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

2024-07-25韦巧荷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提出要通过扬弃异化劳动、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局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中图分类号】B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09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27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2024年度校级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4HDSZ33)。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出现在其许多的著作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比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等等。马克思在他所处的大工业时代中便深刻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提出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资本家为了满足资本的增值,不惜对大自然进行肆意的破坏、掠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出现了生态危机。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因此,马克思指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和谐统一。

一、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的论断,“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95自然界是人类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生产工具,没有自然界人类将无法获得生活资料,人离开自然也将无法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P+q17KAlMzBsHSLMnPZYSUoXytGcnZXi3XqYYzI5yXQ=认为只有“人化的自然”才是有意义的自然,所谓的“人化自然”就是打上了人类生活烙印的自然。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整体,人更应该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然不能随,意地破坏和掠夺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二)人靠自然界生活

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能够改变自然和创造自然,但自然作为客体,是先于人而存在,人靠自然界生活。首先,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92。自然界为工人提供物质生产资料,工人才能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物质资料,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大自然。其次,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精神上的审美价值。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提到过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是作为艺术的对象,大自然里美轮美奂的景色,可供人类观赏,人可以发挥其能动作用将自然进行加工,使它们成为人的精神食粮,提高人的审美。总的来说,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料还为人类提供精神价值,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离不开自然,因此,人作为具有意识的主体,更要尽自己的义务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马克思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生态的构想,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自然为人提供生存空间、生活及生产资料,人则为了能够生存要不断地与自然进行联系,进行物交换,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人通过实践才能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不是凌驾于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前,人对自然是有着敬畏的心里,人们臣服于于自然,加之对自然的了解不深,“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3]534但随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进行无止境的资本扩张,肆意地掠夺自然资源,违背自然规律,把自然当成了满足资本增值的工具。这个时期的人们想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马克思看到了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条件下,人们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局面,提出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过程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自然、臣服于自然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为人类提供物质生产、生活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人依赖自然。与此同时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还没有能力支配自然,所以这个时期的人非常依赖自然,害怕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把自然当成异己的力量。人们把自然描述为非常神秘的东西,常把自然跟宗教联系在一起。由于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没有能力开发自然,所以人类经常忍受着寒冷、饥饿以及来自野兽的侵袭,因此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在这个时期人们为了能够风调雨顺,希望有好的收成会举行宗教仪式敬拜天地、敬拜大自然,这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赖自然、害怕自然,生活在自然的统治之下,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在农业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加,人们开始懂得利用自然,开采自然资源。但随着工业时期的到来,生产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发达,机器生产代替工人生产,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自然。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条件下,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开始无止境地掠夺自然资源,罔顾自然规律,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这个时期,一方面,人们进行大规模地掠夺自然资源,认为人类就是自然的主人,统治着整个自然;另一方面,人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中,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这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人类的中心主义思想,认为自然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工具,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忘记了人是自然的产物,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掏空自然资源,使自然变成一个空壳。[4]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对大自然的极大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疏远。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5]人类为了活下来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人离开自然就无法存活下来,人类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靠自然生活,自然界是人的物质基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随意破坏。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一方面是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条件下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加剧,资本家为了发展经济,进行资本增值,不断地向自然索取,大量的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恶化,为此,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是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提出要变革社会制度,要建立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6]926-927这里的盲目力量指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要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会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926-927。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人类有义务去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很早就关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马克思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本原因,他尖锐地指出:资本家是资本的身,而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资本为进行增值,不惜一切代价向自然索取,随意掠夺自然资源,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到来,机械生产代替蒸汽机的生产,生产规模、生产速度之快,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之多,所以不断地掏空自然资源。他们罔顾自然规律,任意破坏自然规律,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合理处理,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比如,河流受到污染、土地贫瘠、森林消失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要害,完全忽略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资本家只是顾着赚更多的钱。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导致人与自然异化,同时也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的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分析,指出异化劳动使人同自然界、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工人在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的财富是不属于工人自己的,工人仍然过着赤贫的生活,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所得到的财富就越少,工人创造舒服的环境工人自己却不能享受,而是处在肮脏、嘈杂的环境里,生活的环境惨不忍睹。同时,异化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异化还表现在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方面。“一旦这条河归工业支配,一旦它被燃料和其他废料污染,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它已经成为不适合鱼生存的环境。”[2]369这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工业化生存导致河水受到污染,河水不再是鱼的本质,被污染的河水不适合鱼生存了,表明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环境同人相对立。异化劳动还导致了人对自然感情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使人的肉体、精神受到了摧残,长时间属于被迫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人对自然的感情也发生异化,面对美好的自然风光,人们也无法欣赏,无暇顾及,使人与自然越来越疏离,抑制人对大自然的审美兴趣。

(三)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需要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需要已经背离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既包括的人类物质需要还包括人的精神需要,随着人不断成长,人的需要越来越多元化,人类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变得异化,在资本的操控下,人的需要变得单一,资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所生产的商品要通过消费者来消化,因此,资本家通过技术媒体等宣传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唯一途径,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宣传商品,导致人们的需求被限制在消费上,殊不知,这是资本家为了刺激消费,引导人们消费,所生产的商品才能被消耗,进而进一步进行生产,如此循环往复。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技术的极大提高,并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全面的发展。相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需求被限制在消费上,需求变得单一,人的需求逐渐脱离人的本质的需求,人的需求逐渐异化。因此,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的消费需求的扩大促使生产非理性扩张,从而加剧对自然的过度消耗和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并引发生态危机。”[8]

四、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结果

(一)异化劳动的产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即人与自然相异化。马克思的《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分析异化劳动,首先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工人所创造的财富越多,生产劳动产品数量越大,工人就越贫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成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断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其次是生产活动和劳动者相异化。生产活动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活动不再是满足自然的活动,而是资本家压榨工人劳动力,把劳动者当成赚钱的工具,使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失去其本质意义。再次是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即人类同自然界相异化,自然界不再是人的无机体,而是成为一种异己力量,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异化。最后是人与人相异化,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劳动过程相异化,这就使所工人生产的商品不属于自己,工人与拥有商品的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体,自然的异化同人的异化是一样的,人对自然的破坏越是严重,人的异化就越严重。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导致异化劳动的产生,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加深。[9]

(二)人与自然的对立

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加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工人、机械资本化,资本家的无限扩张,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自然界成为资本盈利的工具,导致人与自然关系走向破裂,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关系对立加剧,资本家对资源的无限开采,不遵循自然规律,使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导致生态危机。恩格斯深刻指出人类不顾及自然规律,而任意掠夺自然资源,必然也会遭受到自然的报复。比如,出现的自然灾害,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所以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在异化劳动没有消除之前,人与自然必然处于对立的状态,资本来到人世间之前,人与自然关系是害怕、尊重自然,资本来到人世间后,以资本为中心进行生产,罔顾自然规律,不断地扩张,肆意掠夺自然资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展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异化,引发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不再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是相互对立,自然界离人类越来越疏远。由于罔顾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断地征服和掠夺,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恶化,人类再也看不到风景秀丽的美好环境,而河流、空气、土地到处被污染的景象,人与自然变成对立的局面。[10]

(三)人与人的对立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表现为生产者与生产过程的异化,即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的,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自然所占用的财富越少,工人通过劳动创出的是异己的力量,马克思指出工人通过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3]43。这里的富人指的是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资本家,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把工人当成赚钱的工具,不断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力,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过着赤贫的生活,而资本家过着优越的生活,这里体现着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工人生产得越多占有得越少,同时,劳动本身是工人得到满足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不再是实现工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工人再也找不到满足感,只有被资本家剥削的无力感,因此工人阶级开始反抗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越来越突出,财富两极分化,使人与人的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11]

五、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之路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瓦解

马克思认为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工业生产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资产阶级不把工人的生命看在眼里,资本家唯利是图,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节约成本,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剥削工人。另一方面,马克思看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极大破坏。马克思认为工业化生产本质上是“反自然”。其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的成果,无一不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上,但是自然资源的增长是有限的,而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是无限的,不能中断的,工业化的无限生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生长,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贪婪的本性,凭借超高的科技水平无止境地掠夺自然资源,自然界被剥削后变得千疮百孔,马克思曾告诫人类:“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违背自然规律,它无止境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产生生态危机。因此马克思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消除异化关系,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在最无愧于人类生存的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共产主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方向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克服人与自然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铲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提出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构想,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异化劳动的根源所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失去人的本质,变成资本家谋利的工具,自然资源被无止境掠夺后变得千疮百孔,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使人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把人和自然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中解放下来,共产主义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同时也是科学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人性、自然规律的社会制度,通过科学社会制度的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

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建设。我国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继承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生态情况出发,提倡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3]充分体现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我国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绿色发展,走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工业化发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我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因此,我国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姚修杰.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学意蕴[J].学术交流,2022,(10):26-35+191.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20.

[8]王冠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意涵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3,(08):163-170.

[9]解保军.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

[10]贺善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2):18-24.

[11]李慧芳.马克思“三形态”理论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78-82.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4]柳兰芳.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13,(0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