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国大武艺与大钦茂施政比较探析

2024-07-25陈思书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渤海国是唐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羁縻府州。大武艺即位后开疆拓土,“斥大土宇”,一度与唐关系紧张,后来又幡然悔悟,与唐化干戈为玉帛。大钦茂作为大武艺的继承者,“偃武修文”,全面唐化,积极推行文治改革。从大武艺的“武功”到大钦茂的“文治”,渤海国积极全面“宪象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两代王的内外施政策略做比较,探讨二者之间施政方针的异同,进而更好地领会唐王朝在渤海国施政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渤海国;唐王朝;大武艺;大钦茂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08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24

基金项目: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东北史方向学术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LNYJG2022408)。

靺鞨族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民族。营州之乱后,粟末靺鞨杰出首领大祚荣利用唐王朝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带领靺鞨部族向故地“旧国”东奔,并且建立了靺鞨国。大祚荣站稳脚跟之后,“睿宗先天二年(713年),遣郎将崔䜣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胡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 ①。从此渤海成为隶属于唐王朝版图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唐朝正式成为渤海的宗主国。大祚荣在位期间努力维系和唐朝的紧密关系,履行诸如朝贡、朝贺、纳质入侍等各项义务。据《册府元龟》所载:“开元六年(718年)二月乙酉(20),靺鞨渤海郡王大祚荣遣其男述艺来朝……留宿卫” ②,还曾六次派遣使节入唐朝拜、贡献方物,接受唐廷的赏赐,“常慕华风”,积极和中原王朝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册封的同年(713年)十二月,王子大述艺入朝就提出了“臣请就市交易,入寺礼拜” ③,整个大祚荣统治时期,渤海国基本上和唐王朝保持了和睦的关系。

一、大武艺“斥大土宇”,开疆拓土

(一)大武艺实行扩张领土的形势和背景

开元六年(718年)秋冬之际,大武艺继承了大祚荣的王位。“玄宗遣使吊祭,乃册立其嫡子桂娄郡王大武艺袭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汉州都督。” ④大武艺在年轻的时候在营州生活过,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残酷的环境让大武艺经受了磨炼。营州是多民族交往的枢纽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地方高,这些因素都对大武艺实行“武功”政策是有影响的。当时的政治局势也激发了大武艺实行对外拓张的意欲。唐朝在消灭东突厥默啜政权后,对边境的统治力量有所削弱,边防力量有所松弛,而且“两蕃”(契丹、奚人)势力的复兴,这些对雄心勃勃的大武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遇。综上所述,大武艺的个人历练,加之有利的时局形势,促使他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二)大武艺的武力扩张

大武艺在接受唐朝册封之后,一方面在履行藩属国义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实践领土扩张的政策。大武艺即位之后做了三件让唐王朝十分不满的事,引起了唐王朝的警觉和防范。第一件是大武艺私自将其父大祚荣“私谥为高王”;第二件是私自“改年曰仁安”。这两件事都是瞒住唐王朝私自进行的,暴露出大武艺不甘心屈从于唐王朝,公开违背朝廷礼制,不奉唐王朝为正朔,企图和唐王朝“割据”的意图;第三件是大武艺的“武功”政策。据《新唐书·渤海传》所载:“子武艺立,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 ⑤“东北诸夷”是指当时渤海国疆域以东以北广大地区的靺鞨诸部族,主要是南黑水靺鞨的诸部拂涅、越喜、铁利、虞娄等等。当中有些部族在大祚荣时期已经成为渤海国的势力范围,但他们依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开元六年(718年)二月,靺鞨、铁利、拂涅并遣使来朝” ⑥,这表明他们还能够单独和渤海一同去中原朝唐。这对于有野心的大武艺来说是相悖的,他“斥大土宇”目的就是要其他靺鞨部落臣服于他,而不能和渤海平起平坐,以致东北诸夷都“畏臣之”。这三件事已经碰触了唐王朝的底线,唐王朝为了牵制大武艺日益膨胀的野心,不得不采取反击的措施。

而此时黑水靺鞨考虑到自身的安全利益,主动向唐政府示好并朝贡。722年黑水靺鞨酋长朝唐,恢复了中断将近30年之久的关系。“黑水靺鞨使者入朝,帝以其地建黑水州,置长史临总。” ⑦唐朝在黑水靺鞨地设置了黑水军和黑水都督府,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利用渤海北部的黑水靺鞨牵制渤海。黑水靺鞨向唐靠拢,大武艺断定其“是必与唐腹背攻我也” ⑧。无疑激化了渤海和唐王朝之间的矛盾,打破渤唐之间和睦的关系,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紧张状态。

(三)大武艺“亲仁结援”,和日本结成同盟

正当渤唐关系剑拔弩张之际,南部的新罗一直是渤海的宿敌。渤海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形势相当不利。大武艺为打破困局,决定结交邻国日本,谋求渤日合作。“武艺忝当列国,监总诸蕃。复高丽之旧居,有扶余之遗俗。但以天涯路阻,海汉悠悠,音耗未通,吉凶绝问。亲仁结援,庶叶前经,通使聘邻,始于今日。” ⑨从大武艺给日本天皇的国书中可以看出结交日本的目的和初衷。大武艺期盼通过结交日本,加强双方的磋商和合作,既摆脱孤立无援之境,又能对付共同的宿敌——新罗。而日本膨胀的大国心态,加之重新开辟入唐路线之需,渤日双方结成了合作联盟。由此可见,大武艺谋求外部力量的援助,和日本结交是有深刻的历史条件和背景的。

(四)“大门艺事件”的始末

“大门艺事件”可以认为是渤唐双方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导火线。大门艺是大武艺的弟弟,当他得知其兄要攻打黑水靺鞨的时候,曾力劝大武艺:“黑水请唐家官吏,即欲击之,是背唐也。唐国人众兵强,万倍于我,一朝结怨,但自取灭亡。昔高丽全盛之时,强兵三十余万,抗敌唐家,不事宾伏,唐兵一临,扫地俱尽。今日渤海之众,数倍少于高丽,乃欲违背唐家,事必不可” ⑩。毫无疑问,大门艺曾作为质子侍唐多年,对渤唐之间实力悬殊的现实有理性清晰的认识。大门艺的好言相劝收效甚微,反而招来杀身之祸。之后大门艺离开渤海,逃到唐朝中原境内避难。此举彻底惹怒了大武艺,大武艺“欲杀之”。由于唐王朝在大门艺的去留问题上处理不当,最终导致渤唐关系彻底破裂,更引发了渤唐之间唯一一次斗争。“二十年(732年),武艺遣其将张文休率海贼攻登州刺史韦俊。” ⑪唐王朝还处于全盛时期,优势明显。渤海国小势弱,唐朝在登州之战中获胜。大武艺不甘心失败,采用暗杀大门艺的手段以报复,结果被唐朝挫败。大武艺的领土扩张政策已经对唐朝以夷制夷的政策造成了威胁,最终招致唐朝的反击。

后来大武艺反思之前的所作所为,终意识到与唐为敌对渤海是致命的打击,加之周边的邻国都已经站在唐王朝这边,形势更趋严峻。大武艺权衡利弊,产生与唐修补关系的意图。恰巧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冬之际,后东突厥人遣使到渤海“求合”,要求共讨“两蕃”。大武艺审时度势,抓住这一机会,上表唐王朝表示“悔过”和恢复朝贡,为表忠心并拟将所扣留的突厥来使“执缚”于朝廷。唐王朝丞相张九龄所起草的《敕渤海王武艺书》中记载:“卿往年背德,已为祸阶,近能悔过,不失臣节,迷复非远,善又何加。朕记人长,忘人之短……有使拟行执缚,义所不然。此是人情,况为君道。然则知卿忠赤,动必以闻。” ⑫从唐玄宗给大武艺的敕书中可以看出,唐玄宗对大武艺的叛唐行为已既往不咎,并且对他“执缚”突厥来使表示理解和赞同。大武艺幡然醒悟,迷途知返,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唐的紧张关系。在《敕渤海王武艺书》第四书中,“计卿既尽诚节,永固东蕃,子孙百代,复何忧也……卿可知之,皆朕意也。”表明唐玄宗已经宽恕了大武艺,并在敕书中对大武艺提出“永固东蕃”,谨守臣节,替唐王朝固守东北边疆,保境安民的要求。大武艺也心领神会,并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渤海遣其臣公伯计来献鹰鹘。” ⑬

(五)评价大武艺的施政

737年的下半年,大武艺病逝,在位18年。大武艺继承了其父大祚荣的基业,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斥大土宇”,实行开疆拓土的政策,渤海国的领土有所增加。但大武艺过于迷信武力和扩张策略,一度与唐背道而驰,渤唐关系陷于崩溃的边缘。最后大武艺能够认清形势,与唐王朝重修归好。大武艺的扩张政策,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东亚局势,造成了动荡和不安,甚至冲击了唐朝的羁縻政策,不利于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但渤唐的摩擦和冲突是短暂的,大武艺时期渤海国和唐朝始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大武艺在开拓领土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渤唐关系,无论是派遣质子侍唐,还是贡献方物,都表现出“地虽海曲,常习华风”的慕唐之风。

二、大钦茂的“偃武修文”,全面唐化

(一)大钦茂“文治”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大钦茂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冬之际即位。渤海国经历了高王大祚荣、武王大武艺的巩固和开拓之后逐渐强大起来。但大武艺的扩张政策也极大地损耗了自身的实力。而且渤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发展不平衡。此时唐王朝正处于全面上升期,强大而繁荣的唐王朝正是大钦茂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二)引进唐朝的儒家典籍

大钦茂雄才大略,即位之时就已经清楚地看到维系渤唐之间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性。他吸收经验教训,意识到渤海国要强大和发展,必须全面向唐学习,切实履行藩属国的义务,“长保忠信”能换来唐王朝的信任和庇护,对渤海的稳固和发展大有裨益。虽然大钦茂和前两代王同样具有强烈的领土意识,但大钦茂颇有政治头脑,采取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提倡“文治”改革,偃武修文,以文治国。积极借鉴和吸收唐朝的典章制度,实行全面唐化的政策。

大钦茂十分仰慕唐朝的儒家典籍。“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 ⑭,这说明遣使的目的之一就是大量引进中原的儒家经典。除了上述的书籍之外,《诗经》《尚书》《易经》《春秋》《论语》等,也是渤海人热衷收集的经籍。大钦茂此举是要让渤海人尤其是上层统治阶级大力学习中原的封建典章制度,以便更好地接受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封建统治思想。从贞孝公主的墓志内容,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渤海上层统治者影响之深。“从墓志能看到渤海贵族对儒家经典十分娴习,如‘妫汭降帝女’出于尚书尧典,‘鲁馆王姬’出于《春秋》《左传》和《诗经》,‘自天祐之’,‘威如之吉’,见于《易经·系辞》和《大有》,妇德出于《礼记》。源出《诗经》的句子更是比比可见。” ⑮引进和学习汉唐的儒家经典书籍促进了渤海国上层阶层接受了儒家思想,这对于提高渤海人的思想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借鉴并模仿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渤海国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学习并模仿唐朝的典章制度,初步建立起渤海国的典章制度。由于大祚荣时期处于草创阶段、大武艺又忙于对外征战,渤海设立的官职过于简单且大多以武官职位居多,多称某将、大首领、首领等,同时还保留着靺鞨人在部落统治时期的氏族特点。到了大钦茂时期此种情况明显落后于形势。大钦茂以文治国,亟须一批具有精通儒家文化思想的文人来统治。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改革中央官职已势在必行了。据《新唐书·渤海传》详载,渤海中央政权机构设置,“大体宪象中国制度”。官制的设置几乎全部仿照唐朝官制。“虽无确指,但从文献记载有关官吏所出现的时间,完全可以断定,是始于大钦茂执政时期。” ⑯职官改革,是以唐王朝为蓝本,模仿唐制加以改造的。如首领一职,在大钦茂之后已被废止。“《册府元龟》中记载渤海贡使朝唐最详,自武王末年大首领木智蒙和多蒙固朝唐后,再没有称渤海首领来朝的记载,其他中国古文献也如此,足可证明自大钦茂执政后,已无首领官职。” ⑰首领一职的消失,表明渤海国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国家统治时期,中央统治机构日益完善起来。这正是渤海国学习和模仿唐王朝职官制度的结果。渤海国模仿唐王朝的三省六部制,设有“宣诏省、中台省、政堂省”,相当于唐中央的“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渤海的六部是忠、仁、义、智、礼、信部,分别相当于唐朝的吏、户、礼、兵、刑、工部。在品秩方面是以佩戴的装饰物来划分,表明了渤海国已经引进唐王朝的中枢统治机构。“以品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浅绯衣,八秩绿衣,皆木笏。” ⑱值得注意的是,大钦茂并非机械地照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以适应渤海国的情况。渤海国和唐王朝内地州县不同,还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一些与唐朝内地不同的官职,这反映出渤海国与中原内地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的官职也是渤海国内部发展存在不平衡而产生的结果。

文王大钦茂“宪象中国”制度的另外一项就是模仿唐王朝设置了“五京”制度。“五京制度”始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是为我国历史上五京之制的滥觞。渤海五京的城建规划、职能分布都深受唐长安、洛阳城的影响。以渤海的上京龙原府为例,该都城除了规模上比唐长安城小得多,无论是在城市结构还是街区布局方面都与唐长安城极为相似:都是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的,在外城和内城之间都有一条宽阔的南北向大街,并以这条大街为中轴线,把外城分为对称的东西区。

在经济制度方面,大钦茂在学习和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之后,也设置了管理经济方面的官职。如前所述的仁部,相当于唐的户部,主要是掌管全国的土地、物产、人口赋税。大农寺主要发挥着管理农业和粮仓的机构。司藏寺是掌管货物流通交易,管理国家财政的重要部门。从设置主管经济方面的官职可知,大钦茂十分重视渤海国内的经济发展。

(四)“朝唐聘日”,互通有无

大钦茂也很重视渤唐、渤日的经贸往来。大钦茂谨守君臣之礼、“长保忠信”,为渤海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大钦茂即位后重视和发展渤唐关系,在位期间多次遣使往来,带去了大量渤海国的名优特产,也从唐王朝得到了大量的赏赐。渤唐之间的朝贡贸易,在政治上服从唐中央政府的管辖,经济上也获得大量珍稀的中原物产,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册府元龟》中记载了大钦茂时期渤海遣使朝献的情况。如“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闰八月,渤海靺鞨遣使献貂鼠皮一千张、乾文鱼一百口” 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渤海靺鞨遣使献貂鼠皮、昆布” ⑳,渤海遣唐朝贡的“贡物”有:貂、虎、豹、熊等贵重毛皮,鹰、鹘等珍禽,文鱼、昆布等海产品,牛黄、人参、白附子等药材,基本上都是渤海的土特产,而唐回赠渤海的是高级丝织品、服饰、粮食等,这也是渤海社会所匮乏和急求的。唐是渤海进行经济互通最重要的伙伴,通过商贸往来,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原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被传播到边远地区。大钦茂时期的渤海国全面唐化,为其最终成为“海东盛国”奠定了基础。

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宝应元年(762年)唐王朝基于现实的考虑,“诏以渤海为国”。渤海终于取得了藩属国的地位。大钦茂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国王的称号,自此渤海国得到了唐朝的承认。这也是唐王朝给予少数民族领袖最高级别的任命了。此外,大钦茂还获得了检校太尉一职,在官职的等级上已和新罗王一样。

除了唐之外,日本遂成为渤海国的另一个贸易伙伴。大钦茂时期渤海国继续主动向日本遣使,安史之乱后聘日的目的也由政治军事结援变为经济贸易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渤海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对外贸易发展是为满足渤海上层对奢侈品的需求。公元771年渤海派遣日使壹万福一行共325人乘坐17艘大船访问日本。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公元779年遣日使高洋弼带领359人访问日本。其中除了使节之外,还有从事交易的成员。两国进行贸易交往都是换来自己急需的物品,这为渤日之间进行交往奠定了基础。与朝唐的物品相似,渤海国聘日的礼物绝大多数都是渤海境内的特产,如人参、貂皮等。这些物品被日本视为无比珍贵的稀缺品。而渤海通过本国的物产换来日本的丝、棉织品。从日本带回的物品近二十余种,除了数量众多的宫廷贵族需要的奢侈生活用品外,还有以丝棉为原料的手工纺织品。“贻王美浓絁三十疋,绢卅疋,丝二百絇,调锦三百屯” ㉑,渤日之间的商贸互通,加深了双方之间的往来,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形势的不同,大武艺和大钦茂两代王在治国理政方面有相似的一面。两人都奋发有为、雄才伟略,积极为渤海国开疆拓土,扩大渤海的版图。两位王在位期间都重视发展与唐朝的关系,接受唐王朝的册封,履行藩属国的义务。渤海始终是唐王朝统治下的地方政权。紧密、睦邻友好的渤唐关系是渤海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外方面,两人积极为渤海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与周邻发展友好的往来,尤其重视对日交往。

两代王对渤海的治理是迥然不同的。相对而言,大武艺的“武功”政策比大钦茂更为明显,也更为激进。面对唐王朝的强大和威慑力,大武艺不得不重新审视“斥大土宇”这种扩张的政策。与其父不同,大钦茂的扩张政策更灵活、务实。且大钦茂重视内部改革,主张偃武修文,提倡文教,实行“文治”,全面宪唐,学习模仿唐朝的典章制度,从而使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为“海东盛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无论大武艺、大钦茂两代王的施政方针如何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都要受到唐王朝的影响。渤海国从“武功”到“文治”,唐王朝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

①⑤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⑩⑪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⑭王溥:《唐会要》,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④⑥⑬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⑧⑫⑱⑲⑳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吉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⑨王承礼:《渤海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⑮王承礼:《唐代渤海贞惠公主墓志和贞孝公主墓志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

⑯⑰孙玉良:《略述大钦茂及其统治下的渤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㉑藤原继绳、菅野真道、秋篠安人:《续日本纪·卷10》,神龟五年(728年)正月条。

作者简介:

陈思书,男,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辽金史、渤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