地再次出仕,入西晋朝廷。

在西晋朝廷,陈寿遇到了一个很赏识他才华的人,此人名为张华,他认定陈寿日后必大有作为,便向晋武帝大力举荐陈寿。而朝廷也正需要陈寿这样的人才,晋武帝便任命他为著作郎。不久,陈寿因编订了一部《诸葛亮集》而受到晋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郡中正,后又被擢为治书侍御史。以前的陈寿清高,是因为他认为为人、作文都应高洁,所以不愿降低标准,看到溜须拍马的庸者作为,便要跳出来骂人。现在,有这么多的事等着他去做,他整个身心充盈着奋进的感觉,所以他的脾气变好了,不再骂人了。

后来,陈寿的仕途走得很顺利,由于深受晋武帝赏识,他在治书侍御史的职位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他的内心始终为三国鼎立不能结束而焦灼不安,历史没有定局,他无论如何不能动笔。所以,他还得等。只是,他这一等着实等得有些久了,以至于他对当官的兴趣都没有了。西晋灭了吴,三国鼎立才算真正结束。天下定势已显山露水,陈寿终于可以动笔记录这一段特殊的历史了。这一年是公元280年,陈寿已经48岁。

历史是一部书的源泉

三国鼎立这段特殊的历史结束了,一个新的王朝由此耸立于天下。

所有人都在谋划自己的新生活,陈寿却从热闹中悄身退出,关起门来开始撰写《三国志》。按说,他在治书侍御史一职上的功绩不错,又有晋武帝的赏识做基础,如果在仕途上努力,一定会有灿烂的前程,但他对当官已不感兴趣。虽然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他在等天下定局,但他用那么多年的时间等待,在内心长久忍受着那种由期盼和焦灼带来的痛苦折磨,不都是为了写一部书吗?如果三国鼎立一直持续下去,他就是等到死也等不到一个历史结果,他的一腔热忱,最终会被淹没于时间的烟尘中。好在他的运气不错,在有生之年等到了三国鼎立结束。一段历史结束了,一部与之相关的史书,在等待他提笔撰写。

陈寿决定把《三国志》分为三部分,即《魏书》《吴书》《蜀书》。从结构上而言,这样就可以一览无余地了解三国当时的整体情况,此前虽有人曾写过这方面的史书,但都是零星之作,无一成规模,此次陈寿下决心要把《三国志》写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这样想着,陈寿的内心一定很兴奋,三国鼎立必将成为后人感兴趣和喜欢谈论的历史,而自己如果能完成一部全面记录其演变过程的史书,必将和这段历史一起载入史册,这比什么都好。

但编写了一部分后,陈寿发现了一个难题,可供自己参考和借鉴的资料太少。历史一旦定型,便会变成一个庞然大物,是不容许篡改和虚构的,所涉的细枝末节,必须有出处,否则便会闹出笑话。但现在耸立在陈寿面前的这个庞然大物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尽管它很高大,却不清晰,陈寿无法细致地将它勾画出来。

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是,当时三国鼎立刚刚结束,很多历史事件尚无人记载。陈寿觉得历史让自己兴奋无比,但文献资料的空白让他一筹莫展。没办法,他只好停笔,一头扎入对文献资料的搜寻之中。

几经搜寻,陈寿找到了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等。魏、吴两国政权在当时设有史官,所以把三国鼎立过程中的历史基本记录了下来。陈寿仔细看完《魏书》《吴书》,认为王沈、韦昭二人所撰写的史书比较翔实,自己可借鉴参考。但关于蜀国的历史记载是一片空白。蜀国因没有设专门修史的官职,对此有所疏忽,所以无人记史。

怎么办?

看来,蜀国历史只有靠自己来写了。陈寿想,好在自己出生于蜀国,入晋之前在蜀国生活过很多年,对蜀国发生的一些大事、历史人物,以及蜀国的风土习俗都比较了解,写起来在细节上应该不会走样。但对于写一部皇皇史书,这些只是皮毛,还有许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掌握。

于是,陈寿决定,亲自去蜀地考察,视考察后掌握材料的情况再动笔。

蜀地考察

出发去蜀地的那一天,想必陈寿内心也是很激动的,自己自小在蜀地长大,对那里的一切如数家珍,现在回去,不光是为了完成一部史书,同时也有一步步贴近故乡的亲切感。算起来,自从入西晋出仕,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去了,故乡于他而言是魂牵梦萦之地,他早已忍耐不住想赶快回去看看。

陈寿只身一人去了蜀地,巴山蜀水依然如故,昔日金戈铁马的喧嚣也早已不复存在,就连那些战争遗骸也在频繁的雨水冲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蓬勃生长的绿色植物。陈寿叹息一声,看来,历史已全部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为此,陈寿踏上了当年蜀国军队打过仗的路途,一点一点收集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从诸葛亮数次带兵出蜀,到与魏政权交戈,再到与吴政权时好时坏、斗智斗勇,蜀国的军事史慢慢变得清晰了。至于蜀国政权之状,他是亲历者,或者说他在先前已听说了很多,写起来应该不成问题。

一番考察实访下来,陈寿的内心变得沉甸甸的,蜀国所有的光荣与梦想以及所经历的起起落落、生死挣扎,足以让他完成一部史书。他不光宏观掌握了蜀国的历史,对历史的一些细节也大胆地进行剖析,列举出了那些事件在当时的条件下之所以发生的必然性,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诸如此类的事件在《三国志》中比比皆是,在此仅举“马谡失街亭”一例。

陈寿认为,马谡大意失街亭,造成了对蜀军致命的伤害,甚至让蜀军由此伤了元气。诸葛亮由蜀入陇,六出祁山,但因马谡之败,蜀军实际上已经隐隐约约地画上了悲怆的句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般人的理解是为了整肃军纪,但实际上是为了防止蜀军在这个巨大的失败面前军心溃散,因此杀马谡一人,警示万众兵士。马谡被杀了,诸葛亮哭了,他是为失去一员爱将而哭的吗?非也。他的精心设计和战争谋略,在马谡失街亭事件中,被那场大火像烧一根草绳一样烧断了。所以,诸葛z5DBwlLJ10wnK6rY5aICZA==亮之哭,实际上是在哭自己的命运,哭战争的无情,哭自己理想的破灭。经由这一打击,诸葛亮感到自己已心神俱空,再也没有力量带兵打仗了。所以,他的眼泪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心事。

挥泪斩马谡后,诸葛亮不得不做出退回蜀地的打算。返回途中,他让士兵们烧掉了身后的栈道。随着一股股火焰腾起,组成栈道的木板或化为灰烬,或坠入江中被漩涡吞没,由陇入蜀从此成为绝途。从表面上看,这是诸葛亮的一种军事防范策略,烧掉栈道,为的是防止魏军由陇入蜀进犯。但实际上,他在做一种无可奈何的挣扎,甚至有一种要毁大家一起毁的消极心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陈寿对历史的态度,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显然超出了同时期的其他史学家。

从蜀地考察回来后,陈寿这才坐下来开始写《三国志》。这是一部让他等得太久的书,不过,正因为有了他这样的等待,《三国志》才得以拥有完整的内容。

陈寿的文笔很好,对三国历史人物的描述往往几句话便可定型,对历史事件夹叙夹议,让人始终被他的笔牵引,处于惊心动魄的氛围中。如下面这段文字,我们不光可从中看到历史事件,同时也可看到众所周知的曹操之形象:“光和末,黄巾起。(曹操)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最后,陈寿以《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合为《三国志》,将三国鼎立这一特殊历史写成了一部书。应该说,这是一部全面记录三国风云的史书。

后来的《三国演义》,则是根据《三国志》创作的小说,距陈寿写《三国志》,已有1000多年。

(王 要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名著小史:16部经典的生成与流传》一书,张伯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