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雪湖梅谱》版本、 内容及画学史价值考评

2024-07-25王景园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梅自宋代以来备受欢迎,梅谱成为大众学习画梅的范本。明人刘世儒于《雪湖梅谱》自叙前代画梅高手各自皆有所擅,从是书梅花图示、收录的友人题诗、名家题跋、评林、五次刊刻版本,可一览其成就。从宋至明代梅谱众多,对于画谱类的研究众多,但单一针对《刘雪湖梅谱》进行解读的较少,且有些学者认为其价值不高。本文对《雪湖梅谱》相关版本及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综述,对其内容及价值进行客观的释读。

【关键词】刘世儒;《雪湖梅谱》;版本;内容;画学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31

明代是画谱著述的兴盛时期,画谱作为刻徒的教本空前繁荣。到明中后期文人画家成为画坛主流,课徒授业成了许多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谋生方式[1],同时一些文人画家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抒发,四君子梅兰竹菊在宋代以来成为文人士大夫最喜用来标榜自身品格的绘画题材,画谱、刻印在这一时期渐成风气。

一、作者生平

刘世儒,字继相,号雪湖,山阴人,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画家,专攻墨梅,生卒年不详,著《刘雪湖梅谱》。(《历代画史汇传》误为二人,一刘世儒字继相,一刘士儒字雪湖)[2]《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收录刘世儒作品《月梅图》,其上题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如果是真迹,则可以确定刘世儒的生年为1517年。[3]关于刘世儒记载如下,从其自叙及其他人记载可得知刘世儒的生平事迹。

王思任重刻雪湖梅谱序:“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遂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彭山季序云:“诸暨王元章所存墨迹尚多,雪湖于故家石壁上见之,深思力学,尽得其遗法,着为梅谱一卷,谱以图传。”《画梅人名录》载:“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稠密疏简,俱臻其妙。”《明画录》卷七曰:“能诗,与同郡徐渭时相唱酬。工于画梅,笔力几如拗铁,花蕊纷披,苍老中益见幽致。”《无声诗史》卷七曰:“善画梅,千花万蕊,标格崚嶒,曾写铁干回春图,贽胡元瑞,元瑞赋诗以赠比之,为花光长老及王元章良不虚也。”[4]《怀古田舍梅统》卷四云:“山阴王思任题吁嗟乎,雪湖叟自言与梅花有夙缘,行年九十,画梅八十年。”[5]《雪湖梅谱》中雪湖自序:“梅谱之传久矣,始于华光,盛于云壑,而扬补之、王元章诸作者,竟鸣于世。余尝窃其影响,而未得其真。嗣历吴越,涉金陵,驰闽楚,访缉遍海内,始得见诸家真墨,或以花瓣妙,或以枝柯妙,或以老干妙,或以柔密妙,或以疏简妙,法制虽有不同,而理归于一心,有契焉。渐入里许,浸润十余年来,觉心手相得,殆不为绳墨所束缚,亦不知古今人当作如何观也。”

二、《刘雪湖梅谱》版本及相关文献

《明史·艺文志》《徐氏红雨楼书目》《千顷堂书目》著录刘世儒雪湖梅谱四卷,并非今传本佚失二卷。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记载刘世儒著雪湖梅谱四卷传世。[6]丁福保《四部总录艺术编》记载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己亥刊本、崇祯七年会稽钟式林订刊本和清初墨妙山房重刻本。收录《书画书录解题》记载雪湖梅谱二卷,明刘世儒撰此本,首题山阴王思任季重编辑。收录《浙江图书馆善本书目题识》记载雪湖梅谱二卷刊于同乡王思任官当涂县廨,时为万历二十七年。初刻于隆庆己巳,有唐汝辑序;再刻于万历乙亥有沈襄序;三刻于戊寅有徐时行跋;四刻于乙未有徐之仁跋。万历己亥同邑王思任重编(即墨妙山房刻本)则为此书的重印的第五版。[7]《四部总录艺术编》补遗·书画总载《刘雪湖梅谱二卷》(四册,明万历间刻本,十一行,二十字)有王思任序,唐汝辑序,隆庆三年(1569);倪嵩序,季本序,嘉靖四十年(1561);云栋序,嘉靖三十四年(1555);沈襄序,万历三年(1575);徐时行跋,万历六年(1578);徐之任跋,万历二十三年(1595),周璐跋。[8]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记载版本有万历、崇祯年间王思任辑刻本(见存)(复旦、华师大、福大)和万历年间清初墨妙山房重印本(见存)(北图、上图、浙图)。是书初刻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迭经重刻,今传世有两本,卷内皆题:“山阴王思任季重甫编辑。”其中王思任序云:“凡再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家贫不能再刻,予为刻之姑孰宦邸。”万历二十三年徐之任跋云此为第四刻,如此署名王氏编辑者则为第五刻,可知刻于姑孰(今安徽当涂),似不在万历年间,具体时间俟考。因此,重印本皆称万历刻本清初墨妙山房印本,殊待审核。可根据书中署有年份之题诗或跋而定重印年代,一种于上卷末有补刻崇祯七年(1634)颜茂猷题诗,当在崇祯年间;一种有康熙二十年(1618)盛振英跋,则为康熙本。[9]

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收录《雪湖梅谱》版本有《墨妙山房》重刻本和《画法要录》二集摘录本。[2]《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收录《刘雪湖梅谱》四册一函王思任序至周路跋和二册一函王思任序至徐之任跋(万历二十三年)(1595)以及二册王思任序至盛振英跋(康熙二十年)(1681))和周路跋版本,共三本。[10]

吴树平《中国历代画谱汇编》[11]收录版本为康熙辛酉(1681)的摹刻本,下卷增加了山阴盛振英的题跋讲述此次重刻梅谱的经过。

三、对《刘雪湖梅谱》内容的评述

(一)著作类文献

《刘雪湖梅谱》墨妙山房刻本为上下两卷。上卷:赞,序,评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下卷: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附书,梅诀,梅花式,雪湖诗,跋。[12]

墨妙山房刻本所载各家题赠诗篇书礼札序跋评赞等,皆王思任重编次之。其画谱诸幅,及写梅诀要,雪湖杂事等,则皆雪湖原编。[13]现存妙墨房山本为后人重刻新增的,并非刘世儒本人意图,现对其画谱的评价有失偏颇。

王世襄的《中国画论研究》[14]中未对版本进行介绍,对墨妙山房重刻本内容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标点、注释和翻译,可谓是研究《刘雪湖梅谱》必不可少的文献之一,但对其内容评价并不高,认为雪湖自以为前代画梅名家,习之十余年,能兼擅各家,未免过于自负。谱中梅诀多为因袭前人,画法并无贡献。

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15]仅对其进行简要评述,认为《雪湖梅谱》大部分内容皆其友朋投赠。写梅十二要仅有标而无说明,又有五十七题,都无意味,后附雪湖诗及题花数十篇,与梅谱多无关涉。梅谱正文仅十余纸,标榜之词占整篇内容的十分之九。

谢巍的《中国画学著作考录》[9]对其作者、版本做了简要评述,对成书时间、重刻本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录。在内容方面认为是书写梅十二要,虽仅列名目而无说明,但此十二要却为写梅之要诀;五十七题,其名目亦可备初学者参考,并非一无意味。可见明人标榜其学习之外,又可见刘氏交游之广。其中刻画二十四幅,可资研究版画史参考。

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16]认为该书内容为刘世儒本人数十年画梅经验所得,画梅之要诀还涉及笔墨布局、裁取章法、情性理趣等,可谓详尽而完备。

(二)论文类研究

知网、独秀收录关梅谱研究的期刊目前有9篇,硕士论文有5篇,涉及《雪湖梅谱》的有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篇,期刊3篇。

倪葭博士论文《历代梅谱研究》[17]中对《雪湖梅谱》的生平经历交游、内容和刘世儒作品做了细致的研究。将《雪湖梅谱》写梅十二要与《华光梅谱》做了比较,认为两者虽有类似,画梅本就是对梅花枝、干、花、蕊、萼等部分的描绘,应是画家总结画梅经验参照以前的理论得出的画梅方法,结合刘世儒作品来看,乃为其写梅风格中的经验之谈,并不能说其是“掇拾”。

安永欣博士论文《晚明画谱综合研究》[18]对《雪湖梅谱》一书中刘世儒生平交游、版本内容和刘世儒作品方面进行评述,对作者本人生平交游以及其艺术赞助人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其画谱独创性不高,无法与之前的李衎、吴太素诸人的单科画谱相比较。梅花的24图式往往以两三笔勾出,虽对画梅有参考价值,却不免有草率充数之感;版刻画谱中新增的二十四幅梅图,乃为刘世儒独创之处,打破了之前仅表现单一梅花或枝干的图式,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还从刘世儒与时人画家、文人、官员、山人的交游方面评价《雪湖梅谱》的价值,认为是刘世儒凭借此书到处征集名人题识以此获得一定名望。

胡园园硕士论文《中国古代画谱的发端》[19]一文中认为《雪湖梅谱》以梅花式的24个题名描写不同形态的梅花图式,其中7个是借用《梅花喜神谱》中的题名;梅花图25帧模仿了《梅花喜神谱》中的命题方式;但《雪湖梅谱》中的梅花图式较前代梅谱多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互动和有机联系和组合。

蒋炜《晚明画谱刊行考略》[20]认为《雪湖梅谱》更像是展示个人成就的画作,不是学习画梅技法的教材,遍邀名家题跋以增添个人光彩。傅元琼《徐渭的习画时间与〈刘雪湖梅谱〉中的徐渭评题》[21]一文中从《雪湖梅谱》收录的徐渭的题诗、评林以及云栋、唐汝等人作序的时间来推断徐渭习画时间。赵歆璐《浅谈画谱古籍的艺术价值——〈梅花喜神谱〉与〈刘雪湖梅谱〉之比较》[22]一文中作者从梅谱的年代、作者、字体、图画、装帧形式来分析《雪湖梅谱》具有的艺术价值。其余仅提及《刘雪湖梅谱》并无详细研究的,在此不做赘述。

(三)同时期友人评价

《刘雪湖梅谱》一书中与刘世儒投赠交游的作者共计100余人,既有画家、文人、官员,还有各地的皇室贵族[23],可见刘世儒人际交往广泛,画技高超,且同时期画家对其评价并不低。

衡山文徵明曰:“雪湖发干道劲,有天然之趣,花亦雅称,异日当为第一流云。”休宁詹景凤曰:“国朝画梅谁好手,真得陈王学盛生。自尔生来前秀掩,霜枝写就意纵横。篱落冰霜缀满株,高枝淡抹云模糊。”蕲州李时珍曰:“雪湖点缀自神通,题品吟坛动巨公。欲写花笺寄姚浙,画梅诗句冠江东。”徐渭《徐文长三集》卷五:“梅花自是花中魁,画梅花者今数谁?雪湖刘子故不俗,未画梅花先写竹……刘君放逸不可羁,一刘一盛无雄雌。我今白日题梅画,恍惚如梦罗浮夜。”徐渭《徐文长佚草》卷二:“刘雪湖一日筒致此幅,余见之,眉舞须动,秘夹枕中。”会稽小霞沈襄《〈刘雪湖梅谱〉序》曰:“见窗下老梅,而日模之,一日过乡达石溪先生草堂,见雪湖公梅一帧,横披座右,枝槎牙如铁,花灼砾而如雪,动荡光彩得意与神……后十五年,雪湖公会与孱陵,出梅谱示,余曰:‘师之梅,得手应心,不独追步古人,而举目乾坤,无全梅矣’,乃命工梓以传之四方,使天下后世之笑颦者,见之自发一笑。”[24]徐荣《怀古田舍梅统》曰:“梅多雪景,大都梢头凝雪,未有六出翩翩之态。雪湖矾绢时先以碎油纸乱洒其上,矾干运笔,既完,以水涅绢,去其纸雪点纷纷与花争胜。”[25]

四、《刘雪湖梅谱》画学史价值考评

画梅自宋代以来备受欢迎,梅谱成为大众学习画梅的范本,《华光梅谱》《范村梅谱》《梅花喜神谱》《梅谱》等梅谱,编写方式、内容、图式等方面大相径庭。[26]刘世儒于《雪湖梅谱》自叙前代画梅高手各自皆有所擅,便访遍海内,见诸家真墨,浸润数十年,自成一家,供高贤染翰之助。从是书新增的梅花图示巧妙与周围环境有机互动和结合,在画法构图上注入新鲜血液;从其收录的友人题诗、评林、五次刊刻版本等方面体现出作者交游之广,可据其内容勾画出名人、画家、官员等生平经历等,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其收录的名家题跋及题诗,开启了万历之后鉴赏类画谱的先声。

五、结论

刘世儒创作的梅谱为职业画家在刻谱教学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其弟子如沈襄、汪懋孝均刻有梅谱供人习之。其墨梅艺术也得到了时人很高的评价,美术史家詹景凤评其“国朝画梅谁好手,真得陈王学盛生”。结合历代研究考证,实际上梅谱中真正有关学习的内容并不算多,该梅谱大多征集当时名人题识,将其纂入图谱以提高声望标榜自身,但其内容确有自己独创之意,可供一些普通的绘画爱好者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苏梅.从画稿到画谱的转变[J].艺海,2009,(12):51-53.

[2]俞剑华编著.中国历代画论大观[M].南京: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292.

[3]安永欣.晚明画谱综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4]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5]厉鹗,汤漱玉,胡敬等.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66.

[6]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86.

[7]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艺术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65.

[8]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艺术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351.

[9]谢巍编著.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340.

[10]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93.

[11]吴树平编.中国历代画谱汇编(14)[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12](明)刘世儒撰,王思任bkipL+7Hvq/UcQFcpEKf9Ru5HKdigHHyPuTqc3YGndw=辑.刘雪湖梅谱[O].墨妙山房藏版,1681(康熙二十年).

[13]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艺术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65.

[14]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46.

[15]余绍宋著,江兴祐点校.书画书录解题[M].杭州:西泠印社,2012:81.

[16]周积寅编.中国画论大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81.

[17]倪葭.历代梅谱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

[18]安永欣.晚明画谱综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

[19]胡园园.中国古代画谱的发端[D].深圳大学,2017.

[20]蒋炜,李烨.晚明画谱刊行考略[J].安顺学院学报,2020,22(05):47-53.

[21]傅元琼.徐渭的习画时间与《刘雪湖梅谱》中的徐渭评题[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19(03):113-118.

[22]赵歆璐.浅谈画谱古籍的艺术价值浅谈—— 《梅花喜神谱》与《刘雪湖梅谱》之比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07):76-77.

[23]安永欣.晚明画谱综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2.

[24]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艺术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526.

[25]厉鹗,汤漱玉,胡敬等.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17.

[26]倪葭.宋代梅谱研究[J].中国书画,2013,(02):60-65.

作者简介:

王景园,女,河南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