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 做好入学“四个准备”
2024-07-26刘海嘉
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呼应了从课程教学入手推进衔接的国际趋势。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小衔接,同时避免“去小学化”等问题,多地幼儿园以游戏精神贯穿幼小衔接课程,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官获得学习与发展,为“成为终身学习者”做好准备。
从人性和儿童本性的角度看,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成长。“做中学,玩中学”就是利用课程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充分释放天性,在行动和探索中主动学习,并且学会学习,在认知、技能乃至品质方面有一定积累,做好适应小学生活的各种准备。
一、强身健体、心灵暖谊——做好身心准备
(一)兴趣导向,游戏化实现
幼儿园传统且一成不变的体育活动方式难以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只有基于儿童视角的游戏方式才能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例如:在“全民冬季运动会”中,融入单项比赛、年级组集体游戏等,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春季亲子运动会,倡导父母陪伴幼儿到户外徒步,通过竞技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坚韧、不怕失败与困难的品质;通过民间串烧体育游戏,倡导大家利废利旧,借用身边的材料和环境,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家庭运动达人,利用假期在家组织亲子互动家庭游戏,促进亲子感情,锻炼身体……幼儿园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体育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帮助他们增强体质,精力充沛地应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二)精细动作,游戏化呈现
书写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的精细肌肉发展到位,才不会出现肌肉紧张、握笔姿势不正确等障碍。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通过多种动手游戏促进幼儿精细肌肉的发展。如用勺子给小动物喂食、夹纸片、陶泥、刺绣、缝纫等。特别是大班的线描活动,幼儿从临摹图画开始,循序渐进地训练并逐渐掌握握笔、运笔的姿势,为进入小学以后的书写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良好心理,游戏化培养
调查显示,大班即将毕业的幼儿对于小学充满了很多的疑虑和担心,有的担心交不到朋友,有的担心成绩不好,可见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准备不容忽视。
首先,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到小学参观交流的机会,让幼儿熟悉小学环境,亲身体验小学课堂、小学课间、小学游戏;其次,让小学生进园,从小学生的角度讲一讲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最后,跟踪调查,了解幼儿园孩子们毕业后的情况,进一步帮助园所调整幼小衔接策略。良好的感受与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愉悦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幼儿积极适应小学环境和人际关系。
二、养成之道、积习成常——做好生活准备
(一)养成教育,游戏化沁润
生活准备以养成教育为主要途径,确立养成目标,实践养成策略,形成养成规范,在一日活动、自主游戏、家庭教育等方面有机融合,全面渗透。
我园的办园理念为“激养成之活力,化人文之初元”,凸显出我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养成教育的独到策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梳理出小、中、大三个阶段生活养成的目标体系。例如入园小班三件事、中班五件事、大班七件事,每一个层次目标都能代表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发展和进步,从而逐步向小学的衔接要求靠拢。基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日常生活中将养成教育融入主题游戏中。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设置与整理收纳有关的任务,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又如我们将小班区分正反穿鞋的过程录制成小视频,让幼儿通过视觉强化的方式不断加深学习印象,最终学会正确穿鞋。为了避免家长由于过分娇惯而影响幼儿成长,养成教育还要融入家庭。例如每周让家长对幼儿在家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实现家园同步。以上这些习惯的养成都为幼儿进入小学以后的生活、交往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劳动教育,游戏化推动
相对于幼儿来说,小学生的独立性更强,所以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的基本劳动能力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的劳动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工作”,幼儿在“工作”中能初步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满足,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学习基础的劳动技能。例如在值日生环节,幼儿通过每天整理桌椅、图书等,体验劳动的辛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小学生需具备的任务意识。
三、情境导向、唤醒自我——做好社会性准备
以游戏为载体,将社会性准备渗透于日常游戏和活动环节中,帮助幼儿学会交往合作、建立规则意识和责任心,萌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游戏化的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避免因焦虑、害怕情绪影响学习,进一步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游戏场景促社交
交往能力是儿童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而言,其重要性更加突出。幼儿园通过游戏中的社交冲突让幼儿学会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比如,班级教师换班活动、同桌互换游戏、全园互动性游戏……幼儿们经常需要面对新的同伴、新的老师、新的场景,在真实情境中逐渐提升了交往与适应能力。
(二)游戏任务建责任
5~6岁幼儿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品质是责任意识,这也是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幼小衔接阶段,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建立任务和责任的关系,可以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责任的观念。幼儿想要完成游戏目标,就要承担一定的游戏任务,责任心也在此过程中产生。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整理游戏材料、分类归纳、光盘行动、自己穿脱衣服等,都能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自我负责的态度,做自己的小主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建立责任感,为进入小学的任务意识、自我服务意识做好了准备。
四、减缓坡度、寓教于乐——做好学习准备
(一)课程游戏化润习惯
升入小学后,幼儿面临的最明显的转变就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保障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倾听和专注能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能够充满内驱力,自然顺畅地完成学习。
抓住幼儿喜欢蝌蚪的兴趣点,幼儿园专门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小水池。幼儿通过找蝌蚪、养蝌蚪、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生成了许多主题游戏活动:“小蝌蚪变形记”“青蛙搬家”“一场葬礼”等。通过观察、记录、实验、创编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蝌蚪变青蛙的完整过程,激发了幼儿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幼儿在游戏化的课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观察、反思和总结,为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组织有针对性的专项培养游戏。例如训练专注能力的“打地鼠”,锻炼记忆能力的“乾坤大挪移”,在各类专项训练游戏中不断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为小学的课堂式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游戏化促能力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最大的挑战并非知识储备不足,而是缺乏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我们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幼儿,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自主安排游戏时间、自主选择游戏伙伴、自主取放游戏材料,最后自主承担游戏结果。在问题出现时,教师由原先的引导者变为等待者,给予幼儿解决的机会,只要没有安全隐患,教师尽量不干预幼儿的活动,而是用欣赏者的视角来观赏这一过程,幼儿自然会应用自我经验、互相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游戏后,教师会引导幼儿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让幼儿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提升分析综合、总结概括等能力。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研究指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能从游戏本身为目的的自发、自主的本体性游戏中获得直接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逐渐被以实现课程目标为主的学习活动所代替。 儿童发展存在一个从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期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学龄期的变化,和从纯粹的游戏进入纯粹的学习的变化。课程游戏化有助于实现从学前游戏逐渐步入小学课程的有效衔接。“游戏生成课程,课程助推发展”,幼儿园必须将课程要点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中,紧紧围绕幼儿身心、生活、学习等方面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思考课程建设问题,突出游戏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从而使课程游戏化真正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