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运动情境”的小学体育课堂微变革
2024-07-25俞向阳 王康
【摘 要】本文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复杂的运动情境”概念,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多样化特点,探索复杂运动情境小学体育课堂微变革,从运动角色代入、运动场景创设、动作结构重组、运动规则助力四个方面提供真实可参照的创新实践案例,开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行动。
【关键词】探索 复杂运动情境 小学体育课堂 微变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
下简称《标准》)“课程实施”中提出了“复杂的运动情境”概念,《标准》指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练”,“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等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本文依据《标准》精神,开展“复杂运动情境”实践思考,致力于改变传统体育课堂单一的、枯燥的教学理念,基于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理念对“复杂运动情境”实践的积极影响,探索小学体育课堂微变革的创新举措。
一、“复杂运动情境”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标准》“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五个方面,都从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成效角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复杂的运动情境”要求广大教师要改变理念陈旧、资源单一、内容枯燥、方法机械的教学模式,在理念上、行动上敢于挑战,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开展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行动。
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意义深远。在情境教学走向学科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优化的情境不仅是物质的,情境中的人所抒发的、倾诉的、流露的、交融的情感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进而影响儿童潜能的开发。以“真、美、情、思”建构中国情境教育,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儿童素质教育的方向。
“真”字体现在提出“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整体效应”基本模式,明确“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创设优选和优化的开放情境,给儿童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美”字体现在从“美”与儿童主体性的形成、“美”与儿童精神世界的丰富、“美”与儿童最初的人生幸福、“美”与完美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来具体诠释“美”的育人功能。“情”字体现在以情激趣、以情启智、以情育人……“情”字是情境教育的根本灵魂,以情动情,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有效地培养、发展儿童的审美情感及道德情感。“思”字体现在构想出“以观察情境积累表象,丰富儿童想象所需的思维材料”,“以情感为动因,提供想象契机,为儿童组合新形象产生需要的推动”等具体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对照情境教育模式,让“复杂运动情境”有了理论的支撑和落脚点,更有了“真、美、情、思”的鲜活参照。我们有理由在知识内化、行为养成、品德修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活动和情境中探索、体验、感悟和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复杂运动情境”的特点
1. 复杂情境的多样
复杂情境是相对于简单情境而言的。简单情境也可以叫作不充分的情境,情境单一,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与启发作用,只能算学生传统学习的变式。复杂情境则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情境经过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充分的情境,学生能在此情境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更好的创造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2. 真实场域的加持
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能在情境的帮助下将自己的所学展示出来,或者以比赛的形式获得成就感。所以,复杂教学情境是在设定的“真实场域”中展示或者比赛,并能激发学生生成积极“心理效益”。这完全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中仅预设单一技术和比赛的简单教学情境,而是既有组合技术又有比赛对抗的复杂教学情境。
3. 运动主线的突出
复杂运动情境中“运动”是核心词,突出了体育教学的本质。运动是体育教学的主线,复杂情境的创设也应以运动为中心,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味。体育教学的复杂运动情境,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于故事、情节的简单情境,而是以运动为核心创造复杂情境,在学习某个运动技术后,以此单个运动技术为重心,创设与之相关的运动环境,辅之以其他相关的运动技术,突出“核心技术”这一学习重点,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4. 终身体育的培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复杂的教学情境通过结构化技术教学与展示比赛,融合合作、探究、自主元素的新型教学方式,学生面对技术的运用、问题的解决,易于形成积极的心理效益,有利于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复杂运动情境”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创新及应用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运动素养,要有长时间参与练习的过程,需有具体项目的运动情境加持。复杂运动情境需要真实的场景、明确的学习重点、多样的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的环境。实践中,我们基于“真、美、情、思”的情境教育模式和盐城市“学思融通”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复杂运动情境,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拥有抒发、倾诉、流露、交融的情感场域,让课堂“微变革”真正发生。
1. 运动角色代入,感知全情运动职责
情境教学中有角色元素与情节元素。一节体育课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被赋予一定的角色,角色可以是变化的,也可以是固定的,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特性而定。当设定某个运动情境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并带着角色任务进行学习。教师为了课堂学习需要,创设符合内容的复杂运动情境,带领学生以某个角色的身份进入运动情境之中加以体验。运动角色的设定以某个项目的认知为基础,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的,并顾及对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在五年级“篮球:行进间变向运球”教学中,运动角色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即遇到防守队员时,学会行进间变向运球这一动作技术,实现突破这一学习目标,而这位学生则被赋予进攻角色。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练时,给他们设定真实场景,即每个队员前面安排一个代表防守的标志筒或者安排一个防守队员进行合作学习。此时,防守队员也有了自己的角色,而教师则是篮球教练员或者裁判员的角色。教学时,教师明确进攻角色的任务是运用变向运球的方法摆脱防守队员,学生则在练习时将自己完全代入这个角色,想象自己就是篮球场上的明星,一路势不可当,只要突破防守就能投篮得分,为球队作出贡献。更明白自己在球队中的责任—运球突破成功鼓舞士气,或投篮、传球给同伴,为球队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2. 运动场景创设,还原真实运动场面
体育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真实用途和使用价值,在某个动作单元或具体比赛中都能找到它的存在意义。教学时,教师要结合运动情境让学生理解该动作在不同场景中的用途,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运用,实现所学动作在真实运动场景中的价值。
比如,在四年级“足球:移动中踢球”教学时,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找学生配合做完示范与讲解后,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移动中的合作练习,这看起来更像是队员之间的传球。事实上,移动中传球动作与踢球动作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球仅限于“传”,传球是自己带球受到对方的威胁时,将球传给同伴以实现不能有效突破或者射门等目的时的化解战术。而踢球就不一样了,踢球的目的是多样的,除了体现“传”以外,“踢”还有可能存在以下情况:第一,同伴传过来一个球,对方队员欲快速上来抢断,此时,踢的目的就在于迅速改变球的运动方向,让对方措手不及,而自己迅速占领踢出的球,并根据当时的场景做出该做的动作,这与传球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二,同伴传过来的球,有防守队员快速跟进的时候,自己通过移动中踢球一脚直接射门,这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球。第三,移动中运球的情况下,自己根据当时场景的需要,或踢球给同伴,或在有利形势下射门,或在有防守队员上前干扰时将球踢出。所以,教师要还原真实的运动场景,将各种可能的情况逐一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真实场景下的移动中踢球练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踢球。发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一次次体会不同场景下移动中踢球的真实用途,提高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这种模拟比赛场景的练习方法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运动情境,既巩固了运动技术,又考验了团队合作,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凸显体育学习的本质。
3. 动作结构重组,习得完整运动技能
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运用,因此,体育教学要以生活实际为指导,改变传统“为了技术而学习技术”的不切实际现象。传统的技术教学表现形式单一,与学生的运动能力严重分离,挫伤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技术学习的价值被削弱,不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教师要深挖每个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律,从动作整体性出发,将单一运动技术整合起来,实施有层次、有递进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站在动作整体性的高度去思考、学习、练习。复杂运动情境因此显得极为重要,情境的设计从动作完整性的角度入手,使学生在情境中完成组合动作技能的学习,体现动作的本质。
比如,篮球属于集体运动项目,篮球运动场景复杂多变,既需要个人有良好的技术作为支撑,又需要多人密切合作;再加之有防守干扰,学生需要具有篮球技术、应变能力、合作意识等多项运动素质,各种动作技术的有效衔接与灵活处理能力必不可少。因此,篮球教学应该避免单个动作技术教学,更追求动作的完整性,才能实现团队的有效技战术配合,包括队员之间的合理跑位接应、球的合理转移、在最佳条件下投篮得分等。
比如,在四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时,教师通常采用个人从走着运球到跑动中运球的方法教授,然后采用小组运球接力比赛的方法巩固。这种方法固然有独特的优点,即技术形成得快,但真正运用在比赛中时就会显得蹩脚,无法在比赛中显示出应有的价值。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情境,设计完整的动作体系展开教学:运用所学行进间运球技术,通过设定的标志物后换手运球,然后每过一个标志物后分别做出变向运球、传球、投篮等动作,每变换一个动作得1分,重复以前的动作或者没有变换动作不得分,每一次运球看谁得分最多。通过这种组合式练习,学生的运球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学生适应了这种比赛场景,就能根据不同场景熟练做出该有的动作,并且明白每项技术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需要多多练习,才能在比赛中熟练运用。
4. 运动规则助力,领悟内隐运动精神
体育运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是因为体育运动是在规则框架下进行的,让学生产生兴趣。在规则约束下有秩序地进行比赛和锻炼,看似失去了自由,实则给了学生更多的运动自由,只要有运动就有规则存在。在复杂运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规则或者制定更符合学生运动需要的规则,在凸显运动项目本质特征的同时,使运动情境更加符合当时的学习场景,使运动规则成为学生形成认知的载体。
比如,在二年级“跑:迎面接力”教学时,有一项规则是等待的学生要与跑来的学生相互击掌后才能越线跑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则”:为了避免两个学生在击掌后相撞,要求用同侧手击掌(如右手击右手),这样,学生跑动路线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错肩”跑动。但是,即便教师已说明了此“规则”,学生在练习时依然会发生相撞的情况,或者为了避免相撞而不得不放慢速度,有的甚至停在原地躲闪好几次。设置恰当的运动情境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做“找朋友”游戏:全体学生左手(右手)背身后,在场地内自由跑动,用右手(左手)找朋友,互相击掌并互喊“你好”,按规定找到5个朋友。师生交流明确“错肩”要领。教师再利用跑道线,让两端的学生都站在线的左侧,也可以都站在线的右侧,但不能一端站在左侧,另一端站在右侧。迎面接力跑动时不能踩线,更不能越线,如果站在线的右侧,要都用左手击掌;如果站在线的左侧,则都用右手击掌。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让学生避免相撞,更营造了迎面接力赛的规则性运动情境,让学生在运动情境中懂得为什么、怎么做,既加强学生对迎面接力的了解,使游戏更为安全、顺利地进行,又使学生知道守规则就是体育精神。
总之,复杂运动情境更注重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学生在创设的复杂运动情境中学习时,始终不偏离运动主线,且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尽情地学习、展示与比赛。教师要正视复杂运动情境在体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多研究、多思考,精准创设,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系盐城市教育学会“学思融通”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基于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思融通’实践课例研究”(课题编号:XSRT-11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2.江苏省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