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制度逻辑下中国混合型组织发展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4-07-26李雨杭
摘要:混合型组织是助推共同富裕进程加快实现的重要驱动器。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混合型组织混合了传统意义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组织要素,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来看,中国混合型组织的发展主要受到组织外部的政府制度逻辑,组织内部商业制度逻辑和公益制度逻辑的相互作用。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独特优势,但也出现了政府政策制定模糊与调控偏差、组织内部的利益至上与责任规避等阻碍混合型组织发展的实践困境。突破混合型组织发展的实践困境,组织外部政府需要进行明确政策指导和完善监管制度,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组织内部则需要避免一方制度主导,注重有效协调治理,促进不同制度逻辑的融合协同,从而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混合型组织;多重制度逻辑;破解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而混合型组织是社会主体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一种新兴的组织模式,其发展基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逐渐成为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加速实现的重要驱动器。混合型组织不仅具有第三部门的特征,还融合了政府机构和商业企业的部分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以及第三部门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内部的发展形成了“慈善”和“营利”相结合的趋势,呈现出了不同要素混合的组织形态。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社会影响和公共服务领域,表现为市场导向和社会价值创造导向的混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兼具市场导向和社会价值创造导向的组织形式。然而目前混合型组织的发展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困境,需要探究其发展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同时分析出破解路径,以帮助混合型组织实现良性发展。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
(一)文献回顾
混合型组织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混合型组织的具体特征、机会与优势、挑战和回应三个方面。其具体特征主要在于身份混合、形式混合、理念混合。而在机会与优势方面,混合型组织依靠其本身特性,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资源支持从而更好发挥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职能,逐渐成为解决当今社会贫困、不平等、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重要力量。在挑战方面,由于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制度逻辑之间的不兼容性始终存在,容易造成一种逻辑占据主导地位,其他逻辑被牺牲的问题。这可能导致组织出现使命漂移的问题,进一步阻碍组织良性发展。
目前,学界的研究更多聚焦于混合型组织本身性质以及内部的一系列问题,缺乏对外在环境影响的分析。而现实情景中混合型组织的发展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个不同要素都息息相关,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则可以很好地分析组织内外部各个要素对于组织行为的不同的期望与要求。而在分析视角方面,学界目前的研究包括政府控制权视角,比较视角等。虽然为其他学者研究该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理论层面上还不够丰富,需要从更多理论视角来不断完善丰富混合型组织的相关研究。同时目前相关研究多数来自国外,国内相关研究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充实中国语境下混合型组织的发展研究。因此,引入政府要素,通过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分析中国混合型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困境和破解路径不仅具有有助于中国混合型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现实意义,还具有为混合型组织研究提供新视角的理论意义。
(二)制度逻辑理论
“制度逻辑”一词首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旨在描述西方社会制度内在的矛盾实践和信念。这一概念最初被引入以探讨西方社会体系的内在运作规律,包括了各种制度内在的规则、原则以及相互作用。随后,“制度逻辑”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社会学和组织行为的重要工具,并被广泛运用于这些领域的理论框架中。通过“制度逻辑”,研究者能够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行为模式和规范,揭示出这些制度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单一制度逻辑对于解释新兴的、多样化的组织形态逐渐显得不足。传统理论强调的单一制度逻辑往往无法全面解释现实世界中复杂多变的组织现象。因此,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理论来解释组织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多重制度逻辑的理论逐渐兴起。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建立在传统制度逻辑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每个制度逻辑都具有独特的组织要求和行为规范。这些逻辑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组织内外部行为的基本规则。例如,一个组织可能同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制度逻辑的影响,这些逻辑可能会相互支持,也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随着制度逻辑的增多,不同逻辑之间的不相容性也会增强,导致组织所面临的制度复杂性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策略,以适应多元化的制度环境。同时,组织内部也需要建立起灵活的制度机制,以应对不同制度逻辑的挑战和影响。
(三)多重制度逻辑下的中国混合型组织
根据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中国混合型组织的发展涉及多个制度逻辑,而这些不同的制度逻辑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导致组织发展方向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更会影响组织内部的价值判断与主体行为选择,进而导致混合型组织发展过程困难重重。中国的混合型组织发展主要受到“一外两内”三重制度逻辑的影响,对外,政府制度逻辑使组织面临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政府可能会出现政策制定模糊与调控偏差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组织发展。对内,商业制度逻辑和公益制度逻辑使组织一方面受到商业导向的影响,追求组织的高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受到公益导向的影响,追求组织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如图1所示)除此之外,三种制度逻辑加在一起的多重混合更是会给组织本身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
二、多重制度逻辑下中国混合型组织发展的实践困境
(一)政府制度逻辑:政策制定模糊与调控偏差
混合型组织的发展同样与政府的行为密不可分。中国各级政府是一个庞大的科层组织,在政策制定、执行与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不论是各社会组织还是企业都需要在政府部门登记,受到其监管,一切行为需要在法律和相应管理条例的规范下进行。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能够通过资源的调配或制定相关政策,为混合型组织的发展带来资源和政策扶持。总之,政府通过政策制定、监督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等方式,从外部对混合型组织产生一系列影响,可以说政府是混合型组织发展的推动者和监管者。然而,在政府职能实施的现实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系列偏差。
一方面,政策界限不明,组织发展受限。混合型组织的发展和具体改革措施需要国家政策与法律的引导。但目前多数文件政策仍然停留在针对“社会组织”这一整体,专门针对混合型组织的相关政策文件较少,在缺乏政府政策具体规定和指引的情况下,混合型组织的发展方向变得模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管理权限也不清晰。这种情况限制了混合型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还缺乏专门针对混合型组织的监管条例,混合型组织同时包含了公益要素和商业要素,传统的管理条例难以与其适配。于是出现有的组织打着公益的旗号来不断通过商业行为敛财的情况,不仅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职能,还损害了混合型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印象。另一方面,政府资源调控不均,政策执行偏差。混合型组织面临发展不均衡,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同时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政府在资源调控与分配上难以把控,相关部门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资源无序流动,容易形成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商业制度逻辑:组织内部的利益至上与责任规避
混合型组织既有社会公益使命,又受到商业要素的影响,这在慈善活动运营中常常表现为商业化倾向。例如企业基金会,它本质上是社会公益的非营利实体,但往往是由逐利的商业组织创建、资助甚至控制的,与其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资金方面,企业基金会的捐赠收入通常依赖于其母公司,这种资源依赖可能导致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从而使得组织本身不得不优先考虑企业逐利相关的需求。在管理人员方面,目前像企业基金会这样的混合型组织通常缺乏专门的管理团队,其理事会大多由企业高管同时兼任,企业的利益至上直接导致组织活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商业逐利性,从而忽略原本的公益性。
此外,混合型组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可支配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决策上往往面临着慈善还是商业的取舍。而因为商业天生的逐利性,大多混合型组织都很难像专业慈善组织那样受志愿精神指导,长期坚持在同一慈善领域下进行深耕,发挥提供公共服务、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职能。除此之外,商业制度逻辑下组织更为注重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利益与社会责任冲突的情况下,可能会逃避一些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从而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随着商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组织可能会为了规模化扩张或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主动牺牲一些社会效益。这不仅有悖于组织本身的目标与职能,更会削弱公众对混合型组织的信任程度。
(三)公益制度逻辑:组织内部偏向公益精神抵制商业行为
部分混合型组织的前身是非营利性组织,这样发展而来的混合型组织更有可能偏向公益精神指导,抵制一切有关商业逐利的行为。由于这样混合型组织的前身经历了满足社会需求、改善社会问题的使命,解决诸如贫困、环境破坏、教育不平等等重大社会问题。这样的使命驱动着组织致力于社会福祉,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非营利性组织所追求的社会正义、自愿奉献和伦理管理等特质将继续存在。而这样的伦理精神被组织成员接受并形成心理定势,将长期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会大大提高成员在从业行为中的工作热情以及自觉性和创造性,还能激发他们关注组织前途、维护组织声誉、献身于组织的精神,从而带领着组织践行社会责任,发挥着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
但另一方面这种使命导向也可能会使组织成员过分注重公益精神,从而忽略甚至抗拒混合型组织内部的商业逻辑制度。具体表现为忽视了商业运营的核心要素,比如财务健康、市场竞争力、客户满意度等,或者是拒绝进行一切商业逐利相关的行为活动。过度专注于社会使命可能会导致组织的经济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使其难以维持长期运营。例如,一些混合型组织可能会因为过度扩张或过度依赖捐赠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又难以吸引外部资源,无法满足运营成本或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不利于组织长期健康发展。
(四)制度逻辑混合:多重混合下混合型组织的三层困境
在场域层面,现实中的混合型组织通常由不同的制度逻辑因素共同影响着,因此相比传统单一制度逻辑影响下的场域,混合型组织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场域。新场域的形成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混合型组织相比传统组织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影响着混合型组织的发展与运作。新场域的诞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其合法性,由于新出现的场域无法被归入现有的分类,短时间内大众难以理解和接受,整个场域可能会存在不被认可的问题,其合法性也受到挑战。这不仅难以发挥混合型组织原本多渠道获取外部资源的优势,还影响了组织内部成员对其自身的身份认同。可能出现成员认同感弱,进一步导致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再加上新兴场域下,各种相应的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也暂未建立起成熟的行业运行体系,混合型组织自身就面临着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其本身解决社会问题的优势。因此,场域发展的不充分影响着混合型组织获得合法性,从而进一步限制其发展,难以发挥其社会作用。
在组织层面,其内部冲突和管理压力同时影响着混合型组织的发展与运作。在不同的制度逻辑因素影响下,组织内相应的代表群体往往在目标或手段等方面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一方面会直接带来组织内部成员在理念、行为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不利于组织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影响组织整体决策的统一性,降低组织效率。除此之外,内部成员也容易受到不同制度逻辑带来的身份冲突的影响。例如商业制度逻辑下的逐利性,要求追寻组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公益制度逻辑下的利他性,强调组织应不为报酬地发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帮助弱势群体等职能。这种身份冲突可能导致组织运行不畅,进一步可能造成组织发展动力不足,方向不一致的问题。而在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由于内部成员可能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其本身面临着更大的管理压力,管理者需要协调不同制度逻辑间的关系,使其达成稳定状态。相比传统组织他们需要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开发更为有效的全新管理策略,这对于需要同时面临内外压力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难度巨大的。
三、多重制度逻辑下中国混合型组织发展的破解路径
(一)组织外:明确政策指导,完善监管制度
明确政府方面的政策指导,激发混合型组织发展的活力。在混合型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混合型组织发展机制的不断优化与创新。一方面,政府作为混合型组织的监管者与调控者,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以政策形式对混合型组织的组织性质、管理结构等进行明确规定,以帮助其实现自身新兴场域的合法化。还可以通过简化行政程序的方式,为混合型组织创造更加友好的经营环境。减少其行政负担、简化注册手续、提供税收优惠等举措可以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增强其竞争力。在促进混合型组织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微观调控,对其发挥社会职能的具体操作进行详细规定。同时,对混合型组织的活动进行严格监管,以减少群众的顾虑。此外,还应加强组织内部商业制度逻辑与公益制度逻辑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权威性的政治方式或法律手段,鼓励组织积极创新发展,对混合型组织发展起到激励作用。例如对相关组织实施免税政策,以及资源倾斜与经费倾斜。对于表现良好但面对财务困境的混合型组织,可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例如提供财政支持,通过拨款、补贴或奖励等方式来帮助混合型组织应对财务困境。这种支持可以帮助组织渡过难关,维持其重要的社会使命。
为了促进混合型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必须健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引导其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监管制度,混合型组织的运行可能会出现为了追逐利益而忽视公益使命和社会价值创造的情况,有悖于其核心价值。所以规范化的过程将使它们发展和运行更加规范,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参与第三次分配,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建设主体。除此之外,政府在完善混合型组织的行业法规的同时也要通过明文规定要求其明确使命宗旨和业务范围,并配对应的项目评估与督导举措。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对混合型组织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运作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要求。这包括对组织的财务报告、项目执行情况、社会影响评估等进行审核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构建面向混合型组织的数字化监管系统,强化其信息披露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效能。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通过引入社会媒体力量加强对混合型组织的监督。
(二)组织内:避免一方制度主导,注重有效协调治理
混合型组织的商业制度逻辑和公益制度逻辑不断重塑组织内部的治理格局,通过上文论述不难发现不论是哪种制度逻辑过于主导,都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因此,混合型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顺应市场化的趋势,融入商业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方法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在融合过程中被过分商业化,丧失组织原本的社会公益性。因此在组织内部需要建立更为有效、透明、公平的治理结构。将组织管理层成员同时加入非营利机构工作背景的成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把握住两种制度逻辑的平衡,减少内部冲突和风险,并确保组织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为了确保混合型组织的健康发展并持续优化慈善资源的配置,不仅需要保证组织内部不被一方制度逻辑主导,还需要关注其有效的协同治理,让两种制度逻辑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混合型组织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混合型组织缺乏治理意识和能力,因此构建有效协同的治理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将两种治理要素融合协同从而对组织的实践及效能产生积极影响。混合型组织内部的治理涉及商业制度逻辑和公益制度逻辑两方面,为健全组织治理,可以同时引入具有非营利组织背景和企业工作背景的高水平管理人才,以适应混合型组织相比传统组织更大的管理压力。同时,相较于将组织完全交由其中一方管理,采用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设立相对平衡的治理结构,能够促进组织内部商业制度逻辑与公益制度逻辑的融合协同,从而进一步实现混合型组织的良性发展。还可以确立清晰的组织使命和价值观,明确定义其社会使命以及商业目标。这有助于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理解组织的核心目标,增强凝聚力和一致性,推动组织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组织内还可以制定明确的组织目标,在保证专业性、高效性的同时注重组织公益性的延续,避免慈善行为碎片化、零散化。立足于自身公益使命,注重长期、稳定、专业的公益运作意识与能力,打造慈善品牌,树立慈善行业口碑,从而获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最终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混合型组织混合了传统意义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组织要素,开创了新的组织场域。相比传统的非营利性组织,混合型组织不必受到原本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约束,可以通过自身不同制度逻辑混合的特性获取更广泛的资源支持从而更好发挥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职能,具有显著优越性。但由于组织本身受到组织外部的政府制度逻辑及组织内部商业制度逻辑和公益制度逻辑的互相作用,虽然产生了一系列独特优势,但也因为不同制度逻辑之间的不同要求,始终存在产生了一系列发展困境。为了混合型组织能够健康发展,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努力。外部政府层面需要明确政策指导,完善监管制度,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混合型组织发展机制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激发混合型组织发展的活力。组织内部则需要正确处理好商业制度逻辑与公益制度逻辑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一方主导的情况,并通过促进不同制度逻辑的融合协同来保证混合型组织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红军.共享价值式企业社会责任范式的反思与超越[J].管理世界,2020,36(05):87-115+133+13.
[2]葛建华,袁文昊.混合型组织研究:主题、整合与展望[J/OL].南开管理评论:1-17[2024-05-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30216.1009.004.html.
[3]Battilana J,Besharov M,Mitzinneck B.On hybrids and hybrid orgganizing:A review and roadmap for future research[A].Greenwood R,Oliver C,Lawrence TB,et al.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M].Thousa 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17.
[4]董玄,孟庆国,周立.混合型组织治理:政府控制权视角——基于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多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8,15(04):68-79+152.
[5]蔡聪裕,邓雪.制度关系差序格局:混合型组织在中国地方数字政府建设中何以可为?——基于广东省W公司的案例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1(08):22-33.
[6]ALFORD,ROBERT R,ROGER F.Powers of theory:Capitalism,the state,and democrac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7]Friedland R,Alford R R.Bringing Society Back In:Symbols,Practices,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J].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1.
[8]徐延宇,张金歌.多重制度逻辑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困境与应对[J].高教论坛,2023,281(03):73-77.
[9]许睿谦,阳镇,杨东宁.“企业附庸”还是“使命至上”:制度逻辑对企业基金会使命漂移的影响与治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09):97-118.
[10]李建华,朱伟干.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伦理使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110(01):172-179.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