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共时特征及历时演化

2024-07-25李加禾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本文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命名方式的角度分析近代、现代、当代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共时特征,归纳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历时演化规律,总结出上海老城厢地名演化的原因: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老城厢经济中心转移、城市化发展使城市范围扩大、城市空间社会功能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老城厢;地名;共时特征;历时演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37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DC202310270001)资助。

汉语地名作为源远流长的研究对象,可以保存地域特色文化,唤起时代特征,体现多方面信息,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作为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上海老城厢所代表的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目前国内已有众多学者对上海老城厢地名开展研究,但其研究重点多为城市空间规划、遗产保护等。本文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的共时特征及历时演化规律,有助于深入发掘上海老城厢地名的文化内涵,传承传播上海的特色文化。

一、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各时期地名的共时特征

本文依据《南市区地名志》[1]收集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并依据地名产生的时间将地名分类。其中于1911年以前产生的地名为近代地名,191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产生的地名为现代地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产生的地名为当代地名。

(一)近代地名的共时特征

近代的上海老城厢在空间上可划分为老城厢内部和老城厢外部。老城厢内部即指被城墙环绕的地区。老城厢外部指新北门大街和大南门大街以东,特别是小东门外的方浜以南至小南门外的薛家浜以北的城壕与黄浦江之间的地带,即广义的上海老城厢。[2]

在老城厢内部,近代地名多以人物、建筑、水命名。其中,以人物命名的地名最多,如明弘治时期出现的梅家巷,以名人梅宣使命名;以及同时期出现的薛巷,以当地聚居的姓氏“薛”命名。以建筑命名的地名数量次之,包括以“寺、庙、庵、园”等命名的道路和以道署机构命名的道路。前者如蓬莱路以蓬莱道院命名、大境路以大境阁命名、四牌楼路以四牌楼旧址为名等。后者如最早出现的新衙巷,后来出现的道前街、药局弄等。另有部分地名以其与道署机构的相对位置而命名,如位于上海文庙西侧的学西街等。以水命名的道路有方浜路(以上海县城内主要河流方浜命名)、肇嘉路(由肇嘉浜填筑而成,以肇嘉浜命名)等,也包括以桥梁命名的道路,如大水桥弄、小石桥弄等。[3]老城厢内部也有因行业命名的道路,如火腿巷、面筋街等,但数量较少。

在老城厢外部,近代地名以建筑命名的最多,尤其是以码头命名的道路,如董家渡路等。以人物和行业命名的道路数量次之,但以行业命名的道路明显多于老城厢内部,如洋行街、油车街等。部分道路以传统行业的谐音字命名。据周辉的研究,上海老城厢“钩玉弄”以“狗肉弄”的谐音命名,这也是上海老城厢最早出现的以行业命名的道路。[4]也有道路将人名与行业结合命名,如王医马弄,以一位擅长医马的王姓兽医命名。由此可见,近代的上海老城厢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道路街巷命名都遵循江南县城的规律,多以自然、人文实体命名。

(二)现代地名的共时特征

现代的上海老城厢中,以建筑命名的道路明显增多,其数量超过了以人物命名的道路,如云居街(以云居庵命名)、丹凤街(以丹凤楼命名)、万竹街(以露香园万竹山房命名)等。同时,以码头命名道路数量也大幅增加。

由于上海老城厢被城墙围绕,以地标建筑城墙命名成了上海老城厢独有的命名方式。明代初建的上海县城墙有六座城门:朝宗门、宝带门、朝阳门、跨龙门、仪凤门、晏海门,在现代由此产生了跨龙路、仪凤弄、晏海弄、宝带弄等路名。[5]这些地名成了上海老城厢独特的空间布局的体现。明代的上海老城厢沿城墙开挖护城河,辛亥革命后随着城墙拆除,护城河也被填筑,成了中华路和人民路。

现代上海老城厢的道路总体上延续了近代地名的命名方式,但其受建筑、码头等人文实体的影响较大,受自然实体和人物本身的影响逐渐减弱。填筑后的护城河以“中华”“人民”命名,这说明在现代产生的上海老城厢道路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联系。

(三)当代地名的共时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确定了以中国各地的省市名为城市道路命名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上海老城厢的部分道路也因此得名。[6]其中南北方向的道路多以省命名,如河南路等;东西方向的道路多以主要城市命名,如南京路、福州路等。

在近代和现代产生的上海老城厢道路名中,有很大一部分未被沿用为当代地名,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道路实体仍然存在,但道路名发生了改动;二是道路实体与道路名一起消失了。[7]前者如近代地名肇嘉路,原本由肇嘉浜填筑而成并因此得名,但在当代改名为复兴东路,用“复兴”这一带有吉祥寓意的词命名。与之类似的以吉祥词命名的当代地名还有如意街、同庆街等。后者如河南南路打通后,造成部分道路实体消失,道路名也就自然消失了。

以城门命名的上海老城厢地名也在当代发生了改名,以该城门所处的方位命名,如近现代的朝阳门、仪凤门,在当代多被称为小南门、老西门。但以这些城门命名的道路,如仪凤弄、跨龙路、尚文路等,路名被沿用至今。

在当代,上海老城厢中豫园成了上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因此产生了以此命名的豫园老街,位于方浜中路路段上。但方浜中路的道路名并未因此消失。豫园老街的修建充分体现了上海老城厢对于上海传统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上海老城厢完全不同于上海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

二、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的历时演化规律

本文将近代、现代、当代的上海老城厢地名共时特征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出,同一时期的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命名方式具有共性特点,能够反映该时期上海老城厢社会生活的特点。但在不同时期,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发生了演变,在命名方式、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不同特征。据研究,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的历时演化规律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地名所指代的空间范围扩大

以地标建筑城墙命名为上海老城厢独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以城墙命名的地名所指代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近代地名中的城门名仅指代城门本身。到了现代,产生了以城门命名的道路,城门名所指代的范围也由城门本身扩大到了这些道路上。当代,老西门、老北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等城门名所指代的范围继续扩大,指代城门附近的区域,从指代建筑实体的地名演化为区片地名。如“老西门”在近代专指仪凤门,在当代泛指总面积1.24平方千米的老西门街道。[8]

以码头命名的地名所指代的范围也发生了扩大。如十六铺码头在近现代指代码头本身,但在当代其指代范围扩大至十六铺码头附近的整片区域。由此可见,上海老城厢地名所指代的空间范围由实体延伸至区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地名的文化内涵多样化

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多来源于老城厢中的自然和人文实体。每个道路名产生之初,其来源是单一确定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地名演化出了与其命名来源不同的含义,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如引线弄以行业命名,因当地的缝衣作坊而得名,但在当代引申出了路面狭窄的含义。又如大方弄以起讫道路命名,位于大境路至方浜中路间,但“大方”也可指不吝啬的优秀品质,在当代也被理解为用含有教化寓意的词命名。

一些近代地名在当代被赋予了与古诗词相关的含义。如一粟庵得名于佛经中“金鸡解衔一粒粟”,上海老城厢中的一粟街便以一粟庵命名。而当代有人由“一粟”联想到苏轼的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如昼锦街以牌坊命名,“昼锦”为衣锦夜行的反义,但当代也有人将其命名解释为“千花昼如锦”。这样的联想虽与道路名的本义有所出入,但为上海老城厢的历史地名赋予了新的含义,将上海的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丰富了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的文化内涵。

(三)地名在雅俗之间相互转化

据丁家骏的研究,上海老城厢中雅俗地名互相交织、并行不悖,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地名文化,而这些地名经历着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演化。[9]由此可见,上海老城厢地名在不同时期,其雅俗转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

在近代和现代,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化。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由劳动阶层命名的俗地名,如火腿巷、花衣街、鸡毛弄等以行业命名的街巷,具有市井生活气息。这些地名部分在近现代演化为了较“雅”的地名,如上文提到的狗肉弄演化为钩玉弄,又如杀猪弄演化为萨珠弄。这样以谐音字雅化的地名,在具有文化气息的同时,并未完全抹去当时上海老城厢的社会活动,同样可以作为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的载体。

在建国初期,也有一些地名由中性逐渐雅化,如以河流命名的肇嘉路改名为复兴东路,但当代地名演化的总体趋势是由雅到俗。如上文提到的城门名,近代的朝宗门、宝带门、朝阳门、跨龙门、仪凤门、晏海门具有深厚的书卷气息,尽管当代仍保留了这些城门的本名,以及以城门命名的道路名,但人们通常用较为通俗的老西门、老北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指代这些城门名。其中仪凤门在近代又称西门,晏海门在近代又称北门,但在当代为表明其为历史地名,又在前面加上了“老”字,使得地名更为通俗。

三、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演化原因

上文中,已对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的历时演化规律做了总结,而地名的演化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演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郑祖安提出,自上海开埠后,城市面貌的跃迁使得一大批新兴地名涌现,而这些地名的产生和演变反映出了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6][10]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的命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

蔡继福认为,上海老城厢以中国省市命名的道路并非信手拈来,而是与中国遭外国侵略的历史有关。[11]如当代上海的南京路原名花园弄,以建筑命名。1850年,外国侵略者在今河南中路西面修建花园,花园弄因此得名。又因英语中“花园”一词的读音接近“派克”,因此也称派克弄。后来,英国侵略者将花园弄改名为南京路。由此可见,历史和政治因素会影响道路街巷地名的命名方式。而通过上海老城厢不同时期的道路名,也能够了解这一时期上海的社会变迁。

(二)老城厢经济中心的转移

上海老城厢近代地名中以人物命名的最多,而现代地名中以建筑命名的道路接近半数,尤其是以码头命名的道路数量大幅增加。这样的地名演化可归因于老城厢经济中心的转移。

在近代,无论是老城厢内部还是外部,都有一定数量的道路以行业命名,如火腿巷、面筋街等,而这些用来命名的行业多为手工业作坊。历史上,近代上海老城厢的产业的确以手工业为主,老城厢中的文化活动也围绕手工集市展开。而上海开埠后,随着大量码头的修建,上海老城厢市民活动的场所逐渐从集市转移到码头,码头成了现代上海老城厢的经济中心。因此在现代,老城厢中以码头命名的道路数量显著增多,而现代产生的地名中很少有以手工业作坊命名的。

(三)城市化发展使城市范围扩大

随着时间的迁移,上海老城厢地名所指代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城市化发展使城市范围扩大。

在上海县城墙修筑之初,城墙的作用仅为抵御外来侵略者。然而,在城墙拆除后,上海老城厢市民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城门附近,因此产生了以城门命名的跨龙路、仪凤弄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城市范围由城门及其附近道路,扩大至城门附近的整个区片,由此形成了以城门命名的社区,如老西门街道。由此,城门名也从指代建筑实体的地名演化为虚化的区片地名。这类所指代范围扩大的地名反映了上海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承载着上海老城厢的历史记忆。

(四)城市空间社会功能的变化

上海老城厢地名在当代经历了由雅到俗的转化,这样的转化是由于上海老城厢空间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譬如上海老城厢中最著名的城隍庙和豫园,城隍庙由上海老城厢的宗教信仰空间逐渐世俗化、商业化,而豫园则由私人的江南园林转变为百姓娱乐和商业事务活动的公共空间。[12]从近现代到当代,上海老城厢的空间世俗化、公共化,面向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广泛。因此,老城厢的道路街巷地名也由雅到俗,逐渐市井化、生活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俗名”逐渐取代了书卷气的“雅名”。由此可见,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市民的生活现状,更是老城厢成为上海市民公共空间的见证。

四、结语

本文对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近代、现代、当代地名的共时特征,得出了关于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历时演化规律及其原因的结论。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名,可以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南市区人民政府编纂.南市区地名志[M].上海:南市区人民政府,1989.

[2]周辉.上海城区历史地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1:2,13-26.

[3]郑祖安.上海地名小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6-12.

[4]周辉.上海“钩玉弄”地名由来考——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的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4).

[5]刘雪芹.上海老城厢地名轶事[J].档案春秋,2019,(12):52-55.

[6]郑祖安.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上)[J].史林,1987,(1):96-100.

[7]张晨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探析——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11):20-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朱勤皓,黄树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上海市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48-49.

[9]丁家骏.我国传统地名特质及其对当前地名规划的启示——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5,(06):121-124.

[10]郑祖安.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续)[J].史林,1987,(2):101,121-126.

[11]蔡继福.旧上海路名的演变与租界的兴衰[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2):90-94.

[12]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上海城隍庙、豫园地段为例[J].时代建筑,2007,(01):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