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妫川非遗话延庆

2024-07-26王铭

前线 2024年7期

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说:“长城给了我们美好家园,我们用心守护。长城也给了我们美好生活,我们幸福满满。”那么,长城脚下的乡亲们是如何守护和创造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呢?我们从妫川大地上诸多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一斑。

延庆,古称妫川。长达18.5公里的妫水河是延庆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延庆文明的发源地。流淌了上千年的母亲河,灌溉了两岸的万顷良田,成就了妫川的富饶,养育了延庆的世代子孙,同时也孕育出了独特的妫川文化。历史上,受不同阶段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及多民族文化交融影响,妫川大地承袭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妫川非遗中包括最为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传说、延庆花会及传统技艺,等等,而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世代延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

广为流传的八达岭长城传说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内容,包含了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杨家将攻守长城边关、鲁班点化修长城石匠以及延庆长城风物传说等故事情节,具有典型的长城文化特征。这些民间传说的产生和传播与我国长城2000余年的建筑史、发展史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历史传说、神话传说、风物传说、风俗传说、灵异传说等类型,涉及长城本体、长城沿线风土人情、长城内外文化风俗等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延庆地区的文化内涵。

关于“八达岭”的名字,有一则与李自成有关的传说。相传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从西征战而来,到达此地进攻关城,哪知道这里的官兵依托雄关天险据守长城,数日无法攻破。李自成让探马前去探查,探马来报说此地叫“八达岭”。结果李自成误听为“八道岭”,心想这才一道岭都打不进去,前面居然还有七道岭,那更不可能攻破了。于是改变方向,从石峡关进攻。在这个故事里,“八道岭”是“八达岭”的谐音。实际上,从延庆到昌平的关沟有二十公里,设了多道关卡,有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居庸关、南口城这五道长城关隘,确实是险关重重,难以攻破。将“八达岭”讹传为“八道岭”,虽说数量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却从侧面反映了长城关沟段如铁桶般层层设防、牢不可破的真实状况。

在八达岭镇石峡村,也一直流传着李自成闯关的故事。八达岭长城素有“北门锁钥”之称,李自成打到这里,苦战多天,久攻不下。幸得当地老者献计,于是李自成绕开八达岭而取小道,提兵至石峡关。守将中计离关,李自成乘隙攻破石峡关长城,然后奔袭居庸关,又从背后突击八达岭,由此大明皇都的北大门被攻破。石峡关长城因而被传为“闯王破关处”。这个李自成破关的故事虽然与《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的取道柳沟破关有所出入,却在一代代人的接续讲述和京剧、河北梆子《三疑记》等的舞台演绎中得以流传,成为长城脚下民众有关长城历史的集体记忆。2008年6月7日,八达岭长城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悠久的延庆花会

延庆地区的花会最早在明代方志《隆庆志》中有记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在清代史书中多见详细记录。

延庆花会是妫川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延庆旱船、永宁南关竹马及摔跤表演等多种踩街巡游类型。其中,延庆旱船的影响最大。

延庆旱船多配合重大传统节庆进行表演,船数分为一只船、三只船、九只船等多种形式,表演套路很多,但快、稳、漂、转是核心要领。其中,以稳最为重要,即稳中求快求漂,在稳中旋转,在旋转中考验稳的功夫。技艺高超的“船家”可在船沿儿上放一碗水,船跑起来之后不但能保持碗的平衡,还能做到碗中之水一滴不洒。人们常用“兼南带北”来形容旱船的玩儿法,“涌舟”和“转舟”要用北方粗犷豪放的方式来演绎,但见表演者上身直立、双膝微屈,步履快而轻,行船急如梭、快如风。而如若表现水平如镜、船行如滑,就需要“船家”有南方的细腻和柔和。所以说,延庆旱船动作既有北方的质朴,又兼具南方的细腻,极具观赏性。

延庆旱船演绎过诸多历史故事。比如由“一只船”演绎的《白蛇传》,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游西湖,被妖怪所化的船夫刁难,二人相互照顾,反而戏耍了船夫的故事。三名演员套在一条大独船中,其中船夫表演撑船,并模拟船在水中颠簸前行;白娘子驾船头,许仙驾船尾,两人对船夫的动作一一作出回应。旱船表演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捧。每次表演时,村民参演的积极性特别高,有时甚至“一角难求”。逢年过节,延庆旱船的表演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热闹的场面可以用“彩船穿梭,唢呐喧天,锣鼓齐鸣,艄公拨桨”来形容。

早年间,延庆旱船曾多次代表延庆参加国庆游行表演;近年来,延庆旱船频频参加北京市端午文化节、北京市“非遗大观园”等民俗展演活动,同时还走出国门参加“南非中国年”传统文化巡演等国事活动,向海内外人民介绍展示旱船文化。2014年,延庆旱船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宁南关竹马是延庆花会上的另一种重要展演形式。竹马道具由南关村本村老艺人亲手制作,用竹篾彩布制成。在马鞍部位留有空档,演员站入中间,把假马系在腰间,人和马浑然成为一体,犹如人骑在马上。表演时,要求演员脚步又快又稳,双膝微颤,犹如马在田野上颠跑,而上身始终保持直立。表演的故事以《昭君出塞》最为经典。一身英气装束的王昭君骑着竹马出塞和亲,而身后还有护送出塞的“送亲使”和前来迎接的“迎亲使”等角色。南关村《昭君出塞》的竹马演员多达18人,所饰演的人物各有特色,场面恢宏壮观。永宁南关竹马在延庆长城脚下世代传承、远近闻名、经久不衰,为永宁镇和延庆区赢得了诸多荣誉。

此外,延庆还有二鞑子摔跤,也称“二魁摔跤”,是满族风格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同时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在春节期间上演。二魁摔跤并不是真的有“二魁”,而是由一人承担两个角色进行表演,做出扫蹚腿、就地十八滚等各种摔跤动作,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种摔跤表演为何有“二魁”之说呢?传说清朝康熙年间,为战鳌拜,有两名摔跤手立下了功劳,因而获得了康熙的赏赐,被分别封为“大魁”和“二魁”。后来民间就以此历史故事为灵感,创编出一档有趣的花会节目。观众看表演时像是看到两个人在摔跤角力,而实际是由一人借助惟妙惟肖的道具完成的,妙趣横生。

延续至今的美食技艺

延庆火勺是延庆传统美食的代表,堪称舌尖上的长城美味,为延庆民众所津津乐道。2021年,延庆火勺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庆火勺冠以延庆地名标识,以小吃非遗的形式,拉动了延庆的非遗文旅和本地饮食产业发展。

乍一听火勺,可能会以为是常见的火烧。其实,在延庆,当地人把火勺叫“火勺儿”,其制作成型的样子鼓膨膨像个勺头,又像圆荷包。

历史上的延庆为军事重地,有大量官兵驻扎戍边。火勺,瓤嫩皮脆,外表无油,水分极少,便于携带,具有存储时间久且不易变质的特点,又因其冷热均可食用,遂成为主要的行军干粮。驻军的大量需求,为延庆火勺的传播和火勺制作技艺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制作火勺不叫“做”而叫“打”,因为“打火勺”要经过“打铛”“打面”“打条案”等步骤,是一门不折不扣的手艺活儿。既然是打,就一定要有专用工具,打火勺的专用工具名为尜尜槌,一般是枣木制成,尺把来长,两头尖、中间粗。

要打好火勺,先得和好面。要和得软硬适度,面肥、面碱要恰当,有经验的师傅只用手一拍,就能判断面和的是否合格,这叫“打面”。面剂子要掐得准,老师傅可以做到手拿把攥,准斤准两,一揪即准。用尜尜槌将面剂子擀成勺头形状的火勺生坯,每枚直径10厘米左右,直接“摔”在铛上,以手拍按塑形;再逐个翻面烙至八成熟,一一递放到铛下,立于炉壁烤熟。这一烙一烤间的火候把握堪称绝活,火勺美味的奥秘亦深藏其中。

总体来说,妫川非遗与长城文化相伴而生,是延庆文化的精彩华章,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妫川非遗以丰富的生活场景娓娓讲述了北京长城文化故事,也描摹出长城脚下乡亲们守护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多彩画卷。

(本文是2018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城文化带研究”〈项目编号:18zda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