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文化精髓 发展审美素养

2024-07-26甘露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6期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愈发认识到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应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抓起。一方面,唯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幼儿园教育,全方位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激发幼儿对它的热爱,提升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丰富的美育元素,为幼儿创造了审美感知和表达的契机。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合二为一,共同发挥立德树人功能,达成最佳育人效果,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美育

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园,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幼小衔接工作的需求,而是为了让幼儿认识民族文化之根脉,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感,使崇高的理想信念伴随其终生。挖掘传统文化之美,是幼儿教育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美育是启蒙教育中的主要育人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学习方面建议教育者“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文化覆盖文学、美术、音乐与民俗等领域的内容,可以作为美育素材,为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幼儿教师有义务深入幼儿的一日生活,通过园内的环境创设、活动组织与策划,或是绘本阅读等,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寻求更靠近幼儿审美的教学方式,让他们遨游于美学之海。

二、幼儿园如何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

1.利用绘本阅读营造生活情景,充分渗透美育知识

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取,一般来自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以及动手操作。因此,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以观察和感受为主,内容较为简单。教师可以选用传统文化主题的绘本,在班级展开共读活动,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进行美育知识的渗透。

以改编自传统童谣的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为例,该书讲述了一个无人看管的菜园里面发生的有趣故事。初读时,教师要注意抓住语言的韵脚,吸引幼儿大声朗读,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

……

读完故事后,教师利用绘本中的图画,让幼儿辨认不同的蔬菜品种和颜色:火红的辣椒、碧绿的青菜、橙黄色的胡萝卜、金灿灿的南瓜花,还有莲藕、茄子、大蒜……这些样貌水灵灵、品种数不清的蔬菜,会在什么时节出现呢?教师不妨让幼儿思考一下故事发生的季节。春天万物复苏,农民播下种子;秋天金黄遍野,果实纷纷成熟。这些郁郁葱葱的蔬菜,很大可能存在于夏季。如此一来,幼儿便可以将“菜园”和我国的传统农耕文化联系在一起,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随后,教师再通过故事中不同蔬菜的战斗方式,吸引幼儿展开联想:

茄子:挺起肚皮,把别人撞倒。

韭菜:用自己的叶子作锋刃来打倒对方。

黄瓜:使用扫堂腿把对方踢倒。

葫芦:用自己的籽做炮弹,发射“大炮”轰炸别人。

这首童谣巧妙地抓住了各种蔬菜的形态特征,并赋予它们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它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战斗。这也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取长补短,主动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孩子擅长搭积木,有的孩子色彩认知很细腻,有的孩子玩户外游戏很在行……而故事中的蔬菜挨打后,它们的“惨相”也值得大家反思:大蒜裂了瓣,黄瓜上下青,辣椒满身红,茄子一身紫。这也告诫我们,即便和他人产生冲突,也不能诉诸暴力,否则便会像这些鼻青脸肿的蔬菜一样,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在开展这类传统文化主题的阅读活动时,教师最好营造一定的生活情景,来提升幼儿的参与感。绘本中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以及故事情节中蕴含的农耕知识、处世哲理,都借由阅读活动传递给幼儿,使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多重底蕴,审美体验便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

2.关注环境创设,融入美学元素,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幼儿的审美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当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并设法在环创工作中体现传统文化主题,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餐厅,可以针对日常的粮食浪费现象,设置“节约粮食”主题的壁画和标语;在园内走廊,可以对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作适当宣传和科普;户外环境则以活泼、灵动的配色为主,鼓励幼儿强身健体,享受游戏乐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室内的公共环境,让其成为师幼发挥灵感、放飞想象的舞台。譬如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习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有些地方还会给年幼的孩子系上五色丝线、挂上香囊。我们便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元素,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装饰园内环境:

方案一:超轻黏土捏粽子

用竹签、超轻黏土制作卡通粽子(色调以绿色为主),并为粽子捏上独属表情,如眯眯眼、星星眼、流泪眼等。

方案二:龙舟折纸

用硬卡纸剪出龙舟主体,再挖出相应孔洞,粘贴船轴,使其变成能滑动、能行驶的龙舟。

方案三:艾草菖蒲来插花

收集艾草、菖蒲以及端午时节常见的花草,在教师指导下捆成花束,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好看。

方案四:五色丝线打络子

幼儿各自从家中拿一个煮熟的鸡蛋或鸭蛋,准备好五色丝线,将其编织成彩色络子,把蛋放进去,挂在身上。

除端午节外,还有元宵节“闹花灯”,重阳节“感恩敬老”,清明节“缅怀先祖”。各种各样的节日都可以衍生出传统文化元素,并应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教师要利用日常时间多观察,争取将幼儿园的各个活动空间整合起来,进行整体的空间布局。如走廊、楼梯、拐角以及活动室内的主题墙,可以形成连贯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将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墙饰悬挂在上面。幼儿走过,便能按照顺序浏览每个节气的名称,并根据墙饰的内容联想到时节特点: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这样不仅能增进幼儿对传统历法的认识,还使他们对自然、对环境保留一分好奇心。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认为,带领幼儿布置环境,有助于他们“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教师要主动吸纳幼儿成为环创工作的参与者,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园内环境,添加自己喜爱的文化元素,令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充满活力。

3.以活动为载体展现文化魅力,培育幼儿创新精神

中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较弱,道德自律意识刚刚萌芽。这一时期的立德树人应根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师不妨以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为载体,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表达对美学的认知与理解。

蜡染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间难得的传统纺织印染手艺。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蜡染工艺逐渐走出染坊,制作难度也在降低。教师可以准备相应数量的蜡染DIY工具材料包,让幼儿自己尝试熔蜡、作画、煮颜料,完成属于自己的蜡染作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探究其中渗透的各种科学知识。

问题一:在白布坯上作画时为什么要用扇形蜡刀?

猜想:扇形蜡刀的边缘较细,可以描绘出精致的图案。

问题二:为什么要用蜡来绘制图案?

猜想:蜡和颜料不相容,把画布放进锅里浸泡时,颜料会浸透白布,但不能浸透蜡所在的地方,因此用蜡画出的图案就成了白色,其他地方则是蓝色。

问题三:蜡染为什么要用蓝靛色颜料?

猜想:这种颜料可以从植物中提取,人们收集起来比较方便。

以问题一为例,幼儿在尝试用扇形蜡刀描绘图案时,教师不妨给他们提供木棍、棉签、画笔等工具,供幼儿逐一比较。大家很快就会发现,扇形蜡刀画出的线条更细腻、更好看,而木棍画出的线条既圆且粗,缺乏美感,棉签和画笔则很难蘸取熔化的蜡质。幼儿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理解蜡染工艺在代代传承中的发展与探索。画布图案的绘制也考验着幼儿的创意水平,他们可以画日常可见的花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抑或是通过布料的折叠创造几何图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还能强化他们的综合思辨能力。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联系自身的种种生活经验,经历“思考→回顾→迁移→再创造”的思维过程,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为自己所用。教师则要保持赞赏的态度,对幼儿的活动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们的正向情感,使幼儿保持长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沃土,在幼儿园教育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幼儿一日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活动,也可以与传统文化互相渗透。如由传统民间游戏演变而来的“接龙珠”,幼儿每人手持一根半圆形竹管,轮流接取弹珠,第一个人用竹管盛取弹珠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如此重复。这类游戏活动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且能够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而互相竞争带来的乐趣,又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为立德树人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契机。

4.通过“互联网+”拓展学习渠道,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必依赖于单一的宣传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为幼儿创设更加立体的学习情境。如被誉为中国国粹的戏曲艺术,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戏等若干种。许多幼儿都耳熟能详的歌曲《说唱脸谱》,介绍的正是京剧中的脸谱形象。教师不妨以“多变的人物脸谱”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幼儿展示京剧文化,一边播放《说唱脸谱》,一边进行知识科普,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如“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蓝脸在京剧中代表着刚猛、忠义、反抗精神。而历史上的窦尔敦,则是一位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他帮助穷苦百姓,和官僚作斗争……每一句歌词,都隐藏着一段曲折生动的故事。解说结束后,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大屏幕和幼儿一起玩“看脸色识忠奸”的游戏:教师在屏幕上切换不同颜色的脸谱,幼儿则根据自己的印象说出脸谱代表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幼儿园还可以趁课余或是假期时间,组织各个班级开展“我心目中的戏曲人物”评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活动主题:我心目中的戏曲人物

活动内容:

1.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设备,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戏曲人物。

2.为戏曲人物准备一段简单的介绍语,如“这是我最喜欢的戏曲人物,她的名字叫穆桂英”。用绘画/折纸/超轻黏土或其他手工形式还原人物形象,或者旗子、头冠、长缨枪这类具有标识度的信物。

3.幼儿在园内展示成果,以班级为单位,投票评选优秀作品。

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无论是视觉方面的舞台布景、人物造型、动作招式,还是听觉方面的乐器演绎、人声唱腔,都含有丰富的美学元素。幼儿只要认真看、用心听,便能感知到戏曲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美育元素挖掘应以立德树人实践为基础,以幼儿的一日生活为通道,从绘本阅读、环境创设、游戏设计等方面入手,引导幼儿在感知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树立起健康的生命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