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 “土” 部字蕴含的农耕文化

2024-07-25童元昕孙雅芬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说文解字》144个“土”部字字义涉及与土地、土壤、农业等相关的事物和概念。因此,本文分析了与泥土、土壤相关的字,如“壤”“塙”“垆”等。这些字描绘了泥土的质地、颜色和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土壤肥力的重视和探索。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土”部字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对土地的认识和利用,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部字字义系统;耕作过程;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3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研教改“解字析文,传承文化——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说文解字》“土”部字收录情况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其中,“土”部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说文解字》中“土”的解释是:“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从土。”在“土”部字中,包括了大量的与土地、农业相关的字义,如“培”“垆”“疆”“壤”等。这类“土”部字,本文统计出了28个。

本文选取了与农耕相关的20个“土”M4X2T2EFi5mVYzvM0dekYjwA9JJv7zxTUvduOeGqKBk=部字进行了分类,并将它们从质地、地形、颜色、功能这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二、从“土”部字看土壤地质分类

(一)质地类

在质地类中,将“土”部字分为坚硬度、大小、颜色三个子类别。

1.坚硬度

壤:柔土也。《段注》:“壤谓息土,坚谓筑土。《周礼》:‘辨十有二壤之名物,而知其种。以敎稼穑树蓺。’《注》:‘壤亦土也,以万物自生言则言土。土犹吐也,以人所耕而树蓺言则言壤。’壤、和缓之皃。《释名》曰:‘壤、瀼也。肥濡意也。’按:言物性之自然,壤异乎坚土。”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壤”指的是肥沃的土地,“坚”指的是硬土。根据《周礼》,需要辨别各种土壤的名称和性质,以便教导人们如何种植庄稼和树木。

塙:坚不可拔也。《段注》:“《易·文言》曰:‘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虞翻曰:‘确,刚皃也。’郑曰:‘坚高之皃。’”由此,塙是指坚硬的土质。

埵:坚土也。《义证》:“《一切经音义·六》《字林》:‘埵,聚土也。’《广韵》:‘埵,土埵。’《淮南子·说林训》:‘窟穴者托埵防,便也。’《纂文》:‘吴人以积土为垜。’《广韵》:‘坚,垜也。’”段《注》:“坚土也。”因此,埵、垜都指坚硬的土壤。

埴:黏土也。《段注》:“《禹贡》:‘厥土赤埴坟。’孔传、郑注皆曰:‘埴、黏土也。’《释名》:‘土黄而细密曰埴。埴、膱也。黏昵如脂之膱也。’又《禹贡正义》曰:‘戠埴音义同,埴为黏土。故土黏曰戠。’”在《禹贡》中解释道,埴土壤颜色为红色,质地为黏土。孔传和郑注都指出,“埴”指的是黏土。《释名》中解释,颜色呈黄色且细腻的土壤称为“埴”。同时,“埴”也可以指代一种黏稠的物质,类似于脂。

以上“土”部字有些指的是肥沃的土地或土地质地细腻的部分。例如:“良田千顷,皆为壤土”。这里的“壤”指的是肥沃的土地。“壤”字也说明古代先民在选择土地耕种时已经有了选择肥沃的土地耕种的意识,也说明了古代人们对土壤的依赖以及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而“垍”与“埵”“塙”都表示坚硬的土质。

2.大小

墣:块也。《段注》中解释:“凷也。《吴语》曰:‘㳙人畴枕王以墣。’《淮南书》曰:‘土之胜水也,非以一墣塞江。’”因此,墣可以解释为土块。墣作为土块的另一种称呼,在古代文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象征着土地的丰饶和生命的力量,它代表着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自然的敬畏。在农耕社会中,墣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他们生活的基础。

凷:墣也。从土,一屈象形。块,凷或从鬼。《段注》中解释:“凷,墣也,是曰转注。《丧服传》曰:‘寝苫枕凷。’”根据《丧服传》,原文中的“寝苫枕凷”中的“凷”指的是土块,即墣。其中,“凵”是象形字,表示泥土块的形状。凷象征着土地的稳定和生命的延续,它代表着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和对祖先的怀念。在丧葬仪式中,凷被用来作为枕头,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敬意。

堛:凷也。《段注》中解释:“凷也。《释言》:‘凷、堛也。’郭引:‘枕王以堛。’堛即墣之异文。《礼运》:‘蒉桴。’”由此可知,凷在《释言》中解释为“堛”,即“墣”的异体字。《义证》:“‘凷也’者,《玉篇》:‘堛,土块也。’《释言》:‘块,堛也。’孙炎武云:‘堛,土块也。’”它代表着人们对土地的保护和对自然的珍视。在古代社会中,堛被用作制作器皿的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活的创造力。

埾:土积也。《段注》:“捊下曰:‘引埾也,引申为凡聚之偁。’各书多借为聚字。”可以看出,“埾”又引申成为聚集的意思。《义证》:“《礼运》:‘人情以为田。’《注》云:‘田,人所捊治。’”因此,埾就是聚积的土。

3.颜色类

㙚:赤刚土也。《段注》:“杜子春‘挈’读为‘騂’,谓地色赤而土刚强也。”我们可以了解到,㙚是土地颜色赤红且质地坚硬。

垆:刚土也。《义证》:“《类篇》引作‘黑刚土也。’”《梦溪笔谈》:“夷人谓黑为卢。”《尚书》:“下土坟垆。然则垆黑也。”《书·禹贡》:“豫州下土坟垆。”《段注》:“黑刚土也。各本无黑字,依《韵会》则小徐有。《尚书正义》所引同,今补。《释名》曰:‘土黑曰垆。’”由此,垆指的是黑色的坚硬的土地。

“垆”字表示了黑色的刚土,表示代表颜色类的土壤质地。《释名·释地》:“土黑曰卢。卢然解散也。”这里的“卢”是垆的假借。黑垆土,是黄土高原上一种质地坚硬粗疏,因没有粘性而容易松散的一种土壤,因含腐殖质而呈现黑色或黑黄色。《四民月令》:“雨水中,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急菑强土、黑垆之田。”这句话描述的是适宜种植的农田环境。黑垆则表示土壤颜色较深,有利于保持土壤湿润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古人对土地和颜色的认知,彰显了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在农业活动中,他们开始发挥主动性,从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他们根据土地的特点进行改良,以期获得更好的生产效果。

三、从“土”部字看地形

坪:地平也。从土从平。《义证》中解释:“‘地平也’者,《广雅》:‘坪,平也。’”这个字形描绘了一个平坦的地面,这在地理学中通常指的是没有显著地形起伏的地方。例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地坪形,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堪:地突也。《段注》:“突者,犬从穴中暂出也。因以为坳突之偁,俗乃制凹凸字。地之突出者曰堪。《淮南书》曰:‘堪舆行雄以起雌。’《许注》曰:‘堪、天道。舆、地道也。’张晏曰:‘堪舆、天地緫名也。’按张说未安,堪言地高处无不胜任也。所谓雄也,舆言地下处无不居纳也。所谓雌也。”由此可知,“突”字的本义是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来。“堪”是凸起的意思,地的突出部分称为堪。《淮南子》中也解释到,“堪舆”指的是天地的总名,而“堪”则是高处没有不能胜任的,也就是所谓的雄;“舆”则是地下没有不能居住和容纳的,也就是所谓的雌。在自然环境中,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自然力可能会引起地形的突出,形成山峦、峡谷等地貌。

坎:陷也。《段注》:“陷者,高下也。高下者、高而入于下也,因谓阱谓坎《易》曰:‘坎、陷也。习坎,重险也。’”由此可以了解到,坎除了陷阱、坑洼的意思之外,还代表险阻的局面。这个字形直接描绘了低洼或者陷阱类的地形特征。在自然环境中,沼泽、湿地等地方常常是这样的地形。

㙷:下入也。《段注》:“此与下溼曰隰义略同。”由此可以解释为低洼地。《义证》:“‘下入也’者,本书:‘隰,阪下湿地也。’《玉篇》:‘㙷,墊也。’”

壔:保也。高土也。《段注》:“保,《集韵》,《类篇》作:‘堡’。俗字也,都邑小城曰保。许云:‘保谓之 ,一曰高土也,一曰二字今本无。’”《义证》:“《九章算术》:‘今有方堢壔。’李淳风《注》云:‘堢,城也。壔,谓以土拥木也。’”这个字形暗示了保护或者守卫的地形特征。在自然环境中,山脉、城墙等地方常常会有这样的地形特征。

这些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地形的认知,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只有善于观察和利用地形特点,才能实现农业、建筑和生活的发展。

堫:穜也。一曰内其中也。《段注》:“种者、埶也。堫者、以禾种入土也。《广雅》曰:‘䎫、 也。即堫、种字之异体也。’一曰内其中,引申之义。谓以此入彼中皆得曰堫也,大凿中木谓之鍯。”《段注》中的解释是:“种”指的是“埶”,“堫”指的是“以禾种入土”。因此“䎫”就是“堫”和“种”字的异体,字形由“土”和“㚇”组成。

坺:治也。一曰臿土谓之坺。《诗》曰:“武王载坺。”一曰尘皃。《段注》:“坺土也,坺字各本无,今补。厽下曰:‘絫坺土为墙壁。’凡初出于田为坺土,稍治之乃为凷。木部曰:㭒,臿也。一臿所起之土谓之坺。耒部曰:‘耕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与《考工记》:‘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稍不同。郑云:‘畎土曰伐,伐即坺。’依《考工记》:‘二耜之土为伐。’许云:‘一枱之土为伐。’《诗》曰:‘武王载坺。’《传》曰:‘坺,旗也。’”根据古代记载,坺土是指从田地中取出的土壤,经过处理后成为凷土。一臿所对应的土地被称为坺。现在人们常说的坺头就是指这个地方。而在“耒”部中,耕宽五寸的土地被称为伐,两把伐的长度称为耦。据郑玄所说,畎土也称为伐,而伐就是坺的意思。根据《考工记》,两把耜所对应的土地就是伐。而许慎则认为一枱之土就是伐,也就是一臿土称为坺。这里的不同只是臿和枱这两种工具的不同而已。

培:培敦土田山川也。《段注》:“土田山川也。《左传》:‘祝鮀曰:“分鲁土田倍敦。”’《释文》曰:‘倍本亦作陪。’杜云:‘倍,增也,敦厚也。’《毛传》曰:‘诸侯有大功德,赐之名山土田附庸。’《王制》曰:‘名山大川不以封,诸侯附庸则不得专臣也。按封建所加厚曰培敦。许合诗以释左也,引申为凡裨补之偁。’”在《左传》中的“倍”字,杜预解释说是“增”的意思,表示丰富,厚重。毛亨解释为如果诸侯有重大的功德,就会赐给他名山大川和土田附庸。根据古代的制度,名山大川是不能用来封诸侯的,而诸侯的附庸也不能拥有独立的臣属。

埩:治也。《段注》:“治土曰埩。《广韵》曰:‘埩,鲁城北门池也。’”因此,治理土地称为“埩”。《义证》:“《玉篇》:‘埩,耕治也。通作整。’”

场:祭神道也。一曰田不耕。一曰治谷田也。《段注》:“一曰山田不耕者,田部云:‘畼,不生也。场与畼义相近。’《方言》曰:‘坁,场也。’一曰治榖田也。《豳风·七月》曰:‘九月筑场圃。’《传》曰:‘春夏为圃,秋冬为场。’故许云:‘治榖之田曰场。’”因此,一种说法是关于不耕种的山田。田地被说成是不生长的地方,而场地与田地的含义相近。《方言》中称之为“坁”或“场”。场、圃是同一块地。秋季结束时,要在圃中除去杂草,所以许慎在解释治理谷物田地时称之为“场”。

垦:耕也。指的是翻土、开垦土地。

从上文中对“土”部字的整理发现,古代先民在进行农耕活动时,首先进行的第一步是翻土工作:《周礼》:“万物自生焉则曰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即“土”通过人们的改良利用和精耕细作而成为“壤”。《书·禹贡》:“按,息土曰壤,筑土曰坚。厥土惟白壤。”在古代,人们通常采用手工或畜力进行农耕,需要不断地翻耕土地以保证作物的生长。而在翻耕土地的过程中,会将表层的土壤和石块翻到地底下,形成新的土壤层。

《天工开物·稻宜》:“土脉坚紧者,宜耕垄,叠块压薪而烧之。埴坟松土不宜也。”介绍了在种植稻作时如何处理土地。根据这句话,可以知道如果土壤质地比较紧密,就适合采用耕垄的方式进行种植。而“叠块压薪而烧之”则是指在耕地时,将木块或石头等物体堆放在土面上,然后用火烧掉,以便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确定好土壤质量和种子质量之后,就可以进行播种工作。堫:穜也。一曰内其中也。从土㚇声。《段注》:“种者、埶也。堫者、以禾种入土也。《广雅》曰:‘䎫、 也。’即堫、种字之异体也。一曰内其中,引申之义。谓以此入彼中皆得曰堫也。”种子种下去之后,要注意壟耕,起到蓄水的作用。培:培敦土田山川也。从土咅声。《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塍:稻中畦也。从土朕声。《段注》:“畦,五十亩之介也。稻田中作界划以蓄水。”由此可知,塍在农耕中的用途是蓄水,这是古人已经对农耕技术的熟练掌握。

农作物成熟后,要进行粮食晾晒工作。《诗·豳风》:“九月筑场圃。”《周礼·地官》:“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在农作物成熟后,人们会把收获的农作物集中放在一个“场”里晾晒,场:一曰田不耕。一曰治谷田也。《义证》:“《玉篇》引作:‘一曰治谷处。’《广韵》:‘场,治谷地也。’”这个“场”通常是一个平坦的场地,在晾晒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定期翻动农作物,以确保它们均匀地暴露在阳光下,并且可以吸收足够的水分和热量,以便更好地保存它们的质量和口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中的“土”部字涵盖了许多与农业生产、土地、等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并为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支持。同时,研究《说文解字》中的“土”部字还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丽.《说文解字注》土部字读解[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10-13.

[2]郑英南.《说文解字·土部》字研究[D].延边大学,2012.

[3]王丽丽.《说文解字·土部》字中同义语义场探析[J].语文学刊,2010,(18):64-65.

[4]贺菊玲.从《说文解字》土部字看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思想[J].社会科学家,2008,(03):154-156+161.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0.

[6]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济南:齐鲁书社,1987.

[7]王菲.《说文解字》土部字及大小徐本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8]刘勇.《说文解字》土部的文化说解[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02).

作者简介:

童元昕,女,回族,宁夏固原人,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孙雅芬,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