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2024-07-26丁茂战

前线 2024年7期

[摘要]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注重发挥其牵引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的财税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国际化的开放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F1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7-0031-04

2024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今年7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特别是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1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还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具体要求。科学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以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生产力标准,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决定性因素的同时,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从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的“初心”出发,进一步理清国有经济边界。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向体现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质生产力代表领域集中。对国家战略性功能弱又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要加大向市场释放活力的力度,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作,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效率。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要建设各种所有制企业一律平等、公平发展的法治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切实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要按照平等原则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壁垒。同时,要创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等政策工具,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快新生产要素市场制度建设,要深入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产权保护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要继续完善与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类产权的归属、保护范围和方式以及侵害产权的法律责任,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建立健全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司法救济制度,提高司法效率,确保产权纠纷能够得到公正、高效解决。强化行政保护,建立健全产权登记、管理、监督等制度,确保产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推动社会共治,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产权保护工作。在全球化背景下,要通过参与国际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合作。

健全竞争性政策体系。健全竞争性政策体系是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竞争的需要。要积极完善与竞争性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竞争的规则和秩序,为市场竞争提供法律保障。继续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完善市场竞争评估制度,打击诸如价格歧视、虚假宣传等各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同时,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形成多方共治的市场竞争格局。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还很重,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分散,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用服务市场不成熟,社会诚信意识不足,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诚信意识。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使用、共享和披露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和要求,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加大信用信息整合力度,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之间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实现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和便利,对失信企业和个人实施联合惩戒和限制措施,进一步提高失信成本。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和示范者,应首先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我国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流动仍受到一定限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然面临堵点,要素市场化改革亟待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市场分割,推动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破除地方和市场分割,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防止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运行。加强重点和新兴领域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建立数据要素交易市场,通过完善数据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推动数据要素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着力推动技术市场建设,提高技术要素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建设现代化的财税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

财税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在宏观经济治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为了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监管和协调,确保其健康、稳定、高效运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改革方向就是扩大总体税收,实现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要调整税源结构,开拓新税源,推动劳动税、流转税向固定税、资产税转变,房产税、资产税的征收需逐步提上日程。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扩大综合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聚焦支持稳定制造业、巩固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规范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的结构,适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减少对专项转移支付的依赖,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效率。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立法工作,使转移支付制度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为各级政府的财政行为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深化金融结构性改革。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强国必然是金融强国。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要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健全普惠金融体系,改进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继续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确保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得到精准发挥。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加强监管执法,加快监管科技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着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加强投资者保护,强化市场监管,确保市场的公平、透明和有效。持续推进注册制改革,推动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基础制度的建设,确保企业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使市场定价机制更加有效。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广泛、更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国际化的开放体制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立国际化的开放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贯要求。要把制度型开放作为重点,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低成本要素依赖向人才、信息、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对外开放正向国内制度层面延伸,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新的红利和动能。要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贸易和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的开放,加大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力度。加强自身开放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效率,为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统筹推进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明确各开放平台的功能定位,更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的入驻门槛和运营成本,加强监管和执法,保障开放平台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着力提升开放平台的能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满足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需求。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修改,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积极鼓励各类开放平台在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推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模式和发展路径。

优化全国区域开放布局。优化全国区域开放布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空间配置、践行“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等多重意义。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优化全国区域开放布局提供有力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

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和监管能力,合理把握开放节奏和秩序,加强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确保开放有序、风险可控。加强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和完善,特别是要补齐高新技术、关键原材料等领域的短板,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联系,提高战略物资储备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加强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覆盖面、准确性和时效性,特别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经济安全风险,确保开放发展和安全可控并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丁茂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 / 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