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目的地”:内涵意蕴、评价指标及路径选择
2024-07-26王静
摘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是云南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深入探讨“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理论内涵与特征,并在云南省范围内选取红河州作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红河州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的着力点,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生活目的地”;内涵意蕴;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一、引言
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能够使一个地区的自然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最终使该地区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向往。云南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必将给云南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内涵意蕴
(一)空间维度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规模水平是反映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打破区域之间发展的阻隔,就要完善云南省的交通线路,逐步打通边疆与内地的高速通道,打通内地与省外的高速通道,扩大高速路交通网的同时抓紧铁路建设,拓展航线。推进“健康生活目的地”由个别城市向整个省发展,呈现出由点及面的空间演进特征。
(二)文化维度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五个层次,经济的发展必定带动人们对文化的要求的提高,文化作为区域发展中的软环境,容易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忽视。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缺少不了与文化的融合,通过将地区文化要素进行有效融合,使其成为地方群众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让地区文化更具特色性。
(三)产业维度
生态环境是“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基础,文化实力是发展的保障。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并非是多种产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高度融合形成区域健康产业链的综合经济系统。生态环境建设是“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基础,文化实力的提高是发展的保障,经济发展是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依托,康养、医疗、创新旅游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交通运输业的完善是疏通经济发展的通道。
(四)要素维度
“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打造依托康养产业链的各个要素的形成与完善,可结合绿化率、环保工作经费分析生态环境建设,利用旅游收入、接待人次分析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以医疗机构数、医疗机构人数定位医疗产业水平,利用客运运输量了解交通建设情况,统计文化支出摸清区域文化建设情况,计算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了解当地经济增长状况,通过健康生活贷款反映金融支持力度。
三、对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实证分析——以红河州为例
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红河州进行系统、全面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找出优势与劣势,为红河州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健康生活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选取原因
根据本文对“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定义,在遵循评价指标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典型性和全面性的原则下,特选取了红河州经济、旅游、医疗、交通、文化、金融和环保7大类数据指标对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进行因子分析,确保对红河州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指标选取
(1)经济指标。在经济评价指标选择中,选取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两个指标。生产总值是通用的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健康生活目的地”中的旅游、医疗、交通、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多数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能够评价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
(2)旅游指标。在旅游评价指标选择中,选取旅游收入、接待人次两个指标。旅游收入、接待人次是反映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程度最为直观的评价指标,也能反映“健康生活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程度。
(3)医疗指标。医疗水平是对“健康生活目的地”中“健康”的评价。在医疗评价指标选择中,本文选取医疗机构数、医疗机构人数两个指标,能直观地反映一个地区卫生医疗供给水平和卫生服务保障水平。
(4)交通指标。指标选取的是客运运输量。客运运输量是一个地区运输部门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对客运需求满足情况的反映,是一个地区公共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侧面反映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水平。
(5)文化指标。指标选取的是文化支出指标。文化支出立足的是当地居民对于以“健康”为目的的文化消费支出,包含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和文化体育娱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6)金融指标。指标选取的是绿色贷款余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住宿和餐饮业贷款,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卫生和社会工作贷款余额,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贷款,并归为健康生活贷款。健康生活贷款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对经济、旅游、医疗、交通、文化和环保等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产业的金融支持指标。
(7)环保指标。云南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指标选取绿化率和环保工作经费两个指标。绿化率是最能代表一个地区居住环境健康程度的评价指标。环保工作经费则能体现出一个地区对环保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及重视程度,体现居住环境改善程度。
综上,从经济、旅游、医疗、交通、文化、金融、环保7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了健康目的地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1。
(二)“健康生活目的地”因子分析
选用2018年的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对红河州13个县市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情况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县市统计局及相关单位。
选用2018年的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对红河州13个县市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情况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县市统计局及相关单位。
1.数据标准化及KMO 检验
为消除影响,需要重点考虑变量自身变异大小和不同变量,本文处理了原始数据。
Yij=■,i=1,2,…,13,j=1,2,…,11(1)
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j为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的均值,δj为第j个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差,y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
表2展示了SPSS中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KMO值越接近1,更加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反之越接近0,越不适合做因子分析。表2 中KMO 值为0.59,说明指标较为适合做因子分析; 同时表2 中显示的显著性P值接近于0,再次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及解释
因子分析中, 各个因子权重主要通过方差贡献率来体现,总方差分析见表3。从表3可知,前个3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累积贡献率达到84.08%。从碎石图可看到,从第三个变量起,累计贡献率呈现平稳趋势。根据因子分析原则,提取3个公共因子。
进一步运用(见表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确定解释变量的个数。从表4中可以看到,第一个公共因子包括了旅游、医疗、经济、金融交通指标变量;第二个公共因子包括了环保工作经费、文化支出变量;最后一个公共因子F3包括了环保指标的绿化率变量。将F1、F2、F3分别命名为:基础因子、建设因子、环境因子。
3. 各县市“健康生活目的地”因子分析及综合得分
从表4可得出“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因子分析模型:
x1=0.942F1+0.106F2-0.013F3
x2=0.916F1+0.184F2-0.065F3
x3=0.821F1+0.216F2-0.016F3
x4=0.681F1+0.374F2+0.362F3
x5=0.81F1+0.352F2+0.345F3
x6=0.687F1+0.437F2+0.452F3
x7=0.692F1+0.570F2-0.045F3
x8=0.69F1+0.57F2-0.13F3
x9=-0.004F1-0.071F2+0.861F3
x10=0.089F1+0.949F2+0.151F3
x11=0.452F1+0.774F2-0.273F3
由模型可知,第一个主因子主要由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医疗机构数、生产总值四个指标决定,这四个指标在主因子F1上的载荷均在0.8以上,它代表着在健康生活基础因子中影响较大,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已达62.14%之多,说明旅游、医疗、经济等健康生活基础因子是“健康生活目的地”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
第二个主因子主要由环保工作经费和文化支出来决定,反映了一个地区环保和文化的建设情况,加强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一个地区宜居程度的重要途径。
第三个主因子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环境,方差贡献率为9.9%,一个地区若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环境情况不容忽视。
根据表5可以计算出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每个变量的因子得分,旋转后的因子得分表达式为:
F1=0.311x1+0.281x2+0.231x3+0.093x4+0.148x5+0.066x6+0.049x7+0.077x8-0.58x9-0.294x10-0.064x11
F2=-0.241x1-0.182x2-0.128x3+0.032x4-0.025x5-0.074x6+0.189x7+0.146x8-0.023x9+0.602x10+0.355x11
F3=-0.094x1-0.132x2-0.083x3+0.233x4+0.208x5+0.306x6-0.083x7-0.152x8+0.68x9+0.136x10-0.238x11
再以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
“健康生活目的地”各因子及综合得分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表明综合得分越高,越适合作为“健康生活目的地”。2018年红河州13个县市各因子及综合得分见表6。
结合三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可以对“健康生活目的地”情况进行评价。综合得分较高的前4个城市是弥勒市、蒙自市、开远市、建水县。
四、政策建议
一是立足国际发展视野,注重国际交流。发挥云南省边境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与云南省发展规划实时调整对接,打开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和新视野。二是立足文化发展视野,注重人文先行。利用云南多民族、多气候等优势资源及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发展民俗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大对“健康生活目的地”人文历史的研究、保护、宣传投入,打造兼具开发与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文化旅游品牌。三是立足产业发展视野,注重发展循环产业链。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康养+绿色食品”产业,利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康养+健康旅游”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建设,实现健康生活的数字化转型。四是立足综合发展视野,推动经济社会共赢发展。全力发展医疗产业,深入推进医疗体系改革,大力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健康养生养老基地。推进交通产业发展,加快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出行便利性。抓实环保产业,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力争把云南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
参考文献:
[1]吴宜勇,欧淑凡.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7,35(06):66-73.
[2]王海云,杨集兰.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J]. 社会主义论坛,2019(05):39+5.
[3]金碚.关于大健康产业的若干经济学理论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1-7+84.
[4]杨子潞.健康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溢出效应模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179-182.
[5]明庆忠,李婷.基于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地理学与健康旅游发展研究[J].学术探索,2019(01):96-10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