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小说《兄弟》中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研究

2024-07-25柳珂张鑫之陆持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余华小说《兄弟》斩获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兄弟》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及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种类型。通过译例分析,分别考察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指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中国文学外译的重要影响,以期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兄弟》俄译;文化负载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1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35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余华小说《兄弟》俄译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14436063Y)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文化间的差异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文明交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翻译的文化沟通价值日益凸显。余华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先锋作家,也是我国新时期作家中获国外文学奖最多的一位。本文以余华代表作品《兄弟》及其俄译本[1]为例,聚焦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基于两国民族文化差异,分析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

二、《兄弟》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其俄译

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基于内容,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及语言文化负载词。其翻译效果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译文的可读性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产品所体现出的文化,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对于中国人来说,食物不只是简单地用来填饱肚子,吃饭对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如中国人打招呼爱问“你吃了吗?”在曾经物质条件艰苦、食物供应不稳定的时期,能否吃饱饭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哪怕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依旧沿用了这一问候语,并赋予了新的涵义。例如:

例1:小关剪刀的顾客也是越来越少,童铁匠的刀具店一开,他就更没有顾客了。小关剪刀非常生气,认为童铁匠砸了他的饭碗,从此断绝了和童铁匠的交往,两个人的友谊又没有了。

译文:КлиентовуТочильщикатожестановилосьвсеменьше,акактолькооткрылсямагазинКузнеца,онипропаливовсе.Точильщикбылзолкакчерт.Он считал,что Кузнец вырвал у него кусок хлеба изо рта,и разорвал с ним все отношения.Так кончилась дружба Кузнеца с Точильщиком.

饭碗,字面意思就是盛饭用的碗,如今多比喻生计。对于一个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的人,会对他说:“你真是找了一个铁饭碗工作” !而谈到一个失业的人,会说:“他砸了自己的饭碗”。在俄罗斯同样也有类似表达,如面包是俄罗斯人的主食,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谚语«Там будут хлеб и молоко будут, все будет.»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就曾鼓舞着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译者在翻译时,就选取了译语读者更为熟悉的表达,帮助他们更好理解小说此处“饭碗”的内涵。

(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

生态文化负载词反映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以及地理环境。中国人擅长利用比喻、拟人、借代等方式赋予事物新的内涵。如“岁寒三友”——松、竹、梅。松树长春挺拔,象征着青春、不屈;竹是高雅、节气的象征;梅花耐寒开放,象征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除此之外,古诗词中的意象也有多种内涵,如:“青山”既是故乡的象征,又能象征历史与永恒;“蝉”可以指高洁的品德,也可指坎坷无助的悲惨境遇。在外国人眼里,这些只是常见、平凡的事物,不具有任何特殊的文化内涵,理解其中文化内涵则难度较大,这就要求译者深谙两国文化,准确传达这些特殊词汇的意义。例如:

例2:李光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些全部安排好以后,他决定去上海了,他说现在是万事皆备只欠东风。

译文:Через месяц, все устроив, Бритый Ли решил наконец отправиться в Шанхай,сказав, что не хватает лишь попутного ветра.

东风,在中国具有很多含义。如简单地指东方刮来的风;或是代指春天,黄庶《探春》中“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还可比喻革命的、进步的推动力量或气势。郭沫若《新华颂》“多种族,如弟兄,千秋万岁颂东风”。东风在中国还有一种特殊含义,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小说《兄弟》中的东风表达的就是此义,即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差最关键的一步。译者考虑到在俄罗斯文化中缺少“东风”这个文化意象,于是采用了有限泛化“选用译文读者较熟悉的另一个源语文化专有项。”[2]25的翻译策略,选用译语读者熟悉的语言文化来翻译,将东风翻译为顺风,方便读者理解。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

社会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涉及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历史典故、艺术作品等方面的词汇,包含人名称谓和寒暄问候、社会背景等细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社会文化负载词有利于帮助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主要区别。例如:

例3:宋凡平看到里屋的枕套上、床单上和被子上都绣着大红的“囍”字,这是新婚的痕迹。

译文:Сун Фаньпин увидел, что на подушках, на простыни и на одеяле был вышит большой красный иероглиф «двойное счастье»—шрам прошедшей свадьбы.

“囍”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由两个相同的“喜”字连接而成。这一图案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多用于喜庆场合,如婚嫁、洞房等,以示吉祥、祝福。“囍”是一种典雅而富有内涵的符号,广受中国人的欢迎和喜爱。然而俄语中没有“囍”字意义的存在,所以将这个字巧妙地翻译为“双喜”,既给予读者想象该字图案的空间,又传递了原文中李光头父母结婚不久却遭遇变故的讽刺。

例4:在宋凡平妻子出殡的那天,李兰将穿连起来的纸铜钱和一只只的纸元宝放进了一只篮子,挽着篮子拉着李光头的手,走出家门守候在大街上。

译文:В день похорон жены Сун Фаньпина Ли Лань сложила все связки бумажных медяков и бумажные слитки в корзинку и,взяв за руку сына,вышла за ворота подождать у дорогиR/ZCPr6H2EKhkAsSL2RICg==.

元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由贵重的黄金或白银制成,一般白银居多,黄金稀见。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但纸元宝是一种独特的冥币形式,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不仅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而且代表死者在阴间的财富和地位。宋平凡的妻子去世,李兰叠纸元宝以示对死者的悼念。明清时期“元宝”一词可以代指“锭”,在俄罗斯文化中不存在“元宝”,但存在“锭”。俄文版中将“纸元宝”译为“纸锭”,以俄罗斯本土文化中的物品巧妙地翻译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物品,便于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四)宗教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

宗教文化负载词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信仰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在中国,佛教、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在佛教文化中,常常会提到“慈悲”“智慧”“舍己为人”,这些词汇体现出佛教强调的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蕴含着对世界和他人的关怀与善意。例如:

例5:她时常用手指敲击着自己的脑袋,而且敲击的声响越来越清脆,差不多是庙里木鱼的敲击声了。

译文:Она часто стучала пальцами по своей голове с таким звуком,что порой он походил на стук деревянной рыбы в храме.

木鱼这个名称的由来是“鱼日夜不合眼”的意思,是指把树刻成鱼一样,以警戒日夜思道的僧侣。在僧人诵经礼忏时,通常会击打木鱼,用于节制经颂。文中写到李兰敲脑袋的声音就像敲木鱼的声音,从此可以品味李兰头痛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木鱼是佛教的一种法器,俄文版中直接将木鱼译为“木质的鱼”,在尊重原文的同时,体现出木鱼的材质。

例6:苏妈后来每次想起这事就会感叹,当时要是去庙里烧香了,自己肯定会加入,苏妈逢人就说:“没去庙里烧香,就是不灵。”

译文:Всякий раз, вспоминая об этом, она вздыхала: если б получилось сходить в храм, наверняка бы вложилась.Всем знакомым Тетка Су говорила:—В храм не сходишь, вот как бывает.

烧香是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古语有云:“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可见烧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沟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介,中国人通过烧香,与神、与人、与鬼结善缘。对于非佛子的普通人来说,烧香的意义一般在于祈福。《玄门朝科》中的许多说文,都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家门迪吉,眷属平安……”苏妈想去寺庙烧香祈求自己投资李光头的钱可以大赚。烧香这一礼佛仪式对于大部分俄罗斯人来说极为陌生。译者直接把去寺庙烧香译为去寺庙,这种译法有意弱化了烧香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于俄罗斯读者来说更加通俗易懂。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

语言文化负载词能够充分展示出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类词汇大多来源于历史典故、经典著作和神话传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体现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学、自然等各个方面知识的精髓。汉语中的成语、谚语和俗语耐人寻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表达中起到了独特又重要的作用。例如:

例7:李光头觉得自己是其次倒霉的人,他也是做了一笔拿西瓜换芝麻的买卖,谢天谢地的是他保住了性命的本钱,李光头后来用五十六碗三鲜面扭亏为盈。这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译文:Он полагал, что сам оказался не таким невезучим. Он, конечно, променял арбуз на семечки, но, слава Богу, сберег себе жизнь, да еще и обернул потом этот капиталец в лапшовую прибыль. Что называется, пока есть жизнь, жива и надежд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出自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其中“青山”暗指生命,“柴”指代希望,整句含义为:“只要山一直还在这里,就永远不怕没有柴用来生火”。在文中,它指李光头的父亲已经去世,但李光头依然健在,未来充满希望。此俗语在俄语中没有相似表达,译者根据其意义灵活地译为“只要还活着,就有未来和希望”,方便俄罗斯读者理解。

例8:刘作家借题发挥地说:“李光头和你宋钢,好比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译文:—Это называется «Вина и мяса слышен запах сытый, а на дороге — кости мертвецов», - добавлял о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形容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香味,而百姓却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用以描绘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在此诗句中,“臭”是“嗅”的通假字,用以表示有气味、有香味的意思。因为俄语中没有通假字,所以译者采取意译,处理为:“酒香、肉香四溢,而路上却尸骨累累”,引导译语读者领略中华诗词的文化意境。

三、结语

本文以余华小说《兄弟》俄译为例,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及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种类型。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外国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接受,进而影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兄弟》俄译本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了中俄文化差异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意译、加注等方法,帮助俄罗斯读者理解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含义,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Юй Хуа.Братья:роман/пер.с кит.яз.Ю.А.

Дрейзис.[M].Москва:Текст,2015.

[2]徐琳璐.中国当代作家余华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2.

[3]余华.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柳珂,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

张鑫之,女,汉族,湖南娄底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

陆持,通讯作者,女,汉族,安徽池州人,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俄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