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均平” 与“大同”
2024-07-25王琳
【摘要】先秦儒家以“富民”为逻辑起点,以“均平”为实践追求,以“大同”为至高理想,形成了自己的富裕观,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经济发展、财富分配和理想社会的思考与追求。先秦儒家富裕观从治国为政的角度出发,构建出针对国家发展问题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体系,为后世治国安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先秦儒家;富裕观;富民;均平;大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07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22
基金项目:2022年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jyxm15)的阶段性成果。
先秦儒家富裕观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学说体系中关于富民强国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富民”的经济发展主张到“均平”的分配制度方案再到“大同”的理想社会追求,充分地体现了他们对富裕问题的思考与追求。“富民”是先秦儒家富裕观的基本出发点,他们认为民乃国之本,治国的首要目标便是“富民”,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大力发展国家经济,是国家实现富强的根本途径。物质的发展离开了价值引导,便会引发秩序混乱,先秦儒家主张以礼治来实现分配公正,达到各安其分的“均平”,实现国家和平稳定的发展。以仁为核心的先秦儒家认为富民强国不是最终目标,“仁”才是至高理想,实现公平公正、人人共建共享的“大同”才是终极追求。
一、“富民”为始:先秦儒家富裕观的逻辑起点
早在《尚书》中就有“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以民为本的为政训诫。先秦儒家延续了这一传统,认为民富才能国富,统治者想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首先重视和顺应人民求富的需求。
(一)“富裕乃人之所欲”:先秦儒家肯定求富的合理性
先秦儒家肯定了富裕乃人之所欲,并提倡义主利从,主张为政者要顺应民众的需求,满足人民的需要。
首先,先秦儒家认为追求富贵是人民的现实需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篇》)在孔子看来,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不分君子和小人。[1]从合情到合理,孔子在自然人性基础上肯定了人追求富贵的合理性,同时认为人满足这种需要是正当的、普遍的。
其次,先秦儒家提倡义主利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先秦儒家在肯定富裕乃人之所欲的同时,表明了自己“义主利从”的仁富观。[2]他们认为追求利益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违背了道义,结果就会导致社会矛盾和秩序混乱。
最后,先秦儒家主张为政者要顺应民众的求富需求。为政者何以为政?先秦儒家给出了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为政者顺应人民的求富欲望,让人民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实现“天从民欲”,便可做到“惠而不费”。
(二)“无野人莫养君子”:先秦儒家强调民富的基础性
先秦儒家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民与统治者、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强调君主为政要以民为本。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人民对于国家和统治者的重要性。“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乃至天下的根本。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民的个体状态决定着国家的整体状态,只有人民个体稳定了,国家才会实现整体安宁。“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藤文公上》)在孟子看来,统治阶级虽然管理着人民,但是是人民在供养着统治阶级,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程度,比君王更重要。
其次,先秦儒家强调为政者要重视民富与国富的统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财富来源于人民,人民富裕,君主就富裕了,国家就富裕了。“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荀子同样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统治者治国为政,首先得满足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因此,先秦儒家认为人民才是政权得失与巩固的根本,而想要治理好国家,统治者只有实行富民政策,才能给人民带来富裕,才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三)“有恒产者有恒心”:先秦儒家重视富民的实践性
先秦儒家认为富民的关键是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政策,以减少人民生产生活负担,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先秦儒家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多方面的富民主张。
一是轻徭薄赋。先秦儒家倡导为政者要减轻人民过重的赋役负担。“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孔子家语·贤君》)孔子主张统治者应当减少人民的劳力征收,使他们多投入于农忙和休养,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使他们能够积攒财富,这样人民就能慢慢地富裕起来。
二是制民之产。“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通过“恒产”与“恒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富民的重要性。他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以保障人民的生活生产,这样人民才能真正归顺于统治者的统治。
三是节用裕民。“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荀子《富国》)荀子主张统治者治国理政要节俭开支,藏富于民,这样人民才会丰衣足食。只有人民吃饱穿暖,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和国家的税收,国家也就自然而然地富裕起来。
二、以礼“均平”:先秦儒家富裕观的实践追求
先秦儒家提出“明分”主张,欲通过施行礼治来规范等级秩序,实现分配公正,达到上下各安其分的均平。先秦儒家的均平是一种等级制的财富占有和分配制度,即主张实现社会各等级间的利益均衡,达到上下和谐相处的目的。
(一)“不患寡而患不均”:先秦儒家揭示社会混乱的原因
先秦儒家认识到引起社会贫富悬殊的原因在于没有合理的等级秩序规范和公正的分配制度。
一方面,先秦儒家看到了贫富分化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记·坊记》)孔子认为人民身处极端贫困之中,生活会变得愈加窘迫,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偷盗的意图和行为;若人民身处极端富裕的环境中,奢靡的生活会让他们变得骄横,从而会引发以下犯上的作乱意图和行为。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认为分配制度失衡导致社会混乱。荀子认为出现社会混乱和贫富分化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合理的等级秩序规范,他主张“明分”,即按等级进行群体划分。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在他看来,人们比起财富的匮乏,更加担心分配是否公正;比起人口的贫困,更加担心社会是否安定。[3]如果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那么就不会出现贫富分化过大而导致的社会混乱了。
先秦儒家揭示了社会混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即等级和财富分配的混乱无序导致人民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如何抑强扶弱,实现均平,保证社会稳定便成了先秦儒家治国的主要问题。
(二)“礼之用,和为贵”:先秦儒家坚持以礼治国的主张
先秦儒家主张把礼作为为政的前提和治国的根本,希望用规范的礼制来构建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
首先,先秦儒家倡导礼乐文化,他们认为礼有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先秦儒家规范了礼在划分等级方面的用途,欲通过礼治来实现严格的等级秩序,从而引导财富的有序分配。
其次,先秦儒家礼治强调“贵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先秦儒家的“贵和”与“明分”主张并不冲突,强调“分”的目的,是为了求“和”,即社会各阶级的人们求大同存小异,和平共处,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4]在礼的约束和引导下,社会发展会遵循一个健康的轨道来运行。否则,离开了礼的价值引领,单纯强调物质发展,将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因此,先秦儒家主张为政者需要制定一套平衡富贵与贫贱等级的礼制,从而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这样以下犯上和为非作歹的情况就会得到有效遏制,国家才能实现财富的平稳增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均无贫,和无寡”:先秦儒家追求各安其分的秩序
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治实现分配的“均平”,解决贫富分化和社会混乱问题,达到各安其分的和谐秩序。先秦儒家的“均平”主张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主张施政均平。先秦儒家认为礼义是治国的制度规范,统治者要以礼义为准绳,做到为政的公平公正。“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荀子·君道》)荀子认为只要统治者遵循礼义,为政公平公正,臣子和人民会更加信服和顺从;若是为政偏私不公正,臣子和人民会思想动摇甚至产生动乱。
二是主张经济均平。先秦儒家认为土地是人民生存的根基,没有固定的“恒产”就会失去顺服的“恒心”。孟子在制民之产的基础上提出井田制,他认为土地的划分决定着财富分配是否公正,也决定着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是否稳固,他希望统治者实行土地井田制,以建立一个财富分配均平的社会,这样便可以稳固统治者的地位,人民也会各得其所。[5]
三、止于“大同”:先秦儒家富裕观的至高理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虽然强调社会等级制,强调统治秩序,但在对理想社会的构建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设想,而大同社会就是先秦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也是儒家“仁”的最终归途。《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不仅是孔子的精神寄托,也是后世儒家心目中理想社会形态。
(一)“天下为公”:大同社会追求公平公正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公平公正的。不同于小康的“家天下”观点,大同社会强调的是“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共同拥有的,是公平公正的。[6]正如《吕氏春秋·贵公篇》所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大同社会的天下不应该是哪一个人的,也不应该是哪一家或者哪一姓氏的,而是天下人民所共有的。
一方面,大同社会的人人共有在自然属性方面表现为国家生产资料的共有,人民不会因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而被剥削和压迫,在物质上实现了人人共有。另一方面,在社会属性方面表现为政治权力由人民所掌握,政权不会传给统治者的子嗣,而是传给由人民推选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统治者代表人民的集体意志,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人民不会因阶级对立而被被剥削和压迫,在政治权利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不仅体现了大同社会天下共有的性质,更体现了大同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实现真正的“共”,才能实现真正的“公”。
(二)“不必为己”:大同社会追求人人共建
大同社会追求的是人人共建,是和谐团结的。在大同社会中,人们以天下为家,人人相亲,把别人的亲人和孩子视作自己的,不分彼此,所有人成为一个团结互爱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人热爱劳动,不谋私利,并且互相帮助,共同建设。大同社会的人人共建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每个人都积极有为、尽力而为。在大同社会人们不会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壮有所用”“男有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劳动分工,都会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愿意为公共事务而去竭尽全力,强烈的集体意识,让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去节省力气。
二是每个人都泛爱亲仁、和睦相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爱相亲,互相关照,向有品德的人看齐。大同社会人民相互信任、和睦相处,没有盗窃、造反和害人的社会乱象发生,人人协力共建出一个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三)“皆有所养”:大同社会追求人人共享
大同社会追求的是人人共享,是保障全面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大同社会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关照到每一个社会群体,使人民能够享受到“有所终”“有所用”“有所长”“有所养”的权力。《周礼》提出:“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先秦儒家继承了这一“保民”思想,在大同社会中不仅体现为救济老幼病残等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还有劳动就业的保障。[7]劳动就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满足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保障。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极大地增强人民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大同社会对这些群体妥善安置,使其得到应有的照料和奉养,人人都能享受社会的关爱,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
四、总结
先秦儒家以民为本、为民造福的富民思想,将人民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富民视为强国的基础,重视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体现了富裕的全面性,揭示了经济发展对于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以礼分施、均遍不偏的均平思想,以礼义为价值导向,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强调按等级实现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体现了富裕的差异性,揭示了社会公正对于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先秦儒家的终极追求,它构想出公平公正、人人共建和人人共享的理想社会状态,体现了富裕的全体性,揭示了先秦儒家理想中富裕的最终形态。
先秦儒家富裕观成为后世治国安民的关键指引和重要遵循。当然,这一以实现人人共富为最终目的的富裕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如果我们超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价值立场,依旧可以发现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树森.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01,(02):18-23.
[2]聂志红.先秦儒家的理想经济世界——综论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思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2,(09):59-64.
[3]杨逢彬,陈建栋.《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解[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03):71-72.
[4]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06):66-72+2.
[5]张自慧.真相与启示:先秦儒家“均平”思想探微[J].孔子研究,2014,(04):36-41.
[6]孙聚友.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东岳论丛,2016,37(11):63-67.
[7]王卫平.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J].江海学刊,2002,(05):151-157+207.
作者简介:
王琳,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